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鲁迅其实一直感觉都还好,虽然貌似很多的文章中对他的争议都很大。
我记得少年闰土,那青春的憨实的少年,月光下的西瓜田,身手矫健。
我记得祥林嫂,悲剧的生活,更加悲剧的是把自己的生活生生榨成了别人生活的下饭菜。
我记得阿Q,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却也难以掩盖精神胜利法在今年今时今地依然风靡。
因着这许多提及姓名就显示画面的人物,对鲁迅先生,无论何时提起,我总是会想到那么一副严肃的面孔,让人不由生敬。
鲁迅先生也因着这份敬意,前几年语文课本中全面下架鲁迅先生作品时,我很是不以为然的——我们看了那么多,也没见长歪了啊。
可是这次的《故事新编》,看的心中很不是滋味,却也明白了,为什么语文课本中会要求下架鲁迅先生的作品。
这是一位:俯首甘为孺子牛,满腔热血为国家的爱国人士。
一心想要医治国人,放下了手术刀,拿起了笔和纸,用着尖酸刻薄的字眼,期盼有心之人能够深受触动改了去。
偏生满腔爱国热血,通过了一张刀子嘴出来,硬是让人欢喜不得。
刀子嘴,最害人!
曾经有过一篇文章:多少好心坏在一张嘴上。文章中提到作者的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整顿一日三餐,照顾家人孩子,不可谓不辛苦。偏偏家里没有人领情,人人都不喜欢她。这位母亲自己也很委屈,我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你们都不领情呢?坏就坏在她的一张嘴上。
辛辛苦苦煮好了饭,一边招呼家人吃饭,一面责怪没有人帮忙。真的来帮忙了,又责怪做的不好没有洗手,最后一句你放下还是我来吧,让帮忙的人里外不是人,白辛苦一场不落好,唯一一点感激的心思也被磨没了,日积月累,不但做了很多没人领情,还会让接受的人心生不满,甚至怨怼。
鲁迅先生,就让我感觉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没有人会怀疑鲁迅先生的爱国心,但是路有千千条,鲁迅先生偏生选了最让人心生不满的一种。文辞之间,冷嘲热讽,犀利伤人,以古讽今,辛辣尖酸。看了让人不喜,不喜欢的东西,不管对错,人会要先想办法证明这是错的了。
不是为了事情本身的对错而争对错,只是为了不满而必须让它错。关注的重点,是问题,还是对错?文章的本心又变成了什么?
到底是想借文章,来唤醒大众的爱国热忱,还是只是发泄自己的不满?
若只是吐槽、抱怨,人人都会,只有带着解决方案的抱怨,才真的能让人接受。
若是都没有,最起码心平气和好好说,如果说的话让人听不下去,谁会走心呢?
万万不要刀子嘴,没有人喜欢一直被批判的,真的。
最是害人刀子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