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这一年吧,我并不是只做了一件事,而是在我那些的选择和决定中,最后的结果都指向了让我意识到"这件事"的存在,我做了A抉择,最后收获了A经验,做了B抉择,收获了B意识,做了C抉择,收获了C体会,做了D抉择,收获了D认知...就是这些ABCD维度的叠加和纵横交错,让我开始思考这件事,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接下来的文字都是围绕为何我会觉得这件事这么重要而写的。
决定创业成功的因素
我做过很多选择和决定,而在每一个选择和决定的最后,都是给我带来了某个小发现,在经历的一连串的小发现之后,利用这些小发现再经历了一连串选择和决定,周而复始循环了几次,我开始意识到哪个小发现给我所要做的事情的结果带来影响是重要、哪个小发现是次要的,哪个应该排在前面,哪个应该排在后面,就这样一套思维模型开始在我脑中逐渐开始形成,下面这一段落,我会将我的小发现以逻辑顺序结构化输出。
1红利
在某种意义上,任何一种行业领域或者说是经济体,从最初的混沌世界里被发现,到兴起,到有系统化的运营组织出现,再到规模化的组织发展,这个里面肯定都会经历一个大众认知的迭代升级过程,从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甚至不被看好,然后出现一批人去讨论它交流它,这时这种经济体已经发展成一定规模,产生出相当大规模的效应,然后吸引了社会顶端金字塔人群的注意,进而到相关专业领域的人士跳出来分析它,建设它,最后才有了一套正规化系统化有组织的运营方法。在我早年所关注的行业里面,无一例外地都遵从了这种发展规律,SP运营、SEO搜索、网站联盟、淘宝客、直通车、微商、区块链、众筹、自媒体、IP、网红、直播等,在2007年iphone手机横空出世之前,大家都围着SP运营、网站联盟创业,在智能手机发展几年后,在2011年兴起了移动APP创业热潮,米聊、微信、陌陌在这一波热潮中诞生,正是这些社交软件所带来的沟通便利,又带火了微商创业热潮,再后来4G出现,带来了革命性的通信速度颠覆,又为后面的网红、直播提供了孵化的环境,在这些行业发展的历程中,都各自有过一段红利期,而对这段红利期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所处的环境。如果你所做的创业项目正处于红利期中的,那成功率肯定高很多,试想下,你说在2007年和2018年做直播,哪一年的成功率更大?
所以如果要加入某个创业项目,那么你要衡量的因素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项目是否处于红利期,如果说红利这个因素对一个项目来说是一个变量来的话,那这个变量对你来说仅仅作用于你选择这个项目之前,在你做出选择之后,这个因素的属性随即就会变成不可改变,所以在我的一连串小发现中,我把红利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位,正是因为它是所有决定的前提。有一些商业大佬甚至具有预判红利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商场上经过千锤百炼锻炼出来的,当你洞察力还处于普通人水平时,没必要在这里花费太多精神。
2高频
要选择做一个离现金流近的项目,就要尽量满足高频、刚需、全人群三个条件,这三个关键词是阿芙精油创始人雕爷提出来的,这里说的高频其实就是产品的使用率高,对应的是可重复性消费,任何营销活动,最终无非就是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是增加客户数量,第二是增加销售额,如果在客户数量恒定的情况下,增加客单价,同样也可以提高销售额,但有些时候,如果增加了客单价,那么可能客户的接受度就会下降,反而会令销售额下降,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就可以往重复性消费这个角度出招,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去吃饭,常常都会收到餐厅的优惠劵之类的,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让你再次来吃饭,再次来饭店消费,这样,这家饭店在区域限制之内,在客户量达到瓶颈的时候,就可以增加客户的消费频率,进而提高销售额,所以提高重复性消费往往是商家们最重要的促销手段,甚至有人说,世界上最赚钱的一定是重复性消费品。
但产品的天然属性将决定这个产品是否具备重复性消费的能力,促销手段的使用大部分是因为产品的天然属性不具备或者重复性消费的能力比较弱,才需要使用手段来对产品进行后天的设计,使之具备或者加强这种能力。所以,当我们在选择项目,准备创业前,应当要考虑你所要做的产品,是否天然具备可重复性消费,如果不具备,意味着你后面则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在这个环节上做精心的设计,让你的客户们成为你的回头客,记住,一旦让你的客户们成为了你的回头客,那么就是意味着同样数量的客户,将会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在开拓新客户群受阻时,这是你唯一要做的事情。
3产品
