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人体力量的源泉,书籍则是人体精神的源泉。尽管我没能成为文学家,但这并不影响我成为一个书籍的爱好者。
正如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相比舞蹈、绘画、音乐,我似乎对文字的感知力更强。正是源于这种原始的欲望,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尽管看的书五花八门,没有获得所谓的成就,但我却很满足。因为读书让我快乐;读书让我自信;读书让我的灵魂得以寄托。
关于书籍,关于读书,因为大家的认知水平、智力水平、以及经历有所不同,所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样,我觉得只要能在书籍里有所收获,那就是一本好书.小时候看书, 痴迷于书里离奇的故事情节,长大后,慢慢欣赏书籍里的优美文字、绚丽的词藻、再长一些,开始关注书籍里蕴含的精神。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只要有双勤劳的双手,基本的衣食住行,已经不再是我们通向幸福生活的障碍了。我们似乎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精神支柱,而这种精神的来源,就需要我们阅读书籍,获取精神力量。试想,若是我们全民都阅读,我们的国民素质能不提高吗?我们的国家能不强大吗?
说到这里我向您推荐一本书,书名《梁家河》。
初读梁家河,是源于一项政治任务,作为党员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如何从插队少年成长为一名又责任有担当的领导干部,从理想与现实的对视到团结关的形成,再到后面的过五关,到带领梁家河的村民修沼气池、打铁、修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全书读完,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党员干部形象跃然纸上。今天我们的国家不更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领导干部吗?这不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再读《梁家河》,我是从文学角度来欣赏这部书籍。可以说,我被习主席的优秀个人品德所折服。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似乎给我们了一些解决维特烦恼的方法,对当今正在迷茫的青年人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当我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抱怨工作条件差,工作任务重,没有表现机会的时候,你知道习总书记是是怎么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吗?
1969年1月3日,在毛主席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不满16岁的习近平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来到了梁家河,过起了山顶洞人的生活。
如果说,最初的困苦现实在面对新环境的惊奇所淡化,那么熟悉环境后的日子,又陷入了困顿。村民好像约好似的,纷纷外出寻吃(讨饭),农民的那种劳动强度让初到梁家河的习近平感到震惊。陕北农民醒的早,清晨6点就起床上山劳动。在艰苦的劳动中,习近平学会了抽烟,因为抽烟可以休息会。
试想,北京娃来着穷山沟,不仅吃不饱还要从事高强度的劳动。可想而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给习近平了怎样的一种煎熬生活?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又雪上加霜的发生了“面包”事件,所谓面包事件是某次习近平把背包打开,发现从北京带过来的面包发霉了,就顺手把它喂狗了。村民没见过、更没吃过面包,就说“知青糟蹋粮食”。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延川县的人都知道了。周遭不信任的眼光让年仅15岁的习近平感到了深深的孤单。在那个撕裂的年代,父亲遭到批判关押,母亲被下放,姐姐被送去内蒙古……自己又这般,苦闷的他陷入“生存与毁灭?”的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中。
这种苦闷,是今天的我们所无法体会的。若说这件事情令他苦闷,接下来这件事更像最后一把稻草压了下来。
某次,习近平和雷平生去另一个大队找八一中的同学,凳子还没坐热,紧急通知下来,说要到公社开会。回梁家河已经来不及了,两人就跟着这个大队一起去公社,打头的是这个队的党支部书记,扛大旗的。快到公社的时候,两人看见了梁家河的队伍,两人就跟随自己队伍,去了公社。这很平常的事,但有人就嗅出不一般的味道“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在当时的语境里,不跟红旗走,就是不跟党走,就是反革命。
这件事,在习近平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异常苦闷的他,当了一次逃兵。请假回家探亲,不想因为失了北京户口,被当地公安当作“倒流”人口抓起来,一关就是四五个月。这四五个月里,不是让你白坐着,而是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几经磨难,习近平没有被生活所打垮,而是在“毁灭与生存中”他选择了生存“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从此,习近平像换了个样子,不怕苦、不怕累、积极投身到梁家河的劳动生活中去,最终成为人们的好干部,为后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基础和群众基础。
看到这里,年轻的我们,还要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吗?我们能不被这本书所鼓舞,学着在“毁灭与生存中”凤凰涅槃般选择“生存”。
当我们以为自己早就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面对困难,感叹这是一个拼爹拼妈拼七大姑八大姨的时代的时候,你知道习近平是怎么努力?怎么做到自律修身的吗?
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涉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候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不忘拿书阅读。
那时候,不通电,天黑早,只有习近平的窑洞里透出一丝煤油的光亮,借着这亮光,他常常看书至深夜,因为煤油灯烟大,为凑近那点亮光看书,他的脸都被熏黑,吐出的痰也是黑的。
在那个白天高强度劳动,晚上挑灯夜读的日子里,他读了《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地顿河》《母亲》《中国通史简编》《浮士德》《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书,其中《浮士德》是他跑了三十里路才借到的书。这一借一还,路程遥远,但还是看到了书。
终究读的书会以某种形式回馈他。在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作了演讲,演讲中,他用《浮士德》中人物“墨菲斯托”回击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是一种“脱口而出”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教师,时常把终身学习理念关在嘴边,可是真的是将学习进行下去了吗?喊着努力,却总是拨拉手机追剧或是看娱乐八卦新闻或是网络小说,时间在流逝,我的努力在哪?我的终生学习理念怎么贯彻?说来最是缺乏的是自律。
读《梁家河》,深受鼓舞,我明白了,没有自律,豪言壮语终究是南柯一梦!
《梁家河》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书,是身处迷茫中的指示灯,尽管时代变了,它所呈现的拼搏精神永恒。不同人不同看法,只要你认真阅读,就会读出属于你的《梁家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