奖励呀,谁会不喜欢呢?奖励是一种认可,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鞭策。奖励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物质的满足需求比较短暂,精神上的满足可以久久回味,还能持续发力。
曾经给孩子们一些物质上的奖励,通过积分就可以兑奖,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点“药引子”,效力不够。
今天是低年级孩子乐考后的一天,也是即将结束本学期学习活动的前一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书写任务,要求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小组同学全部写完后,再排着小队交给老师批改。如果一小组同学都能做到书写工整,态度认真,没有错误,就算过关。为了让孩子们觉得公平公正,特别邀请两位优秀学生代表一同批阅,如果一致评定全对,那么这个小组就获得10分钟自由活动时间的奖励。相反,只要有一人出现错误,就只能在座位上复习或更正。
对于这个团队奖励,而且是时间与活动的奖励,孩子们兴致特别高。排着小队等着老师批改作业的孩子们特别紧张又兴奋,看着老师和特邀同学在批改,如果过关了我们就说“1”,每增加一个数,他们就激动地跟着喊一个数,一双不知所措的小手一会儿轻轻拍拍胸口,一会儿又轻轻捂着小嘴巴,随时都准备着脱口而出下一个数“2,3,……”如果被火眼金睛的我们仨发现了错误,他们就有些灰心地说:“唉,没希望了……”。所以,教室里一会儿听到紧张的压低声音的惊呼,一会儿又能听到长吁的一声叹气,还能听到小声的责备声:“都怪你把那个拼音写错了,不然我们组就过关了……”
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一个近段来进步很快的孩子,信心满满地把作业交来批改,确实书写工整美观,没有一点涂改,突然发现他把一个音节的声调打错了,于是作业本上出现了一个刺眼的❌,瞬间他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脸色变得凝重,有些沮丧地回座位上了。没过一会儿,他们的小组长报告说他把那一页作业纸撕掉了,瞬间我就明白了。于是,我把他喊到讲台边来问情况:
“你为什么要把作业纸撕掉呢?”
“因为小组长要我更正交作业。”
这是什么逻辑?“写错了就要更正,这是我们的一贯要求啊。你究竟是因为什么要撕掉呢?”
“就是小组长要我交作业。”他满脸委屈的样子回答道。
我继续追问:“你还是没有回答为什么撕掉哟,当时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可以吗?”
“我很生气。”他嘟着小嘴气鼓鼓地小声说,看上去他的眼眶有点湿了。
“生谁的气呢?”我看着他的眼睛小声地问。
“小组长的。”他气呼呼地小声回答,那声音小得恐怕连他自己都听不很清楚了。
看来还是不想承认自己的不甘心,但是明显感到他已没有底气辩解了。为了让这个偶发事件有一定的价值,于是我又面向其他孩子:“孩子们,你们知道他究竟是为什么要撕掉作业纸吗?”
“他不服气。”子乔举手站起来回答道,又继续说:“他不服输。”
我示意子乔坐下,又回过头来看着他的眼睛说:“就如子乔说的,你确实是不服气,你在生自己的气。因为你写错了一个拼音,结果整个小组没有获得奖励,你生自己的气老师能理解,但是你不能怪别人,也不能把气撒在作业本上。如果错了就改错,输了就服输,只要下次认真仔细点就好了嘛。”停顿了一下,我接着说:“现在请你把撕掉的这一页重新认真补上,可以吗?”
他点点头,拿着本子回位更正去了,一会儿就把作业交上来,写得工工整整,没有一点错误了。看到全对,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真是个可爱又有趣的孩子!
在接下来的批改中,发现孩子们都把字写得很认真,就连平时书写不怎么美观的孩子把作业也写得工整无涂改,态度是明显的认真端正啊!我一边批改一边当面表扬他的进步和努力,看到大红✓,孩子们拿着本子喜滋滋地回座位了。
这次的奖励策略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个个都有参与的积极性。或许这样的奖励是他们最需要的,或许这份奖励的份量更重,是一个小组一个团队的,他们有了集体荣誉感。在集体面前,他个人的小我被放大,他们找到了奋斗的动力,这可能就是奖励的“药引子”。小组合力让孩子们找到了自身的内驱力,让他们找到了更优秀的自己。
嗨,这份奖励我也有点喜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