当发现了一个正在处于红利期,且又天然具备可重复性消费的项目,这时候你应当要重点考虑你的产品设计,这里说的产品设计,不是说产品的包装外形设计,而是说你卖给客户的产品是什么,它可以是一个实物,也可以是一种服务,也可以是产品+服务,产品包含的是整个用户体验的过程,比如服务、售后、包装等,消费者购买产品之前和之后的完整体验,一个用户体验深受客户喜欢的产品,是可以给你的项目带来更多回头客的,这里重点要谈的是一个产品的技术门槛的问题,产品的技术按理解可划分为有限改进,和无限改进两种,举两个最直观感受的例子,菜式和手机,菜式属于一种有限改进型产品,再怎么改进,都只能是在一个迭代范围里面,而手机则属于是无限改进型产品,它可以随着时代的技术进步,而无限升级,当你做的是一种有限改进型的产品时,那么你优化产品时,就可以把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链条拉长,去提升你的产品用户体验,而无限改进型产品,则是需要不断提升技术的深度,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如果说你发明了某种垄断型的技术,比如说你发明了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这压根不用说升级什么用户体验,都能让你大发横财。
要真的做好一个产品,需要具备几种能力,深刻理解技术上的可能性、强烈的设计直觉、对潜在产品所处的经济生态系统的清晰把握,以及走进潜在客户头脑的能力,具备这几种罕见思维结合的人,目前我知道的只有马斯克一个,他能够在脑中同时把握不同的元素,并且拼命发挥它们的作用,知道如何让过程简化、意愿清晰以及让各个元素产生协同作用,有魄力将一个难题分解成若干部分,再将这些部分进行重组,直到实现完美匹配。
4定位
把产品做出来后,其后最主要的是要找到使用这个产品的目标消费者,这就是定位的作用。定位这个词简直是博大精深,一时半会很难说明白,建议去看看特劳特《定位》这本著作。定位主要的作用是链接信息,就是把消费者跟产品链接在一起,定位主要影响的是消费决策过程,本质是希望有产品需求的用户,能够发现到这个产品的优势,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行为,促成转化。分析在产品信息传播过程中,什么样的信息能让消费者达成购买行为,这就是定位所要做的工作,可能是这个产品的设计美感、可能是某次营销推广打动了你、可能是这个产品的品牌故事、也可能是某次活动的折扣优惠...而这些所有信息叠加起来就共同构成了目标消费者对这个产品的第一印象,这就是《定位》一书中所说的,产品进入消费者心智,所以定位它具体不是指一个工作,而是由一连串工作所组成的, 也可能是由不同时间段的工作累积而成。
我们要购买一个产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已经用过这个产品,觉得不错,要再次购买,另外一种是我还没体验过这个产品,我从朋友/广告/电视传播出来的信息中,让我对它产生兴趣,而定位影响的主要是后面一种情况,如何优化一个产品的定位工作,就需要研究消费者的决策是如何做出来的,这需要针对三个工作对象做优化,一个是人们所想要接受的信息类型,一个是产品销售中传播的信息形式,最后一个是传播渠道,只有这三个对象都一一对应上了,最后转化的成功率才是最大的,如果你是卖私人飞机的,你找到了需要私人飞机的这群客户的痛点,做了一则十分打动人的广告,结果你选择了通过电视把广告投放出去,结果可想而知的,你会落得一场惨败。
5流量
要是说流量是决定一个项目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也不为过,在一个一线街铺开店,跟在一个七八线巷道里开店,效果不言而喻,我们都知道流量的作用是给我们带来更多关注,但实际上流量跟转化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上面已经说过定位,实质上流量跟定位又是两回事,定位的本质是一个信息指引,作用是链接信息,流量更多的意思是一个信息发现,信息曝光,比如,一个淘宝店主从工厂进货一件衣服,成本是198元,然后她放到了淘宝上出售,售价为298元,赚100元,在100元里面,包括了她投给淘宝直通车的广告费20元,设计师摄影师等运营人员支出加上办公室支出等费用50元,利润是30元,这些运作成本直接嫁接在消费者身上,但如果买下这件衣服的消费者不付出这多出来的100元,那消费者就可能永远都接触不到这件衣服,其中,设计师摄影师等运营人员的作用,是把这件衣服做成消费者喜欢的样子然后以图片、视频形式呈现出来,直通车广告的作用,是让更多喜欢类似这件衣服风格的消费者发现到这件衣服的存在,利润的30元,可以看成是淘宝店主把这件衣服与这个消费者成功链接在一起的奖励。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即使有更多喜欢这件衣服的消费者发现到这件衣服,也不一定能产生到转化,里面存在的变量就是设计师摄影师有没有把这件衣服做出该类型消费者喜欢的样子,同样,即使设计师摄影师等把衣服做出受欢迎的样子出来时,却没有被消费者发现,最后也不会得到转化,所以当我们要做流量这个工作时,应该要下意识地把它理解成两层意思,一个是发现,一个是定位。做数据分析时,我总结到一个公式,流量×定位=转化,当流量恒定时,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定位的工作,来提高转化率,当把定位的工作优化好后,再来通过投放广告,控制流量大小,来提高转化率。
6成本
