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写影评,第一次写的是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那部电影给我引发了很多我对个人成长方法论的思考,所以都一一码了下来,这一次看完《至暗时刻》,给我认识了丘吉尔最伟大的一面,为什么觉得他伟大,我希望能用这篇文章给你们介绍一下我眼中的丘吉尔以及《至暗时刻》背后的历史故事。
毕竟这篇文章是一篇影评,首先我会从两个角度来阐述一下我所想表达的观点,第一,电影本身的结构,第二,电影所表达的那段历史故事。
很多人看不懂《至暗时刻》,那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过《敦刻尔克》,《至暗时刻》跟《敦刻尔克》说的都是同一时期同一段历史背景故事,不同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人物角色刻画的不同,在我理解中《至暗时刻》描述的是军事战略的执行过程,而《敦刻尔克》则是军事战术的执行过程。
【电影的故事背景延伸】
我本人其实还是喜欢阅读中国近代史,对欧洲历史其实了解并不多,但为了能看懂《敦刻尔克》,我没少翻欧洲历史资料,在这里我不想跟大家去上历史课,有兴趣的童鞋自行搜索阅读这两部电影的历史背景,但为了能让大家理解到这篇文章的精粹部分,我还是简单地给大家讲一下,两部电影的故事始于1940年的5月10日,纳粹德国开始进攻西欧,但整个二战的故事早在1939年9月1日就开始了,二战爆发的原因是因为德意志帝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之心,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一个也没解决掉,反而矛盾的摩擦日益递增,而随着国家间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发展的距离日益增大,以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伴随着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历史上的波兰战役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也是世界战争中著名的“闪电战”。电影《至暗时刻》与《敦刻尔克》描述的则是德国成功攻占波兰后,继而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在侵略英国时的故事。
【张伯伦为何被推翻?】
电影《至暗时刻》先是以张伯伦在国会被推翻作为电影开端,张伯伦作为英国前首相,是积极主张推荐绥靖政策而备受关注,这里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是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行为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1938年9月,张伯伦在担任英国首相时与希特勒签署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并同意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迫使捷克政府同意慕尼黑协定,张伯伦此举在国内已招致许多人反对。1939年3月德国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开始采取措施加强防御,张伯伦宣布给予波兰军事保障,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张伯伦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在遭到德国拒绝后对德宣战。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为1940年5月发生的英法联军历史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敦刻尔克》埋下了伏笔。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直接威胁英法安全,张伯伦自讨苦吃,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德国在西线发动进攻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上下举国哗然,张伯伦遭到一致的愤怒谴责,被迫下台,让位丘吉尔,至此,你才会看到《至暗时刻》这样的开局。
【《凡尔赛条约》为二战的主要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迫割让了大片土地,把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领土分成了两块,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领土这件事上耿耿于怀,希特勒上台后便发誓要报这一箭之仇,他以极快的速度重整军备,在短短几年间就把德国从《凡尔赛条约》的受辱者变成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凡尔赛条约》就是一战中战胜的国家对战败的国家的和约,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进行侵略,一战中,法国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500余万军民伤亡,而且战场绝大部分都在法国领土,造成法国惨重的损失,因此法国希望在《凡尔赛条约》中严惩德国,收回自己的领土,建立莱茵非军事区,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将德国军力削减至较低水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尽管英国本土在战争中未遭战火,但仍有很多英军士兵在战争中丧生,当时的英国首相乔治支持惩罚德国,但他也意识到过于苛刻的条件会激起德国的强烈复仇心理,这对争取长期的和平局面不利,所以英国在《凡尔赛条约》中只要求保证英国的海上霸权,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英国,削弱德国军力。美国则不再希望再次发生世界大战,时任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持国际秩序,即国际社会提供保证以避免弱国遭到强国侵略。最后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中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国了解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战后的德国经济非常羸弱,只支付了条约规定的赔偿金额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这一小部分也给德国经济造成了极大负担并导致了近1/3通货膨胀,尽管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但由于法、英、美三个主要协约国的目的都不相同且存在矛盾,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仍因为世界各国互相猜疑,使得德国有着再一次战争的机会,《凡尔赛条约》甚至可以说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锅根。
【希特勒是二战的主要元凶】
