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新世界-小我,人类的现状

一个新世界-小我,人类的现状

作者: 晓云感恩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1-08-16 18:50 被阅读0次

    第二章 小我:人类的现状

    任何事物——一只鸟、一 棵树,甚至一块简单的石头,当然还有人,其实最终都是无法被知晓的。这是因为它们都有着深不可测的深度。所有我们可以理解的、经历的、想到的,都只是真相的表层,比一座冰山的尖端还小。

    在这个表相之下,万物不但与其他的事物相连,同时也和它们生命的源头相连。即使是一声块石头(当然一朵花和一只鸟就更明显了),都能为你展示回归神、回归源头和回归你自己的道路。当你看着它,握着它或是任由它在那里,而不加诸一个字句或是心理标签在它身上的话,你的内在会升起一股敬畏和惊叹之情。它的本质会无声地与你沟通,然后把你本质反映回来给你自己。

    如果能不用字句和标签来遮羞这个世界的话,另外一种深度就会回到你的生命当中,事物会重 新获得它们的新奇感和新鲜感,而最大的奇迹则是:你能够经历到那个本来的自我,它是在任何字句、思想、心理标签 和形象(images)升起之前,就存在的。想要这个奇迹发生的话,你必须要将你的自我感和本体感,从所有和它们已经混淆在一起,也就是它们所认同的东西当中撤离。

    你愈快地加诸一个言语上的或是心理上的标签在人、 事、物或情况上面时,你所面临的实相就会变得愈浅薄和无生命力,而你也会愈加地远离实相,也远离了在你之内和周 围展开的生命奇迹。而这样的话,你也许会有些小聪明,但是会失去智慧,还有喜悦、爱、创造力和生命力。这些东西都隐藏在认知(perception)和诠释(interpretation)之 间的那个宁静的间隙之中。

    虚幻的自我

    “我”这个字,具体再现了最大的一个谬误和最深的一个真理——取决于你如何使用它。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我”具体化了一个最原始的错误。一个对“你是谁”的误解,一个虚幻的认同感,这就是小我。这个虚幻的自我感就是爱因斯坦说的,“一个意识的视觉虚幻”。那个虚幻的自我,就变成了所有进一步阐释(或者说是误解)实相,思想过程,互动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你的实相就成为这个原始幻相的一个反映。

    好消息是:如果你能辨识出幻相的话,它就瓦解了。辨识出幻相也就是幻相的终结。它要靠你错认它为实相,它才能存活。当你看出来“你不是谁”的时候,“你是谁”的实相才会自动浮现。

    当你说“我”的时候,你所指的并不是你的本质(who you are)。你的本质的无限深度,在这里被极度简约了,而与一个声带所发出的声音或是你脑袋中“我”的这个思想以及“我”所认同的东西混淆在一块儿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最初的“我——思想”会吸引其他的思想过来:它会与性别、所拥有的东西、感官觉受的身体、国籍、种族、宗教、职业等产生认同。其他“我”会认同的东西还有:角色(母亲、父亲、丈夫、妻子等)、累积的知识或意见、喜好和厌恶、过去发生在“我”身上的事,还有关于一些想法的记忆,而那些想法能让我进一步定义我的自我感而成为“我和我的故事”(me and my story),这些只是让人们汲取身份认同感的事物当中的一部分而已,它们最终都只不过是被事实随意绑定的一些思想,而那个事实就是:它们全都被我们投注了自我感在里面。你平常说到“我”的时候,你所指的就是这个心理的结构。更精确地说:大部分的时候当你说或是想到“我”的时候,其实不是你在说话,而是那个心理结构的某个面向在说话,也就是那个小我的层面。一旦你觉醒了,你还是会用“我”这个字,但是它会从你内在的更深处出现。

    大部分的人还是完全地与他们心智中以及强迫性思想中不间断的思想续流认同,其中大部分都是重复而没有意义的思想。除了他们的思考过程,还有随之而来的情绪之外,没有所谓的“我”了。这就是“灵性上无意识”的意思。

    小我的内容和结构

    小我的心智完全被过去所制约。它的制约有两个面向:内容和结构。

    你所认同的内容是被你的环境、教养、和周边文化所制约的。无论这个孩子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这个玩具是一个木头做的动物还是复杂精密的电子产品,就失去它的痛苦来说,没有任何差别。这个剧烈的痛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在于这个字:“我的”,这就是结构性的。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借由与一个物件产生关联,来强化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已经是在小我心智的结构中根深蒂固了。

