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婚姻育儿
【悦读】重新解读孩子的“不良行为”

【悦读】重新解读孩子的“不良行为”

作者: 瑞瑞理心坊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22:42 被阅读40次

        我们经常被熊孩子的“不良行为”搞得狼狈不堪、生气沮丧甚至绝望崩溃,但冷静下来想想,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到底都有哪些呢?简·尼尔森在书中梳理出了四种类型,有助于我们换个角度重新看待孩子们所谓的“不良行为”。

    图片来自网络

        一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很多时候孩子们只是在发展适应性的行为,但由于父母对儿童发展了解的不足而将其解读为了调皮捣蛋搞破坏。比如,半岁到两三岁的幼儿会喜欢从上往下扔东西,把手边能拿到的杯子、玩具等一遍遍地扔下去,捡起来再扔,乐此不疲;玩积木的时候,搭好了又一巴掌推翻,推一次笑一次等。这不是故意捣蛋,而是孩子进入了“空间敏感期”,他在探索如何用手、眼、脑和肌肉协调起来控制身边的物体,也在学习物体运动的规律、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等。

        二是“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孩子会逐渐形成意识,有自己的期待和需求,如果事情的发展没有按照他预期的那样发展,他们可能就会因失望而表现出“不懂事儿”的行为。比如当父母本来答应了周六要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孩子做好了各种准备兴高采烈地期盼着,但临到头突然下大雨不能去了,孩子就会觉得特别沮丧生气,可能会大哭大闹、朝家里人发脾气甚至赌气不吃饭等。

        三是“缺乏知识或技能的行为”。要做好生活中很多貌似平常简单的事儿,对孩子来说未必如此,其实是需要知识技能的,但孩子由于缺乏相应的训练,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比如,孩子本来想帮忙端汤碗,却把汤撒了一地,一紧张又滑了一跤把碗也打碎了,这就是缺乏技能导致的,走路时保持汤碗平衡的能力、遇事沉着冷静的心理能力,这些都是需要训练才能具备的。

        四是“受爬行动物脑操纵的行为”。当我们情绪失控时就是被爬行动物脑控制的时候,这时候理性大脑很难发挥作用,我们会管不住自己,我们大人也经常会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大发脾气甚至摔门而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差,就更容易出现所谓的问题行为了。比如,当孩子因某件事情绪崩溃的时候,大发脾气乱扔东西,大人试图劝慰他,他不但不听反而对劝他的大人拳打脚踢,这时候的孩子就是被原始脑控制的,是失去理性的。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正是我们作为家长面临挑战的时候——对我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解读孩子行为密码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全方位挑战。

        最简单、直接、常见的反应是给予孩子惩罚,通过批评、责骂、说教等,让他记住这次的教训。但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教给孩子什么呢?能否让孩子发展出我们希望他们长大后具备的积极品格和生活技能?显然不能。

        不妨将此时的挑战视为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孩子要学习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咱们家长需要学习如何有效引导犯错的孩子解决问题。“积极暂停”、“先联结再纠正”、“了解四种错误的行为目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等很多工具都有助于解决问题。

                            ——摘编自《正面管教》第4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悦读】重新解读孩子的“不良行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cm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