成本是我总结的这些小发现里面最后一个,我认为一切的商业竞争,本质上都是成本的竞争,成本贯穿了一个项目的所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成本的制约,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成本、后期运营成本、引流成本等,共同构成了项目的总成本,在项目启动前,要合理分析出你的优势,你的优势其实都是为项目的某个环节节约成本,你跟一个网红同样是卖一样的产品,那么她的优势就在于流量的成本比你低,做项目最重要的思维,其实就是要发现影响结果的变量有哪些,然后通过控制变量,去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流量获取成本比竞争对手高,那么就要控制其他环节的成本,使项目总成本不超过竞争对手。项目的利润来源于该项目产品所提供的价值要大于该产品的成本,说到底就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追求产品的用户体验,要等值或大于成本,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利用组合成本的思维,就是在用户体验感受最深的环节上不能节约成本,反之还要加大投入,在用户体验感受最薄弱的环节,我们可以节约成本,比如一般的电商平台都喜欢把仓储建在郊外,原因就是郊外的地租金比较便,而且用户并不会感知商品是从哪里送过来的,用户感知的只有送货速度。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红利、高频、产品、定位、流量、成本就像是组成这只木桶的木板一样,忽略任何一块木板,都会影响项目的“装水”能力,考验一个经理人的商业设计能力,无非就是这几大块,而这些小发现也是我反反复复做过很多项目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当我以为这些经验能够支撑我走很远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问题的存在,限制着我天花板,不把这个问题解决,我没办法捅破这个天花板。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上面说到的红利、高频、产品、定位、流量、成本,这些小发现其实也就只是我做过的各种项目中的方法论而已,红利可能是在A项目中发现的,高频可能是在B项目中发现,产品可能是C项目中发现...这些小发现共同构筑成我的能力树,这些小发现都是在不同的项目中总结出来的,虽然说万变不离其宗,但能感觉到这些能力都是在往不同的方向发力,就像是一匹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不用绳子把它们拴住,你永远也别想让它们把你送到目的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就像是一条绳子,把这个问题想通想透,你就能找到这条绳子,把一匹匹野马拴在一起,让它们往同一个方向发力,最后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
1要有一个去哪里的意识
要把这三个问题想透,我的方法是把这三个问题翻译成,我有什么能力,我从事的是什么行业,我要在这个行业做到怎样的成就,翻译完成后,这句话的含义就很清晰明了,我要为了得到某种成就,而选择在什么行业里,积累我的能力。而在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之前,一直都是为了能力而去锻炼能力,这是本末倒置。直到现在,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有一些小孩,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取得非一般的成就,不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给了他们什么优越的条件,最关键的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往他们脑子里灌输,你长大后要取得怎样的成就,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所以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以自为目标,不断累积自己的能力。你现在才想明白的事,人家四五岁就以此为目标了,这怎么能比,要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最重要的不是给他怎样的环境,而是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
2人生路上意识比能力重要
从我们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把时间资源投入在一个容易变化的能力上,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投资,比如说在网站联盟兴起时你投入了很多时间学习的SEO优化技能,或者到了今时今日,已经产生不了很大的价值,为了想明白你自己要去到哪里,要成为怎样的人,要取得怎样的成就,你需要培养自己的核心意识思维,这是一个底层逻辑能力,只有意识思维才是终生受用的能力,伴随你一生。
3意识的层次决定你能走多远
在你前往想要达到的人生路上,会有几层的意识障碍阻拦你,每一层的意识障碍都会限制着你发展的瓶颈,为了达到你的目的地,你要把这几层障碍一一给打破。第一层的意识障碍是环境,如果你处于这个意识层次,你会把环境当成一切不好问题发生的借口,比如,上班的时候老板吩咐你下班前要做好某个报表,结果下班你都没做好,你可能会说,因为电脑卡,也可能会说因为同事说话太吵影响了你,反正你会把没做好的原因都归结在环境的问题上,而不是在自身上找问题,对世界的理解会被死死困在这个层次,在处于这个层次的人们眼里,除了环境因素,也再无法看到其他事物,因此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只能是从环境入手。第二层的意识障碍是行动,处于这个意识层次的人,时常会有一种,问题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产生的感觉,而要解决问题,就要自己行动起来,比如上面的例子,担心下班前没做好报表,你就会把午休、吃饭的时间都拿出来,甚至加班都要把报表做好,交给老板。