    小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心智结构就是“认同”(identification)。认同这个字是从拉丁文 idem(意思是“一样的”)和 facere(意思是“使成为”)衍生而来的。所以,当我“认同”某个事物的时候,我就“使它成为一样的”。和什么一样呢?和我一样。我赋予它我的自我感,所以它就成为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了。认同最基本的层次就是与实体事物认同:我的玩具,稍后就变成了我的车子,我的房子,我的衣服等等。我试着在事物中寻找自己,可是却从来没真的成功,最后还让自己迷失在这些事物中。这就是小我的命运。

    与事物的认同

    每个人会认同于什么样的事物因人而异,取决于你的年龄、性别、收入、社会地位、时尚、周边文化等等。你所认同的事物就是内容;而你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去认同,就是结构性的。这是小我心智运作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矛盾的是,使得所谓“消费者社会”得以继续存在的原因,就是我们试图在事物当中寻找自己但却失败的事实:小我的满足是如此的短暂,所以你不断地追寻更多,买得更多,一直不停地消费。

    我们需要尊崇物质世界,而不是鄙视它。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的本体(beingness),都是从无形的至一生命——所有事物、所有实体、所有形相的源头——所衍生出来的短暂形相。

    但我们如果只是把世间的事物当成加强自我的工具,并试图在其中寻找自我的话,我们是无法真正地尊崇它们的。而小我却正是这么做的:它对事物的认同,创造了我们对事 物的执著、迷恋,继而创造了我们的消费社会和经济架构,在其中,唯一衡量进步的标准就是:更多! 无由地“努力要更多”、“无尽地成长”,就是一种功能失调和疾病。它和癌细胞增长所显示的功能失调是一样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倍增,却不知道毁坏了自身所属的器官,因而招致自身的毁灭。

    很多人生命的绝大部分,都是消耗在对事物先入为主的迷恋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的祸害之一就是物质的激增。当你无法感受到自己所是的那个生命时,你很可能就会用物质来填满你的生活。

    “无论小我寻求什么或是执著什么,它们都是本体的替代品,而小我无法感觉到本体。你可以珍惜并喜爱一些事物,但是一旦你执著于它们,你就知道这是小我在作崇。其实你不是真的执著于某件事物,而是执著于一个思想,这个思想有着‘我’(I,主词)‘我’(me,受词)或是‘我的’在其中。当你能够真正地接纳一个损失时,你就超越了小我,而你的本质,也就是本我(意识本身)就出现了。

    骄傲感,或是想要出类拔萃的需求,以及因为“比人家多”而加强了自我感或是“比人家少”而缩减自我感,这都不是对和错的问题,它就是小我罢了。小我并不是错的,它只是无意识而已。当你观察到你内在的小我时,你已经要超越它了,不要太认真地看待小我。当你侦察到自己内在的小我行为时,请微笑。有的时候你甚至会大笑起来。人类怎么可能被它欺骗了如此之久?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小我是无关乎个人的,它也不代表你是谁。如果你认为小我是你个人的问题的话,那不是更多的小我罢了。

    所有权的错觉

    很多人一直到了死亡迫在眉睫,外在的事物开始瓦解时,才了解到:没有任何事物和“他们是谁”的本质有关。当死亡临近时,这整个“所有权”的概念终究显得完全没有意义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也了解到,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更完整的自我感,但是他们真正在寻找的本体,其实一直都在那里,只是大部分时间都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同(其实最终就是他们对心智认同)而被遮盖了。

    弃绝财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将你从小我中解脱出来。小我会试图借由认同于其他的事物,而维持它的生存。比方说,它可能会认同于这样的一个心理形象:我超越了对物质世界所有的兴趣,所以我比其他人更为优越。如果你拿走了一种认同,小我很快地会找到另外一种。小我基本上不在意它认同的到底是什么,只要有身份就可以了。反消费主义或是反对私人财产制也不过是另一种念相,另一种心理的立场,可以用来取代对财产的认同。经由这些念相,你可以视自己是“对的”而其他人是“错的”。“让你自己对而其他人错”是小我主要的一个心智模式,也是无意识的一个重要形式。换句话说,小我的内容可以改变,但是让小我存活下来的心智结构却永远不会改变。

    小我通常是把“拥有”等于“存在(being):我拥有,所以我存在(I have,therefore I am),所以我拥有越多,“我”的存在就越多,小我经由比较而生存,别人如何看待你会变成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小我的自我价值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受限于别人眼中的你价值。你需要别人来给你一个自我感,而如果你所处的文化背景中,大多数的人都是把自我价值等同于你有多少和你有什么,而又无法超越这个集体迷思的话,你终其一生都注定会去追求一些事物,无望地在那里寻求你的价值和完整的自我感。

    你如何放下对事物的执著呢?试都别试了,这是不可能的,当你停止在事物中寻找你自己的时候,那个对事物的执著自然而然会消失。与此同时,只要觉知到你对事物的执著就可以了。有时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对事物的执著(认同),直到你失去了它们,或是面临失去的威胁。如果那个时候你生气了,或者开始焦虑等等,那就表示你对它们是执著的。

