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被拉到一个群里,学习怎么运营微信群。
一共三天的课程,我比较忙,也没有认真听,因为我感觉这种活动,一定会最终走向卖课的模式。有时候无论别人说了多少好听的话,你也明知道他的目的,但还是想通过这些找到对你有价值的内容。毕竟想卖课的话,前面要抛出很多干货来吸引你入场。
因为单位里有许多现成的微信群,确实不知道怎么运营更好。我就把课程的内容转发给同事,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其中有一行字:关于微信里的三张银行卡。
我感兴趣的把语音转文字,想看看到底是哪三张银行卡?
人家老师洋洋洒洒讲了半个多小时,我几分钟就看完了。原来第1张银行卡是公众号,第2张银行卡是朋友圈,第3张银行卡是微信群。如果前两张是金卡的话,那么最后一张就是钻石卡。
一看我就不是做营销的,也没有卖关子的策略。知道答案了,就想着马上分享给别人。不过通过这三张银行卡,我看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公众号是最先流行起来的,我们单位当时还招了一个专做公众号运营的人员,这个人原来为别人写文章的时候,一篇文章阅读量能过10万粉丝。他说当时写的是关于一篇蜂蜜的,因为名字足够吸引人,内容也做了详细的分析,所以吸引了大量的粉丝。结果到了我们公司写得文章,内容与公司行业不对路,而且题目非常浮夸、低俗。我们这些传统的人真是接受不了,让他改题目。改成了我们看着还不错的样子才能发出去。其实,后来经过多次相处,才知道他是标题党,在他的方法论中,首先读者得先被标题吸引,然后才有点进去看的欲望,只要内容好就行了,标题使用当下流行的,人们愿意看的就可以,不用这么强求。结果遭到我们的一致反对,这样慢慢地,对于他这个标题党的优势就没有体现出来,而且内容创作方面,因为对公司不了解,总写不到点子上,最终还是离开了。其实想想,那是2015年前后,正式公众号开始盛行的阶段。而许多那时把公众号做成功了的人,都是内容的高手。
我听到这个老师提到了逻辑思维和咪蒙。逻辑思维我有关注,也经常看,但咪蒙我从来没听说过,于是上网查了查。发现自己真的是孤陋寡闻,据说这个号有千万粉丝,当时每50个女性里就有一个会是她的粉丝。而我也是女性,竟然不知道这个公众号。不过以她的公众号的标题来看,就是我不喜欢的,所以,也许我知道这个号也不会点进去看,不认识且不是她的粉丝也很正常。我信奉表里如一,那些低俗的脏话,如果能够在网上大肆宣扬的话,对青少年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这个公众号最终被封,也不是一个事件能决定的,那只是个导火索而已。这样的公众号就像一个发酵的事件,火过也就过去了。并不能像真正的大咖号那样,长久的为人带来有价值的内容。
这些年我们还一直坚持做自己的公众号,但感觉公众号没有以前那么红火了,于是第2个战场转移到了朋友圈。
朋友圈,首先和对方是朋友才会加好友,然后才会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的心得与内容。朋友多了就形成了一个圈子。所以刚开始我的朋友圈里,看到的还是很多朋友自己的、有意思的内容。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成了经营业务的圈子,于是朋友的朋友,不认识的也加了好友,在群里发越来越多的营销类的产品图,直到现在我很少去朋友圈了,因为进去也翻不到太多有价值的内容,充斥着各种商品的广告。当然了,群里的这个老师也讲到,如果想经营朋友圈,这样发广告肯定不行,应该把自己壮大起来,努力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一个行业精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然后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偶尔增加一点产品的小软文,效果更好。
现在比较盛行的应该就是微信群了。其实微信群一直都有,这几年也有很多购物群建立起来。之所以大家还把它看作未来的重点,是因为目前的微信群分类明确,你不关注的群也可以退出来,也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在群里待着就行。相信每个人都有点儿小心思,万一哪天有用到这个群的时候呢。所以很多微信群看着也没有多少动静,但是大家都在这个群里躺平。而一旦这个群里开始发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有人陆续退群了。所以人们更多的还是希望不被打扰,有那么一片净土,同时又有一个小角落放着一堆群,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微信群也被没有营养的烂广告全部淹没的话,相信就算未来是私域流量的天下,也会遭到时代的反噬。
这三张银行卡,如果有含金量高的内容在运营的话,仍然能称得上是银行卡。虽然每个环节在不同的时代盛行的程度不同,但人们都喜欢能寻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所以说做内容才是王者,在不同的框架下做什么样的内容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而且做内容就要定好基调,一直坚持做下去。半途而废的话,哪个机会都抓不到。
现在,很多人花在微信上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了两个小时。所以商家都把微信看成了变现的好地方。微信里的三张银行卡,既然称之为银行卡,那可能就是想让他实现变现的功能。希望所有的平台,都能保持他们最初的属性,不会成为最终的广告垃圾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