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知识管理的三个阶段:
识记、联结、创新
识记: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导入
联结:思维工具,从自己的个人知识库里掏内容
创新:帮助自我进行个性化独特表达
2.建立第二大脑指导原则:信息管理法则:CODE
信管法则:抓取(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表达(Express)
这些步骤既是基础,也是长期奉行的原则
抓取:对于信息的有效筛选,生物学家只会将最为稀有的物种进行保护,对于每个个体来讲,权重更高的信息因人而异。于是,在信息爆炸中,只记录下震撼自己,触动自己的信息已经足够。这些触动的信息正好是自己最需要的,也是处于自己舒适圈之外,但是在非舒适圈以内的,这样才是真的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在寻找触动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优化自己的笔记记录能力,还能深入了解自己的痛点与感情所需
组织:一旦形成触动信息,一定有动力去组织以及处理这些信息
这里需要借鉴一下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方式:杜威十进分类法
例如:根据“建筑”“商业”“历史”“地质”等广义类别对图书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法只能做到陈列可查,并不能成为活的信息,当调用时,还要先进行归类,归类这个动作就已经耗费很多脑力,甚至因为行为的迷茫而不知如何归类
数字笔记更加容易进行对信息的组织
书本的作者这样建议:使信息具有灵活性与变通性
该怎么做呢?
以行动为导向,聚焦眼下正在进行的各种项目,在处理新信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试着思忖一下,“这一信息对于推进手头的项目将会有何助益”
充分考虑“相关性”与“可行性”,
信息不应该是陈列,应该是出于某种目的的,一定是被未来能用得到的
提炼:现在我们知道要抓取核心的触及灵魂的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用于行动上的指导,那么,很自然的,我们可以更有效的发现信息背后的本质
切记不要记录大量的难懂冗长的信息,因为不但不能指导行动,还阻碍提炼过程
表达:最后一步,就是信息的成果,没有生产价值,不能事上磨练的信息都是空谈,最后,能真的具象化于现实,才完成了知识的最终使命
不断摄入以及整理知识的归宿,都是应用出来,如果你更加优秀,还可以创造出新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