    如果你觉知到自己认同于某个事物的话,那个认同本身就已经不完整了。“我是那个觉察到自己有执著的觉知。”这就是意识转化的开始了。 欲求(wanting):“需要更多”的需求(the meed for more)。 小我认同于拥有,但是它在拥有中获得的满足只是相对肤浅而且短暂的。在它之内深藏着一个不满足感,不完整感,匮乏感。“我所拥有的还不够。”而小我真正的意思是:“我还是匮乏的!” 如同我们所见,“拥有”这个概念,是小我创造的幻相,为的是要给自己一个坚实而永续的感觉,好出类拔萃,显得与众不同。既然你无法在“拥有”当中找到自己,那么在小我的结构之下,还有一个更强大的驱动力:“需要更多”的需求,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欲求。如果没有“需要更多”的需求的话,小我是无法长存的。因此,“欲求”比“拥有”更能让小我长存。小我想要“拥有”(have),但是它更想要“需求更多”(want more)。所以“拥有”所带来肤浅的满足感,总是会被更多的欲求所代替。这里谈的是心理上的“需要更多”,也就是说,需要更多的东西让小我来认同。这是一个有瘾头的需要,不是真正的需要。

    大多数的小我有着矛盾的欲求,它们在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东西,或是根本不知道它们要什么,只知道它们不要事物的本然(what is):当下的时刻。不安、烦躁、沉闷、焦虑、不满足,都是无法填补的欲求所造成的结果。欲求是结构性的,所以只要这个心理结构存在,无论多少内容都无法提供持久的满足。

    这几个念相:“我”、“我的”、“比……更多”、“我要”、“我需要”、“我一定要”、“不够”都是属于小我的结构而不是内容。内容是可以互换的,如果你不能在你之内认出这些念相,如果它们始终在无意识中,你就会相信它们说的话,你也一定会把这些无意识的思想付诸行动,而最后注定会求而不得。因为当这些念相在运作时,没有任何物件、地点、人、或是状况可以让你满足。只要这个小我的结构存在,就没有任何内容可以满足你。无论你有什么或得到了什么,你都不会快乐。你会一直追寻其他的事物——那些许诺可以提供更大满足、让你自我感更完整,同时可以填补你内在的匮乏感的事物。

    与身体的认同

    除了物质之外,另外一个基本的认同形式就是“我的”身体。

    对很多人来说,他们自我价值感是和他们身体的优势、好看与否、体能、外表密切相关。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不好看或是不完美,自我价值感就是缩减。

    那些认同于自己好看的外表、身体优势或能力的人,当这些特质开始消退或是消失的时候(当然它们迟早会),他们就会受苦。他们对这些如此地认同,然而现在却面临了崩 溃瓦解的威胁。无论是丑还是美,人们的身份认同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们的身体,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更精确地说,他们从那个“我——思想”来汲取自我感,而“我——思想”却错误地与身体的心理形象或是概念联结。身体的形象或概念最终不过是一具肉体的形相,和其他所有的形相一样,都是无常而且最后会腐朽的。 把这个注定会变老、凋零、死亡的物质感官觉受的身体视为“我”,迟早会导致受苦。避免与身体认同并不是说要你忽略、轻视或是不照顾你的身体。如果强壮、美丽或是有活力,你当然可以享受并珍惜这些特质——当它们还在的时候。你也可以经由正确的饮食和运动来改善身体的状况。如果不把你的身体等同于你是谁的话,当美丽消逝、活力减退或是身体不适的时候,丝毫不会影响你的价值感或是身体认同。事实上,当身体开始衰弱的时候,无形的向度,也就是意识之光,可以更加容易地从衰退的形体中闪耀出来。

    同样的,你也可能轻易地认同于一个有问题的身体,而把身体的不完美、疾病或残缺当成你的身份认同。你可能认为自己是某种慢性疾病或残疾的“受害者”,也会这样描述自己。你从医生或是其他人那里因此可以获得很多的关注,他们也经常地帮你确认:你概念上的一个身份认同就是一个“受害者”或是“病人”。然后你就会无意识地依附于这个疾病,因为它已经成为你自我认知的身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另一个小我可以认同的念相。一旦小我找到了一个身份认同,它就不会轻言放弃。令人惊讶但常见的是,为了寻求一个较强的身份认同,小我可能,而且也会创造出一些疾病,好让自己经由它而应得更加壮大。