在这里不得不说希特勒这个人物,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他积极宣扬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迫害和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他写过一本书《我的奋斗》,想了解希特勒平生传记,请自行阅读。希特勒痛恨《凡尔赛条约》,在1929年10月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中,宣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是政府接受了《凡尔赛条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的政策的结果,并以此为机会,希特勒于1933年1月30日上任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希特勒上台后,通过加强极端中央集权的方式,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合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希特勒一心追求的目标是彻底废除议会民主制,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希特勒先是获得了国会对他出任总理的认可,继而通过一项彻底改变国家体制、使自己不受限制地行使权力的法律,以“合法”的程序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希特勒上台后不到两天,就决定解散了国会,重新选举,改变国会中政治势力的格局,并公布法令,取消各州议会,使各州政府完全服从中央,就是这样,德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此外,希特勒还亲自监督了德国历史上最大的建设工程,又赞助建立巨大的宏伟建筑,在政治上整肃内部,又把全部经济都纳入了受国家控制、适应政治需要、实行强制生产的轨道,以更有利于扩军备战,至此,复仇《凡尔赛条约》的计划开始付诸实施。希特勒统领下,纳粹德国经过两个四年计划发展,经济基本得到复苏,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为737亿帝国马克,1939年达到了1264亿帝国马克。希特勒在统治的前六年中成功进行了德国的再武装与扩军,1933年到1939年,德国的军工生产增加了7倍,1934年德国军用飞机的产量是840架,到1939年则达到了4733架,军队从1931年的10万扩展到1937年的50万,1938年一跃成了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
毋庸置疑,希特勒的影响几乎是完全恶毒有害的,他使大约三千五百万人丧失了性命,并建造了庞大的集中营,在营内设有毒气室,在他所征服的每块领土上,无辜的犹太人都被投进毒气室活活毒死,至少有六百万名犹太人就这样惨遭杀害,但也要知道,希特勒执政时正是德国一战战败签下苛刻至极的《凡尔赛条约》、受到列强压迫的时代,若不是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重新建设德国,今天的德国或许仍只是小国而已,如果当年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当今的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事实上,在纳粹德国前期崛起时,实力并不强大,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作为欧洲大陆的强国,英法负有监督压制德国再次走向军事扩充的义务,英法眼看希特勒执掌的纳粹德国有扩充军备倾向,按说是有能力阻止的,但实际却并没这样做,而是采取了只眼开只眼闭的绥靖政策。众所周知,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希特勒瞄准英法等国不愿承担战争风险的心理,于1938年9月30日,通过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一枪未发把苏台德地区占位德国所有。希特勒并于1939年3月,践踏《慕尼黑协定》中承诺的国际和平保证,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英法却拒不履行保证捷新疆界的义务,同年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起全面进攻,9月3日,英法对德国下最后通牒,德国不理会,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而《至暗时刻》与《敦刻尔克》描述的就是在1940年5月,纳粹德国进攻西欧时,分别在英国和敦刻尔克发生的故事,一头紧张布局命令,一头恐惧地执行命令。
【为什么40万英法联军会被围困敦刻尔克?】
纳粹德国在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且动员较为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但德军也知道自己在马奇诺防线上打仗并没有胜算,所以德军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并绕过马奇诺防线,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想到德军的主攻方向却会选在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高地,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部队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而耗资当时50亿法郎,花费12年时间建造的马奇诺防线一点作用也没起到,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德军继续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英法联军绝处逢生的唯一希望。
【《至暗时刻》印证了丘吉尔的伟大】
我用文章大半部分描述了前后整段历史故事,也间接描述了德国当时有多么地强大,对英国来说简直就是以卵击石,但就是正当对全世界所有人来说,在比利时、法国相继投降后,英国以一国之力抗击德国,是一点胜算都没有时,在严峻的环境压力下,丘吉尔却选择了不投降,继续抗击德国。我认为整部的电影的核心就是以时间轴为一条中心,通过描述丘吉尔的心理变化,让观众去感受当时的英国内外各种环境压迫,突出了英国这一段全国最困难的历史时刻。有人说拍出《敦刻尔克》的诺兰是时空转换大师,在空间上通过陆海空三段式叙事,在时间上通过一周、一天、一小时的尺度来刻画对应的人物角色,敦刻尔克的陆军和海军、海上平民和幸存士兵、英国空军和德国空军,诺兰把不同的时间尺度在不同空间上发生的不同事件来描述战争的残酷,画面没有血腥,但却让观众感受到了血腥。《至暗时刻》由始至终只有一条时间线,1940年5月9日、10日、13日、19日、25日、26日、27日、28日,分别对应的是丘吉尔上任时的兴奋、是否向德国投降时的迷茫、以及最后对胜利的坚定!为什么说丘吉尔伟大,就是因为丘吉尔有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胆识,在当时的战争逆境中,从前任张伯伦接手的是一个即将面临崩盘的烂摊子,从空中、陆地、海洋,英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连续挫败,但丘吉尔却显示出近似非理性的胜利信心和不屈的战斗意志,电影中哈利法克斯子爵给丘吉尔考虑的时间不过24小时,要求与德国进行和谈,而和谈即就是意味着英国要向希特勒这样的恶魔低头,当时希特勒也由于要对付苏联,避免两线作战,需要拉拢英国,诱导英国妥协投降,但希特勒至死也不会明白,为什么比利时投降了,法国也投降了,大半个欧洲都屈服德国之下,但英国仍然至死还在奋战,在看似绝无希望的战局下,一次次拒绝他宽宏大量的“和判呼吁”,那是因为他碰上的是丘吉尔。电影中丘吉尔也曾一度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作为首相,跟德国人谈判是不是自己的职责,觉得跟德国人谈判十分煎熬,最后丘吉尔得到乔治六世国王以及地铁民众的支持,最后在下议院进行演说,表达了拒绝和谈,战斗到底的声号,热烈的情绪得到了全体人员的欢呼,最后全英国上下一致抗敌,最后就有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个发电机计划。
后来希特勒发动了海狮计划,通过空中进攻迫使英国投降,整个不列颠之战就是战争史中大规模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德国空军为了这次进攻准备了3个空军集团军,包括作战飞机2669架,13个师,168艘运输舰,1910艘驳船,419艘拖船,1600艘汽艇,当时英军只有防空歼击机700架,高炮200门,轰炸机500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最后是英国获得胜利!关于这个计划,还有一部电影记载,《伦敦上空的鹰》,有兴趣自行观看。
再后来发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成为其盟国,爱因斯坦写信罗斯福提议制造原子弹,于是后来有了曼哈顿计划,再后来就有了日本挨了两颗原子弹而宣告投降的故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两极格局形成,欧洲一分为二,德国一分为二,美国与苏联各统治一方,也就是雅尔塔体系的形成。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但也正由于两极格局,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我不禁在想象,要是当年丘吉尔选择了向德国投降,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了呢?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丘吉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