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渔村绝研一期第十七讲

小渔村绝研一期第十七讲

作者: 春风十里不如你79800 | 来源:发表于2021-07-17 13:06 被阅读0次

    本讲内容:

    再谈绝句的起承转合

    绝句五十六法之5-8

    一、再谈绝句的起承转合

    今天接上一讲在绝句构思的基础上,再讲一下绝句的起承转合。古人写诗讲究章法,把律诗、绝句的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份。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加以总结:“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他认为,起承转合之间有着辩证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和“转”皆兼顾“起”与“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因此,这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一]所谓的“起”,就是指诗的开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开头上煞费苦心,故有“凤头”之说。“起”的方式很多,或以事起,或以景起。无论哪种“起”法,都力戒平淡无味,力求笔势突兀,达到振起全篇的作用。一般来讲“起”的方式有以下六种。

    1.明起---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王勃的【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题为【九日】,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明起是说,开头就直接破题,这个方法比较常用。

    明起要注意,在起句的时候一般来说,就要奠定下来全篇的情感基调。

    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于谦的【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3.陪起—-借他事物引出本题,这个呢,一般来说,是先借其他事物来引出本题。

    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首句不言【相思】,而言「红豆春发」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4.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如司空曙之【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

    5.引起-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

    如杜甫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6.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此之谓兴起。

    [二]所谓的“承”,即“承接”。古代诗人对“承”决不轻忽,因为“承”不仅在结构中起到“缝合”、“传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后面的“体物言志”更有基础。

    在此给大家介绍两个易懂的“承”:

    1.是顺承。顺理成章,把诗意展开一层或推进一步。如岑参《行车九日登长安故国》“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起承两句是因果关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起承两句是并列关系;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承句为起句进一步将画面展开。

    2.是反承,采用与上联(或上句)相反的意思来突出主题。如王维的《鹿柴》,首句说“空山不见人”,次句却说“但闻人语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再如王驾的《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起承两句一前一后,一有一无。

    【三】所谓的“转”,即“转折”。“转”能使诗歌“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进入新的境界。在律诗或绝句中,“转”是诗歌结构上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因此,“转”是关键所在。如果“转”得巧妙,给人以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使诗歌出现高潮。

    【四】所谓的“合”,即诗的结尾。古人喻之为“豹尾”,就是指结句要有力,或提示题旨,或耐人寻味,“言虽止而意无穷”。诗的结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以景结”。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情似尽而实未尽之时,忽然撇开“情”而写“景”。表面上看,句和句之间似乎不能衔接,仔细品味,画面显示的“景”和诗中的“情”不仅妙合无垠,而且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诗写游子思归。开头两句直抒胸臆,结句写景的目的还是为了抒情,那在秋风中飘零的黄叶,不就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象征吗?

    二是“以情结”。即用其奔放的感情,使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

    如李白的《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此诗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从唱歌写到劝酒,从劝酒写到酒醉,从酒醉写到留宿。诗的结句用熊熊火焰比喻彼此之间的恋情之炽热。大胆率直,显示出李白独有的豪放的风格,真有“撞钟”之感。

    三是“以理结”。这种方法偏重于议论。如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是“卒章显其志,”用精辟的议论,概括诗歌的主旨。《观刈麦》结句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农民的艰苦劳动而不得温饱,联想到自己尚有“三百石”的俸禄,年终还“有余粮,”不由感到惭愧。《村居苦寒》的结句表达了同样的内疚:“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轻肥》的结句云:“是岁江南岸,衢州人食人!”奇峰突起,一针见血地鞭挞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四是“以问句结”。这种方法即在诗词的结句提出疑问,让读者思索。如沈佺期的《杂诗三首》其三:“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征夫思妇是古老的题材。这首诗即有翻出新意。特别是中间两联,写闺中少妇和军中征人同对一轮明月,倍增相思之情,年年如此、日日如此。最后两句说,谁能率领大军攻下敌人的龙城,使两地相隔的征夫思妇得以团圆昵?写闺怨而不作怨语,以问句作结,令人回味不已。俗语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诗的结句好坏,对整首诗影响极大。

    不论是“以景结”、“以情结”、“以理结”还是“以问句结”,只要弦外有音,味外有味,含蓄隽永,发人深思,都是好的结尾。

    并不是所有的诗都按“起、承、转、合”的规律写。总之,诗的章法应该从诗的内容出发,不应一成不变。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提倡自然地表达心中所要说的话。他还说:“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此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这种反对死守成法,主张“以意运法”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只有“以意运法”,写出的诗才是好诗。

    二、绝句五十六法之5-8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宋 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宋 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宋皱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宋 朱熹《水口行舟》

    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唐 杜甫《解闷》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唐李白《苏台怀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明王廷相《芜城歌》

    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

    小渔村绝研一期第17讲作业

    题目自拟。任选5-8中其中一法作诗一首,押一先韵。并注明第几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渔村绝研一期第十七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lw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