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想想,我到底想写出什么样的文字给大家看,我想传达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到底能不能写好我想表达的东西。想着想着,就心乱了,烦躁了,无奈了,无措了。但时间长了,转念一想,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那些远大的理想或者什么宏伟的目标,也不为了讨好谁,这个平台只是我分享自己观点和想法的地方,是我自己的小天地,为什么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呢?就写我想写的,我想说的就好了啊。
《看见》这本书真的是我特别喜欢的书,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感触和敢想。所以就有了要发表关于这本书的一些看法的想法。
第一章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观点是如何传播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
新闻事实如此,我想其他的信息应该也是如此。一个信息的传递,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没有什么,甚至有时会有不假思索的言语和评论。但是专业人士和拥有学术素养的人想的一定是多面的,他们所考虑的一定是从各个方面思考一件事情。当然,没有全面的看法,也没有完美的回答。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角度,自然就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教育,正是这样一个存在,一个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宽容的心去接纳不同的想法的存在。所以,对于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显示出一个人思维的多面性和对不同思想的包容性。
【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他,然后抑制它。】
看了几遍仍没有看明白,甚至于连“道德”的概念都有些含混不清。百度上说“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或者说这个标准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有着不同的约束力。所以,道德并不像法律条文那样有着明确的白纸黑字的规定,道德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谁也说不清楚。
【如果这会儿是在演播室,灾难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需要完成的新闻,我只关心我播报赈灾的数字是不是流利,但看见一个老大爷光着一只脚,另一只脚上穿只解放鞋,拄着拐走了两里路,从我们的卡车上翻出一只在北京随处可见的带眼的旧黄皮鞋,端详一下,套在脚上走了,我才知道什么事赈灾。
陈虻说过;“去,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
这地震把我从演播室震出来,震到了地上。】
如果不用自己的经历去理解,理论永远只是理论。过去我很爱摘抄一些好的语句和段子。也不管理解不理解,只要觉得好我就写下来,事实上也是真的不懂这句话到底想表达什么情感。有些事情我没经历过,光用脑袋想根本想象不出来这段话到底包含了多少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但也有那么一瞬间,在经历的时候,那一刻的情感一下子擎住了我,我才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如此。虽然现在仍然喜欢去摘抄句段,但不同以往的是,现在的我学会尽力去理解和探索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夙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