第三层的意识障碍是方法,有时候你很用心去做一件事,但最后发现结果还是做不好,这个时候就要关注自己是不是方法用得不对,方法之上,就是管理问题,时间如何管理,人才如何管理,流程如何管理,归根到底这些都是方法问题,一般的小老板能意识到的问题,大部分都处在方法这个层次上,而小老板还要继续往前走的话,就到了软文化的这步。第四层的意识障碍是使命愿景价值观,价值观的取向将意味着,什么事是你应该要去做的,什么事是你不应该做的,假如说,你的价值观是无拘无束,热爱自由,那么朝九晚五的工作并不是你所想要的,因此你会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规划,慢慢地实现自由理想的方法计划出来,把过程所需要的能力和方法论堆积起来,然后通过行动迈出自己的第一步,树立一个正确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将减去我们人生的很多选择题,很多企业管理者的理解都达到了这个层次,原因是企业组织只有清晰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建立,才能帮助组织内的人员提升自我认知、协作认知和管理认知,把所有组织内人员的能力扭成一股力量往同一个方向发力。第五层的意识障碍是身份定位,这个意识障碍也就是最终决定你能走多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翻译成,我有什么能力,我从事的是什么行业,我要在这个行业做到怎样的成就,决定我取得怎样一个成就的,是源自于我有什么能力,同样,决定我要到哪里去的,是源自于我是谁。比如,我是一名卖衣服的小老板,但我想成为一名衣服品牌的创始人,当确定自己想成为怎样一个身份后,你就要给这个身份配套相应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再构建你的能力圈,然后做出相应的计划和行动,那么你所有的意识认知最终都会在某个点上集结,而不再是分散、絮乱的。
一个打破五层意识障碍的顶尖领袖,必须能够给组织人员一个清晰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根据业务模型搭建组织,深刻理解每种能力的作用,能带着整个组织人员迭代升级,制定精准的战略,分配战术执行人员,每次打破一层意识障碍,都需要经历一次破碎重建,每一次破碎是最痛苦的,因为你的容器没办法容纳到这层的意识,所以你需要把以前建立的这个容器亲手打破,然后重新建立新的认知容器,新的认知容器会吸纳更多元素,比上一代更加强大,足够的认知意识,将会重构出新的思维方式,由思维方式影响的做事习惯,也会塑造出一个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一个清晰的、初步的商业大局观,认清自己的能力优势和劣势,建立一套底层思维模型,将会终身受益。
4顶层设计
在我自己意识去哪里之前,想着的都是什么行业,怎样的能力最赚钱,完全没有想过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在意识障碍上就是困在环境这个层次里,深深感受到当处在低层次的意识里面,思维就会被限制住,无法想象其他有更高层级意识的人群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所以当我们打破了这五层意识障碍,要给自己做规划时,我们应当要从上往下构想,先给自己想象一个身份,或者想象三五年后,自己要活成怎样的样子,这意味着要把自己要去哪里先想清楚想明白,然后开始思考,为了得到这个身份或者结果,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选择去做什么,而不去做什么,之后就是围绕这些必须要做的事情,构建自己的能力圈,应该要去学什么知识或技能?然后方法是什么?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要怎么做,多久实现目标,最后就是该怎么调配你身边的资源,找什么人帮助你实现目标等,自己给自己安排事情的清单,一件件去完成,把时间集中在20%重要的事情上,身份、使命愿景价值观、方法、行动、环境,一环一环计划下来,这个就是你人生的顶层设计,你能走多远,就看你能想多远。
5总结
在打破五层意识障碍后,与之前最直接的区别是,以前大脑里都是方法论和经验沉淀,而现在更多的都是能力模型,什么方法论对应的是哪部分的意识,是一个底层思维的延伸和发散,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以前的方法论和经验沉淀套在类似的事情上时,会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在能力模型的养成后,不断延伸的知识和能力宽度,可以涵盖所有已知和未知的趋势,并按照特地的核心框架持续进化,这就是强大的底层思维能力的体现,可以让你逐步进阶成一个顶尖的领袖。
最后写一个总结,30岁这年,我只学会了做这件事,胆为了学会做这件事,前前后后做了数不清的事情,该经历的教训一个也没少,全部经历过一次,想明白自己的身份定位,找到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一件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为这件事积累所需要的技能、能力和方法,为这件事设定一个结果,把实现这个结果的过程分成几个模块,从0到1,然后从0.1到1,都有什么事情,把事情的清单列出来。什么是路,就是我过去总结的经验,红利、高频、产品、定位、流量、成本,把这些能力点连接起来,集中在一个方向上发力,为一件事形成最终的闭环,也是我要走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