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分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原生家庭是父母创造的,孩子天然会有离开原生、创造自己世界的动力。
当孩子逐渐长大了,他们开始向往更宽广的世界,他们于是希望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很多人长大后,都迫切地希望能够搬出去一个人住,他们希望躲开和父母一起住的生活,觉得压抑,没有自我。
那么,为什么不能和父母长期住?这也许就是答案。
01:唯有离开原生家庭,才能真正独立
世间艰难,一个人在外面打拼,总是要遇到各种风雨。
于是,一些已经长大成年的孩子,打着考研、考公的名义,宁愿整天躲在家里,安心享受着父母的照顾。
安稳的生活消灭了他们的斗志,他们不愿意去奋斗,更不愿意走出家门,一切从零开始。
其实,内心深处,他们是吃不了生活的苦,更无法抵抗社会的压力,就只能躲在父母的身后躺平。
他们总是认为,无论怎样,父母都不会抛弃我的。
时间长了,他们习惯于这样舒适的生活,变得懒散、逃避、颓废,甚至,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家,成为了孩子成长的牢笼。
而有些孩子,独自一人在异乡打拼,他们无人可依,即使有了再大的委屈,也不愿意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于是,他们就只能一个人咽下所有的苦痛,第二天擦干眼泪重新出发。
不得不说,这样的孩子,苦是苦,但,也正是“苦”,成全了他们的“强”。
他们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他们,真正的长大了。
因此,离开了原生家庭,孩子们不再有依靠,才能学会独立,坚强应对世间的各种纷扰和风雨。
02:保持清晰的边界感,彼此才能踏实
美国人类学家Edward•Twitchell•Hall提出过一个理论:交际距离理论,是指任何人相处时,彼此之间的特定距离。
他指出,人们的交际距离分为四种类型: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其中的亲密距离是0-45厘米。一旦越过了这个距离,就会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也是一样。
我的一个朋友,婚后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主动将父母接到了家里,全家人一起生活。
本来想着一家人其乐融融,却没想到,生活从此矛盾丛生,鸡飞狗跳。
两代人的作息时间完全不同,一个早起,一个晚睡。
吃饭也很难吃到一起,一个重清淡,一个喜咸辣。
平时,更是因为一些琐事吵架。
其实,说来说去,根本就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大问题,无非是互相看根本就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大问题,无非是互相看不惯而已。
后来,父母搬回了老家,重新过上了自己的生活,每天自由自在,开心不已。朋友在家里也放松了自己,而到了节假日,回老家看看父母,关系又重回了亲密。
如果关系太亲密了,彼此之间一点距离都没有,互相干扰,会侵犯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关系反而会紧张。
给对方留一个自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关系才能越来越融洽。
父母,永远是我们的根,只要父母在,我们就会心安。
有人说,最好的孝,不是给父母多少物质和金钱,而是让他们,能够有一份自己喜欢的生活,过一个自己开心的日子。
因此,不用强求和父母在一起,经常打电话问候一声,经常会去看望一下。
生活的美好,就在于顺应心意,彼此尊重,一家人才能开开心心。为什么不能和父母长期住,这也许是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