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内涵意蕴、功能定位与设计要义
原创 钱军伟 语文建设杂志 2022-11-24 16:46 发表于北京
(本文约4232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摘要】跨学科主题类作业是跨学科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核心是解决分科学习以知识为本位、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机械无趣等问题,是对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复杂问题的积极回应。设计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应遵循以下六个要义:素养立意、单元视角、目标导向、任务设计、反思改进和成果展示。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学习活动,综合育人
在分科学习的现实条件下,推进和实施跨学科学习,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此相适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专门设置了“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明确了总体要求,分学段设置了进阶式学习内容,针对目标、方法、资源、评价等要素提出了具体教学建议。
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关于跨学科学习的阐述,主要集中在学习内容安排和学习活动、情境、资源等的设计上,但对跨学科学习的作业设计和实施缺少清晰、具体的描述。跨学科主题类作业是跨学科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它立足一个主题或话题来设计作业,促进跨学科理解,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它注重从学科交融、优势互补的视角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及经验积累,引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生活经验,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的内涵意蕴
作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学科实践或学科实践的一部分。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可以这样来理解和定位:围绕一个特定主题,统筹目标、内容、资源、方式和评价等要素,对作业进行系统设计,引领学生开展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元认知、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以及责任心等必备品格。
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兼顾“跨学科性”与“主题统整性”,要求学生“能够将信息、资料、技术、工具、观点、概念和源自不同学科的理论加以整合,以创造产品、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等为主”[1]。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关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复杂问题,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类作业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第一,从一维空间走向多维空间,突破学生学习的边界。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关注课堂内部与外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建构更为广阔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的空间,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第二,从知识学习走向问题解决,变革单一学习的方式。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或问题,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切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从学科本位走向功能落实,凸显真实学习的本质。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基于本学科又主动跨界,最终回归语文学科本身,坚守语文学科功能,力求引领学生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二、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的功能定位
与传统学科作业相比,跨学科主题类作业能够加强作业的统整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更多现实问题的能力,应对更为复杂的挑战。
依据内涵意蕴,我们对跨学科主题类作业作了以下功能定位:
第一,突出学科实践,综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强调在真实的学科实践中主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建构知识,在做中学、悟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
第二,关联生活,积极回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人的生活是不需要分科的,而科学的发展是分科的,要把经过千百年历史发展起来的分科课程教给学生,需要构建一个通道。这个通道既要能连接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要能帮助学生体认学科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的完成是发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的,正好印证了“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学生的课程是不分科的”。
第三,实施过程性评价,整体刻画学生的学业质量。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及时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2]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冲破了传统纸笔检测的藩篱,依托驱动性问题或情境,关注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了一个“更平衡、更综合的评价体系”,能比较科学、全面地呈现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表现,体现某一单元或某个学习过程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三、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的设计要义
跨学科主题类作业,从表层看,聚焦的是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类型、作业时长等统筹性规划和结构化设计;从深层看,强调的是在“作业即学习活动”“作业即评价任务”等前瞻性理念下,重建并形成具有“目标导向、系统设计、诊断反馈、动态生成、体现个性”等特征的课程视域作业观(见表1)。
跨学科主题类作业设计的六个要义包括素养立意、单元视角、目标导向、任务设计、反思改进、成果展示。这六个方面彼此勾连、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结构化的循环系统(见图1)。
1. 素养立意
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在兼顾学科逻辑的基础上,系统思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体验、交流、探究、反思、评价中,逐渐形成未来生活必备的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比如,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作业即学习活动”“作业即评价任务”等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理念统领下,我们设计了中年级的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童年的月亮爬上来”(见表2)。学习成果包括制作中秋贺卡、特色月饼,以及与中秋相关的中英文儿歌诵读视频、微童诗等,以结构化、综合性的活动促进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突破单一的学科边界,积累生活经验,同时丰厚文化底蕴,涵养高雅情趣。
2. 单元视角
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应基于单元视角。这个单元可以是自然单元,也可以根据主题、话题等重组单元。跨学科主题类作业从单元整体出发,围绕某个主题或某项学科关键能力,对零散的、点状的、割裂的学习内容进行统整与重构,使作业的设计、完成与评价等环节具有更强的关联性、进阶性和综合性,推动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学科思想解决学习或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突显了跨学科学习的真实性。
比如,统编教材第一册、第二册中有多篇涉及动物尾巴的课文,学生在学完以后产生了“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谁的尾巴最有价值”等真实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这一真实学情出发,我们突破自然单元的桎梏,重构单元,融通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中的相关概念,以“动物的尾巴”为主题,以“为什么动物的尾巴各不相同”为驱动性问题,从尾巴与环境、与生命之间的关联等角度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开展梳理、探究与交流活动。
3. 目标导向
从纵向看,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的目标上接“素养立意”中的核心素养,下联“成果展示”中的表现性评价,意在用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有意义、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高品质的跨学科学习经验。从横向看,跨学科主题类作业旨在将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糅合在一起,形成“能力合金”,“帮助学生看见每天学习的意义”。当然,也提倡在作业(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目标进行动态调整。
仍以“动物的尾巴”为例。这一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的目标是引领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思维等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体认环境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树立“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的认识和价值观。
4. 任务设计
跨学科主题类作业倡导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依托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常见且有意义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置主题式的、结构化的、真实的学习任务,建立知识内部、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意义连接和意义重构,获得对人、事、理等更准确、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系统地思考自我、生活与学科学习的内在联系。
如“动物的尾巴”,确定好素养导向的目标之后,我们设计了一个为期三周的长过程作业(见图2)。作业一:研读重组后的动物尾巴单元,指向对核心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评述;作业二:连通课内外学习,指向对显性信息的提取、梳理和推测;作业三:跨越学科界限,指向学科思想、方法的迁移和运用。这三项作业,使不同层面的学科实践统整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让学生的学习在时间上具有了连贯性,在空间上具有了多维性。
5. 反思改进
基于学生作业成果以及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反思和再设计,形成“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的循环式作业设计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跨学科主题类作业的设计水平。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完成作业的方法、过程和效果等进行反省和再修正,提高元认知能力,真正承担起自主学习的责任。通过反思改进,作业设计不再是固化的、静态的,而是实践的、动态的,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反馈与改进功能。
评价量表是反思改进的重要支架。春花烂漫之时,我们设计了一项主题为“通向春天的课堂”的跨学科作业(活动)。为了让学生及时判断、评价、改进自己的作业(活动)情况,我们设计了一张可视化的评价量表(见表3),学生可以借助量表对作业进行跟踪评价、自我评判与修改完善,让学习可见、可测、有生长。
6. 成果展示
成果的展示,是跨学科主题类作业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感、成就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学生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学习主题,催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迫切需求。一般来说,成果的展示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有图表、作品和行为表现三种类型(见表4)。
跨学科主题类作业是基于学科的,作业的质量取决于对各个学科本质的理解;更是有机整合、优势互补的,不同学科之间通过问题、概念、成果等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内容变成个人的、具体的问题,并且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促使学生在调动学科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多样化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经验的深刻理解,并能在新的、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再一次获得能力跃迁与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月芬. 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8.
(钱军伟: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2年11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2022-11-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