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之随想

作者: 西风戏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7-31 15:28 被阅读266次

    第一次知道《梁家河》,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似乎党政机关的朋友们都在学习这本书。后来便在一些行政机关的大厅里看到墙上的《梁家河》学习心得展示。因此,在我想来,这本书的政治性估计大于本身的价值。

    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深刻印象的是在六月份的香蜜读书会上。香蜜魏薇作为一名80后,对知青那段历史的认知,应该是很薄弱的。但在她的分享中,我能感受到她发自肺腑的深情,尤其在讲到习近平主席下乡初期的情形时。不由得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有了一读的欲望。

    当我向所在社区借阅这本书时,社区工作人员好奇地问我:是党员吗?我笑着答:我既不是党员,也不是体制内人员,我就是想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16开的大小,一公分的厚度,纸张厚实。书的封面下半部分是纯正的红色做底,印着习近平主席的一段话;除此之外,就是竖排的书名“梁家河”三个大字。

    封面上半部分是习近平主席与乡亲们的一张合影,是2015年的春节。一群人走在冬日的阳光下,背景应该是梁家河那并不起眼的山貌,一溜儿光秃秃的并不粗壮的树木显出了冬日的清冷,而这一群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习主席走在中间。

    他的面庞虽不似乡亲那般黝黑发亮,但若不是已被国人熟识的容貌,倒也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尤其是笑容显得那么随和,甚至流露着一股憨态。

    书的内容很简单,介绍了习主席当年下乡的一些事迹,几个当初与习主席相关的主要人物的经历,以及梁家河几十年间的变化。

    书读起来也非常容易,加之书中的照片也比较多,我仅仅利用了一个午休时间就看完了。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书中的第一张照片,一张黑白照。照片中的景色应该是仲春时节,照片中的习近平很年轻,但笑容和眼神却让我印象深刻。

    如今,人们常常评价他是红二代、官二代。似乎他的家庭背景让他当上了领导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他背负的却是“黑帮子女”的名头,他的父亲也正承受着牢狱之难。

    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但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年轻的习近平依然绽放着这样的笑容,依然有着清澈、坚毅、丝毫不迷茫的眼神,也许正是这样的神情表露出的内心,才能支撑他走到今天的位置。

    如今我们常常说活在当下。可是又有多少人是活在痛苦的昨天,活在幻想的明天,却偏偏不能活在最真实的今天,最能把握的当下。任由一个又一个错失的当下,积淀出了一个又一个幻灭的将来。

    书中的习近平无论环境如何,世事如何,他都认真地做着当下的每一件事,并把当下的每一件事做到最好。我相信这几十年来,正是由这样的事一件一件地铺就了他直至领导人的路。

    我们只看到了他站在领导人位置上的风采,却有多少人能看到奠基这个位置的厚实的基础,正是他自己累积出来,是他自己夯实的。

    这基础里有他挑去梁家河的那两箱书,有他挑灯夜读的满鼻孔的煤烟油,有手上的老茧、水泡,有身上被跳蚤、虱子叮咬过的疤痕,有梁家河第一座淤地坝,有梁家河乃至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有着太多太多……

    我们早就学过“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我们早就懂得“心动不如行动”,我们听过许多成功人士的故事,我们读过许多经典著作,可是我们依然过不好我们自己的一生。

    因为再励志的故事是别人的,我们无法复制;再成功的路在别人脚下,我们没办法走上去;再有效的行动是别人做出来的,我们依然只是在原地心动。因此,我们依然是我们原来的样子。

    世界也许是不公平的,但时间却最公平。无论大人物、小人物,都拥有着相同的时间。正是在这相同的时间里,不同的人物做出了不一样的事情,走出了不一样的路,便构成了不一样的世界。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是回到了看书前的我,还是一个看过书的我呢?我想,我的世界我做主。你,亦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梁家河》之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dh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