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那时候,乡村的新鲜事真的太少了,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两口子吵架了,孩子哭了,杀猪宰羊了,就是屁大的事儿,小村庄都翻一个个。像是给平静湖面投一粒石子儿荡漾起的那一圈圈涟漪,久久不会消散,成为乡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老何家的大闺女小蓉要出嫁了。小蓉长得好看。白白净净,白里透着青春红,眉眼弯弯,最好看的是她粗粗的一条长辫子,她走路很有节奏,那条大辫子就在她屁股后面一起一伏的跳舞,每次看到她,我都追逐着大辫子好远好远。
小蓉的嗓子非常好,那时候的乡村娱乐实在太少了,村子里就有爱热闹的,自行组织个皮影团,农村的夜长,闲暇时间也多,每当夜幕降临,村子中央大柳树下,搭了个戏台子,咿咿呀呀就唱起皮影来。
小蓉就是戏台子,她唱得字正腔圆,很得邻里乡亲的喜欢。
如果放到现在,小蓉或许能成为歌星网红啥的,真说不好呢!
村子里谁家娶媳妇了,谁家嫁闺女了,本是喜庆事儿。
小蓉出嫁有些不一样了,邻居大娘说小蓉是因为他爹赌博输了,当做赌资还债,给赌友的儿子做媳妇了。
我不知道真假,想想以后再也看不到大辫子跳舞了,我的眼泪就直打转转。
乡村嫁姑娘叫送亲,时间都是黄昏,太阳还没有落山的时候要出发。
这时候生产队都会免费,挑选三匹身强力壮的马,一匹辕马,两匹并架在前面的头马。
爱帮忙的邻里,给平日拉犁运货的马儿,打扮起来,长长的马鬃编制成细致的辫子,还用一条淘气的红布条拴上,马儿瞅起来就格外精神。
车也是经过一番布置的。细心的乡邻铺上毡子,车椽上贴身两个大红喜字,一下子就洋气起来。
那时候嫁妆是非常少的,家境殷实的人家,嫁妆是双铺盖(所谓双铺盖就是两套被褥。),那穷一点的,怎么也得一套被褥,一个洗脸盆,盆底儿是两个胖头鱼香皂盒,寓意以后日子年年有余。盆里有两个暖瓶,镜子,梳子,雪花膏等女儿家常用的。通常都是成双的,取成双成对之意,满满都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父母心疼女儿的,陪嫁就多一些,比如说一辆永久牌或者飞鸽牌自行车,推出来,往往让乡邻啧啧称赞,让人艳羡不已。还有的更实惠,陪嫁一辆缝纫机,或者一块手表,这样就是非常丰厚的嫁妆了。小蓉的嫁妆勉强过人眼。一套被褥,一些盆里的物件,零星的,看着很可怜。
送亲的人通常是全命的叔叔婶婶。所谓全命就是,有儿有女,家境人品都好的,是上上人选,还跟上自家的哥哥弟弟和一个妹子。农村有一句俗语“跟个妹子,活一辈子。”,虽然到现在我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但这个习俗到现在还一样沿袭着。
新嫁娘,通常是红袄,裤子鞋自然是全新的。
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有哭嫁的习俗,本来结婚是喜事,新嫁的人必须是哭哭啼啼地上车。是对女儿家生活的告别,还是对父母双亲养育之恩的不舍?
大娘说“女儿出嫁了,不要把什么都带走,金豆子留下来,娘家的日子才会过得红火。”
许是大娘的解释,更实在一些,可见那年头是重男轻女的。
小蓉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哭得那是个凄惨,不知道是哭爹爹的狠心,还是对未来婆家的恐慌与茫然。
小蓉的妈妈,那个软弱的女人,更是哭昏在屋里,没能出来送别出嫁的女儿。
乡邻们殷勤的劝慰着,不要耽误吉时了。好一阵子,小蓉平复了情绪,抹一把哭得红肿的双眼,毅然决然的上了马车。
送亲的人各自找一个位置,马车夫一扬鞭子,哒哒哒哒的沿着乡村的小路,送亲队伍出发啦。
一群余兴未尽的孩子,跟在马车后头跑了很远,很远。
夕阳快要落山了,送亲的队伍,迎着夕阳,消失在小乡村的尽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