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对写作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想必都在书中看到过一些相似的指导,比如从简短的内容开始写起,或是针对一些独到的观点及时做出自己的评论,甚至可以把每一次与人谈话的内容都当作是一次微创作。
这样我们所经历的思考过程就是有意识的,而这种有意识地表达,对于我们提升思考力,是非常有效的。
这就好比我们在学生时代完成作业的过程,总是免不了要动脑思考的。
人们的表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是无意识(下意识)地表达,后者所表达的言论几乎是不假思索就可以完成的。
而这种话也常常经不起推敲,除非发表言论的人原本就已经将思考的习惯落实得无懈可击,否则常人要想无意识地说出逻辑清晰地言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然而这种表达能力却是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习得的。
事实上,唯一能够让我们快速接触到独到思想及观点的方式,就是读书。
作者的思想及其独特的观点,对读者来说,都是完全开放的,我们随时可以拿起书来阅读,相比之下,想要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一些具备思考力及表达力的人,则要困难得多。
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群体中参与的话题通常都是无意识地表达,而这种表达的营养成分并不高。毕竟,闲聊、会议不是一场演讲,没有人会像作者一样对某个观点进行分解式地阐述及论证。
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社交场合中人们需要愉快和轻松的谈话氛围,也就是说,阅读场景所需的严肃、沉静是绝不会出现在一般的社交场合的。
想要锻炼思考及表达意识,多读书就对了,因为每一行文字、每一个案例都是被反复矫正过的、相对正确的书面表达。
不论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籍,只要读书,就必定会结识大段大段的文字,它们欢呼跳跃着希望赶快被你发掘,有些文字在描绘质朴的生活场景、有些文字在传递心灵的寄托、还有些文字则是单纯地为了让读者或是后生了解历史而得以保存。
再客观的表达或叙述中,也会或多或少地透漏着笔者们隐匿、且审慎的观点。
也就是说,读书、分析他人的观点,对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利于得出自己的观点的。
因为我们每天接触的环境、信息量与笔者完全不同,因此我们与笔者对任何一件事物的看法也都会截然不同。
不过读书会提升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同时也会让我们逐渐掌握无意识地对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或延展性思考,这种练习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
当然在这之前你还需要做大量地有意识地思考,否则是无法养成无意识地思考习惯的。
不知大家最近是否还保持着每日阅读的习惯,这次假期共带回家8本书,目前已经读到第7本,对于一直在读纸质书的我,第一次感觉到要闹书荒了。
不知是否有人和我有一样的顾虑,这次我用的办法,就是一边读、一边写短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常常会冒出很多想法,有些是因受到笔者的启发而产生,有些则是读过书后突然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从而产生了一些思考所致。
从前我会依内容来决定是否做摘要、或是写笔记,而这次因为情况有些特殊,怕读得太快,后面没得读了,所以就采用了边读边写一些随笔,感受也不错,并且相当有成就感哦,最关键的是:有意识地表达,是非常有助于思想输出的。
随着这种练习频次的增加,你会发现梳理自己的观点其实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们平时有太多一闪而过的想法因为无暇顾及而被遗忘,可当你每天都在持续进行有意识地思考时,你之前的观点在当下又会因为受到了一些笔者的影响,而融合为全新的观点。
这也说明曾经那些未形成表达的思考,并没有付诸东流,当你再次唤起与之相关的记忆时,它自然就会与你碰面。
不过读书习惯其实也是个很难改变的事情,有人习惯看完整本书再来检阅自己的思考力及记忆力。
之前有在一些记忆法相关的书中了解到:回顾书中内容的周期最好不要超过两天,最好是今天读过的书,明天清晨或上午来专门留出时间回顾一下书中的要点。
这时人们的思路会比较清晰,清晨醒来也没有过多杂念或琐碎的事务缠身,很容易专注到调取记忆这件事上,同时又不会令自己局限作者的思维中无法跳脱。
说来惭愧,我着实不记得这种观点是出自哪本书了,不过这种说法还是很具备合理性的。只是此次疫情事件导致:这个假期一不小心就为高频次的思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就我个人而言,还是选择了尽量慢读、且一边读书一边输出的方式进行思考与表达。至于上述培养书面表达的方法,只能日后再做尝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