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当空,有人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人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时候突然有人来一句,哪里有海,不就是一个月亮吗,如此煞风景的话把那氛围瞬间破灭。
在“做什么”,“怎么做”面前来一句“是什么”,“为什么”,也许有人会觉得太突兀,也许也会有人附和。如果得不到理解,或者得不到附和,那交流可能就进行不下去。就比如,当有人说,“濯清涟而不妖”,突然有人回一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违和感一下把氛围浸透,比点头微笑还要尴尬。当有人感叹一句,“凄凄惨惨戚戚”,有人突然来一句,装模作样,无病呻吟。得罪的意味昭然若揭,尽管说话人仍然面带微笑,但是眼神透露的“不与小人辩经”早已说明了一切。
当和朋友说想去看彩虹的时候,朋友说光谱很美,特别是衬得人很幸福,那种萦绕的欢乐的氛围会让雨后的清新更纯净。可是这时候的“难道连彩虹都没看过吗”这种指责的疑问就会让狂风暴雨打破这场温馨。毕竟说出这句话的人永远也不会想到这个动作背后的“为什么”——虽然我曾看过无数次彩虹,但是那些时候你都不曾在我身边,就是因为现在你在我身边,所以暴雨后的彩虹会显得独特而且难忘。这些人也永远不会理解其中的指代关系,暴雨指的是挫折和悲伤,以及其他一切所有的阻碍,彩虹指的就是挑战后的快乐,以及相伴后的幸福和感谢。
当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消息不对称时,特别是经过多重解释还得到冥顽不灵,那交流就会因为一个人的付出或是输出过多而戛然而止。所以当赏花的时候,接上一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当是在别人处在不好环境想改变之时,道上一句,“矢志不渝,铁杵成针,也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有人受伤之时,献上一句“世事无常终有定,人生有定却无常”作为慰籍,亦或是,送上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为祝福。纵使不能回答,那微笑点头为赞赏,那握手抚肩为宽慰也未尝不可。只是不懂而做作的破坏气氛的行为,我实在不敢苟同。在交流中不懂装懂也比破坏氛围要智慧得多。不懂装懂也许可能能假装融入圈子,但是破坏气氛的人已经被拒之门外了。接下来就看那个圈子值不值得融入了。不过如果太累,强行融入也会适得其反。也许不止交流,涉及到人和人的关系也会是如此吧。对于喜欢的人先是阿谀奉承,逐渐熟悉之后再直抒胸臆,然后求同存异。当然当“同”和“异”不再平衡的时候, 这两人将会分道扬镳,甚至恩断义绝。
就像是一个能从表皮看见细胞核的人和对表皮的鲜艳的颜色有明显感知的人,如果没有物体作为媒介的话,这两个人也无法理解对方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相似的文化背景就成了交流顺畅的重要因素。如果失去这个因素,也许短期还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随着时间流逝,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的隔阂就会愈来愈深,以至于到后面产生以楚河汉街对垒的平行世界。其实最融洽的关系莫过于黑白相交,步步紧逼,不相上下,却又相生相伴。不求妙手回春,但也本手不差,更不会出现俗手毁誉。
兴许这就是为什么交流能对双方的关系产生这么大影响的原因吧。因为这是一条输入和输出相循环的关系链。而且这条关系链对于感情或者说心情的影响是属于重要因素。所以当矛盾产生之时,或者说心情不好之时,输出会是平衡的最好方式,特别是对于现代快速奔忙的时代,告知或者告诉是最简单也是最简单的最有效率的方式,倘若没有猜测的能力,最好把瞎猜抛弃,瞎猜形成的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是这条关系链能不能循环的最大的阻碍。
所以如果在乎对方,也许交流不是低头的象征,而是给台阶的智慧。当然如果不在乎对方,那么何种方式交流那将毫无意义。毕竟摆清目的,手段和方式也就不言而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