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的孩子会反映我们的压力,他们也可以反映我们的平静。你也许就认识一些平和的人,那些总是带着幸福的光环,并且能够在接受周围混乱的同时保持住控制感的人。
他们是你想要在危机中“拨打求助热线”的对象,当你急躁时你渴望他们能在旁边,因为不知怎么的,他们总能帮你重归平静。不靠说教,甚至什么都不做,这些人就会向周围的人传达平静和信心,并帮助他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发展出类似的平衡感。
父母可以做那个平静的源头,就像迈克尔·克拉克·邓肯(Michael Clarke Duncan)在《绿里奇迹》(The Green Mile)中的角色,我们不接收别人的“垃圾”,我们的作用是抹去他们的压力。
只要父母不用太担心孩子,别老干涉他们的事,便能够至少“保持”一段时间的平静和信心。
有一个心理学术语叫“非焦虑临在”,它由埃德温·弗里德曼(Edwin Friedman)最早提出。他是一位犹太教拉比,探究着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位咨询师。在弗里德曼看来,我们生活在一个长期焦虑和过度反应的社会中,在这样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能作为一种“非焦虑临在”来领导我们的家庭。
对学校和其他组织,当领导者对组织保持真诚,并且不会过度焦虑与担心时,团队的效率最高,其成员同时也不至于带着担心与恐惧来彼此交流。从弗里德曼的角度来看,这对于家庭、宗教组织或者大公司来说,都能成立。
研究人员研究了平静与焦虑的养育方式对大鼠幼仔发育的影响,并发现低压力水平的母鼠会在舔幼崽和抚育幼崽上花费很多时间。相比那些没怎么被母老鼠舔过、梳理过的小老鼠,这些母鼠的幼崽会表现得更加平和,探索外界的能力也更强。
原因何在呢?因为它们付出了更多的爱吗?这可能算一部分原因。但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士认为:这些鼠妈妈所传播的,是一种“世界很安全”的感觉。这样,幼崽才愿意自由地四处走动,并主动探索世界。与此同时,这也改变了幼鼠身上参与调节压力的基因。
这不是一种单纯的遗传——平和的鼠妈妈会生出平和的鼠宝宝。当不怎么舔幼鼠的母鼠所生的幼崽,移交给总是舔幼崽的母鼠“抚养”时,这些幼鼠就会表现出平静——即使它们在基因上很容易焦虑。
这些母鼠所做的,恰恰就是“让家成为安全的港湾”。如果你的家是一个平静的空间,没有过度的争执、焦虑和压力,它就成了能让你家孩子休憩疗愈的地方。一旦他们明白,每天结束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来恢复元气,他们就有能力回归现实世界,更好地去应对充满挑战的社会变迁、学业压力,以及试训试镜这类典型的挑战。
让家能成为安全港的重要一环,就是要记住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我们在冷静的时候,更容易采信这种理念,反之亦然。伴着我们平静的状态,孩子能感知到自己。
我们应该让孩子体会一下痛苦的感受,而不是急于承担起立马解决问题的责任。伴着我们平静的状态,我们也不至于对孩子的事儿草木皆兵,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当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快乐感受割裂开来时,当父母都能接受妈妈当下开开心心,而她12岁的孩子并非如此的时候,父母也就更容易给孩子提供他所需的种种支持。
我们经常向那些闹心孩子的父母强调,虽然他们几乎从未直接导致孩子的问题,但他们的种种反应成为家庭交互的一部分,而这种交互经常让他们从首席顾问的角色中抽离,变成了祥林嫂。
社会支持是控制压力的一种关键因素。如果父母本身就焦虑或者爱找茬,那么孩子是肯定感受不到这种社会支持的。正所谓祸不单行,我们既让孩子焦虑,又没帮上他们什么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