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道一”的转化体现,“义”是“能量”的交流体现。
这个“能量”在这里,为便于让人理解,指的是“三”层面的“变形能量”,“二”——“意识”——这个“能量”,还在“三”之前,以免把它包含进去复杂化。
处于“道一”的时候,对于任何东西,都是外在于它的。
对于我们常人来说,你看外面的东西,会觉得它们都是外在于你的东西,但是如果你保持觉知,你便能渐渐明白,所有你觉知到的对象,都是外在于你。
因为只要保持住觉知,你觉察你的情绪,它是外在于你的,你觉察你的身体部位,它是外在于你的,你觉察你的思想,它是外在于你的。
不管觉察的对象如何变化,事实上,所有被觉察到的对象,都是在变化之中的,而只有“你”,这个觉者,却从来不曾变化过,不管外在变化了什么,“你”还是“你”,这就是你生命中如如不动的部分。
我们只有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这句话“绝仁弃义”,才不会产生歧义,也便能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会带来“民复孝慈”的效果,因为这是觉察到的结果。
从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无法接受“绝仁弃义”这句话的,虽然大家经常这么做,因为大家常做这种事,所以不能接受“满口仁义道德”。
事实上,在思想观念这个层面运作的生命个体,是无法完全做到“仁义”的,但我们又接受了“仁义”的观念,这就产生了矛盾,会在生命个体内在产生罪恶感。
这会造成人的无力感,这也是人愤怒的一个很大的来源,而愤怒一旦又被“仁义”的观念反过来捕获,人们就会造成能量的堵塞。
能量的堵塞意味着能量的不流畅,人的“内在对话”使我们移动到它的层面,而它又把我们投射于外,我们遗忘了“道一”的存在,不再“觉”。
而能量的堵塞,又切断了我们生命的载体与内在大宇宙能量的流通。
这些都发生在我们不能做自己的主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生命个体能存在于世的自然选择。
所以,从婴儿出生到三岁时,我们在这个阶段建立了自己的“内在对话”,从此,基础已打牢固,它便开始接管个体生命的运作,更进一步地发展自己。
一日个体生命以“内在对话”的形式运转自己,不再觉察能量又是自然发生的事情。
我们遗忘了自己最根本的东西“道一”,又切断了生命更深层次的“能量”之流,有“道一”才能有“仁”,有“能量”的流畅才能有“义”的持续。
但我们在生命的内在已不能使用与掌握这些东西,但我们又在观念上接受这些东西,对内会产生矛盾与罪恶感,对外又会造成过度的能量透支。
因为我们已处在“万物”的层面上了,生命不得不是一个综合运行,因此,不转化就“绝仁”,不给予就“弃义”,“绝仁弃义”,个体生命的能量就开始恢复,觉察能力自然得到增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