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形式主义”,我们一定会深有感触,常常存在于我们周边的生活之中,可是在我们教学活动中,如果说普遍存在,大家一定会质疑,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在我们现在的教学活动中,真实的发生了,只不过我们没有往这方面思考!今天,反复品读了《静悄悄的革命》第二章,让我反思,因为书中所提到的现象,在我的课堂上可以追寻到踪迹…
1.手势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教学动作,有时可以辅助我们的教学活动,但是这些手势动作,如果没有对学生深入观察,倾听,那么产生的结果就是忽视了孩子们的真实的发生,一个客观反应,只能了解表面,对实质性的问题,没有涉足,导致孩子们的期待得不到实现。
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如果认为打手势是个好办法的话,那么教师为什么自己不实践?为什么在研究会、家长会上不亲自使用手势呢?”很少有老师这样去做,因为自己也不确定这样可以做好么。反过来问,为什么在教室里可以对着孩子们使用这种方式,老师的武断,忽视了孩子们感受!这是我们老师需要反思的,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2.束缚思考的东西
正如前一章所述“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因为孩子们主体地位没有真的得到实现,一些出发点是从孩子们身上出发的,可是落脚点不在孩子们那里,在老师的教学进度上,在老师的期待的答案之中…
因为对孩子没有做到真正的观察、真正的倾听,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在孩子们之间行程的过程,被忽略了,被孩子的表面现象所掩饰,孩子真正的声音,做为老师是否真的察觉?
如果把孩子们的思考和孩子们的表现做一个对比的话,我都都希望他们能够深度的进行思考,不需要表面上的行为,因为只有经过思考转化的行为表现,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往往,我们把孩子们思考的过程给抛弃掉了,用所谓的课堂积极性的表现,诠释了孩子们的主体性!
3.主体性的假象
过早的要求,就把孩子们兴趣给抹除掉了,导致后面系列的连锁反应。遵循孩子们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善诱的进行引导,从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出发,接受他们,使他们拥有自信及快乐。因为学校(教室)的文化,存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形式主义,这个问题是严重的,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害怕老师的“师威”,不得不应付老师需求,到了他们有了自主能力后,有了主观判断力了,就开始反抗,拒绝!根本起因应该是没有真正的给予孩子们的主体地位!
如果让孩子们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我们必须去了解孩子,倾听孩子,要知道他们的真实世界里发生着什么事情,察觉孩子们的关键事件,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世界,于别人的不一样的,用适合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交流,用心地相互倾听教室里的声音,会去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前行的道路上,用心的去探索,用心的去发现,一定会欣赏到如梦中世界美好的景色!
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