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中国教育报组织的暑假教师共读,这次一起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由郝晓东老师领读。
纸质版还没到,拿到这本书电子版,在等娃上运动课的一小时闲暇,一口气读了三章。边读边感慨,这本书翻译得真好!读起来非常的顺畅,也比较易懂,没有很生僻的词语。比起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可见的学习(教师版)》这本书,读起来容易多了!
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章在讲完抽象的概念,原理,机制之后,都有对本章的总结,这样可以让我们对于本章节知识有回顾,有思考,便于记住。而且在每个章节最后都有“对课堂的启示”这部分内容,使得我们可以将本章前面讲的理论联系我们的课堂实际,指导我们的备课,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这部分内容讲得很详细,实操性非常强。
第一章读书笔记
1、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用来避免思考的。
(1)大脑使人能看,能动,而且这些功能比思考更有效和可靠。
(2)大脑思考是缓慢的(思考系统比视觉系统反应慢),费力的(思考需要集中精力,比视觉系统的看要费力),不可靠的(思考后得到的答案可能完全错误)。
(3)记忆系统比思考系统可靠,而且提供信息又快又省力。(记忆存储指引我们行动的策略)
尽管我们不擅长思考,我们其实喜欢思考,因为我们有好奇心,但是需要合适的条件,这份好奇心才能存活。
2、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它很脆弱
(1)解决问题会带来愉悦感,愉悦感主要来源于解决问题的过程。
(2)脑力活动(思考解决问题)吸引我们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只有解决难度恰当的问题,才会带来愉悦感,好奇心也才会发挥长久的力量。
3、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1)最简单的大脑模型包括:环境,工作记忆(意识和思考区域),长期记忆(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
(2)思考在将(周边环境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用新的方法组合时发生,这一组合过程在工作记忆中发生。
(3)长期记忆中储存着正确的程序(信息)对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4)工作记忆的空间有限。如果一个问题的规则在工作记忆中占据了太多空间,会导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受阻。
我的疑问:
p14-第8行:怎么说“深思熟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引导人们的行为”?这跟我们说的“三思而后行”不矛盾吗?
4、对课堂的启示
问题是引发人们兴趣的关键!
(1)我们必须在备课计划中寻找学生能完成的认知任务(即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并确定任务的次数和足够的认知间隔时间,让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满堂灌。
(2)设置任务时(提出的问题)要意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包括已掌握的背景知识的多少(要进行学情分析)和工作记忆的有限空间(要放慢速度)。
(3)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即,使内容与学生“相关”。不要急于得到答案,要花些时间拓展问题。
(4)重新考虑何时提出问题。可以考虑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概念以后,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听课。因为所有事实和演示在学生没有正确的背景知识前只能有暂时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引发问题解决的愉悦感。
(5)接受并应对学生间的差异。能力不够的学生会觉得功课太难,以致最后放弃作业。
(6)改变速度。转换话题,开始一个新的活动或者用其他方法(安排“换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根据课堂的反应适当调整频次。
(7)坚持记日记,记录课堂上成功控制问题难度的时刻,总结课堂上的经验,指导以后的教学。
我的疑问:
p16-第3行:对待课业的一个方法是把他们看成一系列答案。不太理解,应该如何理解?
p17-第4行:能力不够的学生会觉得功课太难,以致最后放弃作业。这怎么办?如何应对学生间的差异?有什么好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