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简便运算后,很多学生出现的状态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所有 的题目都要简算,即使不能简算的,也要生拉硬扯凑成简便,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笨”的现象吧。从学科核心素养来说,这里所对应的核心素养是运算能力,而运算能力的最高层次就是能够选择合理的策略进行运算,而选择合理的策略,不仅仅是会简便运算,而是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去判断是否需要对算式进行变化,使之能够简算。这一能力要求看似简单,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何为合理的策略?我理解的就是最适合的计算方法,当然这个方法并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明这样算的理由,合理、简便,就可以算做合理的策略。
以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我们都认为竖式写法要把位数多的写在上面,位数少的写在下面,这样的方法比较简便。特别是碰到诸如346×55这类题目时,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因此把两位数写在下面的竖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再如像407×39这种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样写竖式的方法在计算时还可以避免进位的问题,但有些孩子认为竖式如果写成39×407,计算时也可以只算两层积,也比较简单,我们也不能予以否定。
今天上课让学生做了几个计算练习:
除了第1题外,其余3个题目应该说错误率都比较高。第2题,在去括号的问题上犯迷糊,该变号的不变,不该变号的乱变号,第三题,很明显括号里的先算比较简便,但有些学生偏偏要先去括号,结果算错;第二个错误点就是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虽然知道要把小数变成分数计算,但由于基本口算不过关,互化中出错。第4题,则是典型的熟能生笨问题了,受凑整的影响,看到前两个数,就直接加括号计算,也就不管规则和顺序的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