    感觉内在的身体

    虽然身体认同是小我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但好消息是:它也是你最容易超越的一种形式。这不是借由说服自己:你不是你的身体,而是借由注意力的转移——把注意力从对身体的外在形相,以及你对自己身体的想法:美丽、丑陋、强壮、衰弱、太胖、太瘦等,转移到对身体内在生命力的感觉。

    无论你身体外在的表象是什么,超越了这个外相,它就是一个强大而且活生生的能量场。

    如果你对“内在身体”的觉知不是很清楚的话,闭上你的眼睛,然后试着去感受在你的双手中是否有生命。

    内在身体”的东西,其实不是真实的身体,它是一个生命能量,介于形相和无形之间的桥梁。养成习惯尽可能常常去感受你的内在身体。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不需要闭上眼睛才能感觉它了。举例来说,试试看你是否能够在倾听别人说话时感觉内在身体。看起来它好像是矛盾的:当你和你的内在身体联结时,你就不再去认同你的身体,也不会认同于你的心智。也就是说,你不再认同于形相,而是从对有形的认同转移到对无形的认同,也就是对本体的认同,这才是你真正的本质身份。身体觉知不但可以让你安住在当下时刻,它也是可以跳出小我桎梏的大门。它同时可以强化你的免疫系统和身体的自愈力。

    对本体的遗忘

    小我始终都是与形相认同,在形相中寻找自己,而又在其中迷失。形相不仅是物质的事物和肉体,比外在形相(物体和肉体)更基本的一个形相,就是不断地从意识的场域中升起的念相。它们是由能量形成的,比物质的事物来得精细,也较不稠密,但是它们还是一种有形的形相。你能够觉察到的,那个喋喋不休的“脑袋里的声音”,就是那个不间断的、强迫性的思想续流。当每一个思想完全霸占了你的注意力,当你如此地认同脑袋里的声音和伴随它的情绪时,你就在每个思想和情绪中迷失了自己,于是你就完全地与形相认同,完全受制于小我。小我是不断地重复的念相和被制约的心理——情绪模式的集合体,我们在这些念相和模式中,投注了很多自我感。当你的本体存在感(意即本我感——I am 这种无形意识)和形相搞混在一起时,小我就升起了。这就是认同的意思,这就是遗忘了本体,这个主要的错误,就是绝对分离的幻相,把实相变成了梦魇。

    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

    一旦了解到小我的真面目和它运作的方式,答案就很简单了。当你认同的形相,那些给你自我感的东西崩溃瓦解或是被剥夺了,这会导致小我的崩溃瓦解,因为所谓的小我就是与形相认同。当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让你认同的时候,你是谁呢?当你周围的形相全都瓦解或是死亡迫在眉睫的时候,你的本体感,本我感,就从形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灵性也从物质的束缚当中被释放了。你领悟到真正的身份是无形无相的,是无所不在的临在,是在所有形相、所有认同之前就存在的本体。你了解到你真正的身份就是意识本身,而不是意识所认同的那些事物。这就是神的平安,关于你本质的最终真理,不是你是这或你是那,而是“我本是”。

    并不是每一个经历到巨大缺失的人都会体会到这样的觉醒过程:从与形相的认同中解离。有些人很快地就会创造一个强烈的受害者的心理形相或念相——无论是情势下的受害者,还是因为其他人,不公平的命运、或是神而造成的受害者。这些念相和它所产生的情绪,像是:愤怒、怨恨、自怜等,会让他们强烈地认同,而这也会立刻代替那些在损失当中瓦解的其他认同。换句话说,小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新的形相来认同。这个新的形相事实是极端不快乐的一个形相,但是小我却不在乎,无论是好、是坏,只要它有个身份就可以了。事实上,这个新的小我会比旧的小我更紧缩、更僵化,而且更不可理喻。 

    当悲惨地损失发生时,你不是抗拒它就是顺应(yield)它。有些人变得尖酸刻薄或是怨天尤人,有些人则变得慈悲、智慧并充满爱。顺应指的是在内在接受事物的本然(what is)——你对生命是敞开的。抗拒是一种内在的收缩,更加坚韧了小我的外壳——你是封闭的。在内在的抗拒下你所采取的行动(我们可称之为负面的)将会产生更多外在的抗拒,宇宙也不会站在你这边,生命也不会帮助你。如果门窗都关闭了,阳光是无法照耀进来的。当你内在能够顺应、能够臣服的时候,一个新向度的意识开启了。如果有可能或必须采取行动的话,你的行动将是和整体一致,而且具有创造力的智性会支持你。这个具有创造力的智性,是在内在敞开的状态下与你合一的那个不受制约的意识。周围的情势和人们都会开始帮助你,与你合作。巧合自然地发生了,如果当时不能采取任何行动的话,你会在随着臣服而来的平安与内在定静中安歇,在神之中安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新世界-小我,人类的现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cv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