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法和减法都不是万能
2014年,当当网成立15年之际,突然更换了Logo及整个VI体系,Slogan也从“网上购物享当当”改成了“敢做敢当当”,李国庆试图通过全新的形象开启一个全新的“后当当时代”。但是,结果并没有像李国庆期望的那样,在电商群雄割据的时代里越来越没落,利润和市值都一落千丈。日前,当当的市值已快跌破5亿美金,仅为京东的三十分之一。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电子书,纸质书式微的市场背景下,在资本市场高成长预期的压力下,直到今天仍然在多元化扩张这条路上苦苦撑着,即使已经了然无望。从跨出网上书店转型百货开始,就注定了当当今天的格局,问题不在于该不该做加法,而是在哪里做加法。
曾因创造了XX体而名噪一时的凡客诚品,估值一度高达30亿美金,员工总人数也多达13000人。2011年,每天入职的员工就有500人,但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凡客孱弱的体质渐渐无法支撑其巨大而虚胖的体量,一路踉踉跄跄直至轰然倒塌:三年后员工仅剩300人。这一年,文艺青年陈年和相识多年的雷军走到一起,在雷布斯的启发下幡然醒悟要聚焦,要做减法。于是在2016年,陈年带着闭关一年多搞出来的大杀器“挤公交也不起皱的80支衬衫”,再一次突兀的出现在公众面前。笔者认为,在“类小米模式”的指导思想下,凡客的前途将更加凶险。凡客的问题并不在于曾经做的加法,而是其供应链基座不牢固、虚胖体质无法支撑高速成长和巨大体量。
与此同时,一直坚守通讯设备领域的华为公司,开始进军“红得发黑”的智能手机市场,在小米乐视等互联网企业凶猛奔袭、OPPO|VIVO等传统品牌两面夹击的形势下,硬生生的闯出一片天地。2016年上半年,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超过6000万台,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1.4%,并以18.6%的市场份额在国内手机市场坐上头把交椅。除了手机,华为在其他领域的多元化也做的相当成功,比如:在太阳能领域只花了短短两三年时间便把原行业老大斩落马下。任正非一向坚持聚焦战略,但在痛失小灵通机会后反思时提出“我们不做机会主义者,但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华为在业务结果上做加法屡屡成功的背后,正是任正非“力出一孔”的减法思想:在主业占据绝对优势之前不进行任何扩张,在确定要进入的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撕开一个口子,千军万马压过去”。面对各种新机会时华为看起来总是很保守,一旦发力便势不可挡。
所以,聚焦和多元化都不能保证企业成功,聚焦需要保证战略方向的正确并在焦点上倾注核心资源,而多元化则需要合适的时机以及各个新业务所需的关键资源储备。
2 不做减法万万不能
根本上讲,企业的资源永远是不够的,企业永远需要对各种业务活动进行优先级排序,把资源投入到与战略方向一致的运营活动中,而在另外一些方向上必须进行舍弃。另一个很多企业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是,企业里80%的运营活动是低效的,员工每天的工作中80%的工作时间是低效的,80%的制度为了解决小概率问题而降低了整个企业的效率。
因此,我们除了要将资源聚焦到核心业务以外,也需要关注如何彻底舍弃低效运营活动从而释放资源。在社会协作效率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不妨把所有与核心能力、核心业务相关度低的运营活动,全部外包给更专业的第三方结构来做,效率肯定会更高。员工干不好你得培养他,而公司资源几乎很难分配到这些边缘部门;实在干不下去要开除他时,还得有人花时间去办理各种手续,甚至面临诉讼和赔偿。而如果是外包给第三方,干不好可以马上换,完全以市场化的机制进行选择。另外,连国家都在对各种制度瘦身,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彻底废除那些阻碍效率的制度?
对于初创公司来讲,更需要做减法的是创始人的欲望。这些年见过的多数创业者都无法免俗:对自己的能力无限高估,而对可能的困难和风险视而不见。由于过于自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一个对医疗行业常识都不懂的人,要做医疗行业的淘宝;一个连酸奶生产设备都没摸过的人,要依靠酸奶成为中国的可口可乐;动不动就融XXX于一体,动不动就上下游整合打造封闭体验,动不动就玩在线支付,动不动就玩生态,BP里要没这些词儿都不好意思写。实则相反,初创企业安全度过草创期的最(wei)好(yi)方式就是,在自己的资源能力的射程内,聚焦单点快速突破。张小龙下面这段话,笔者一直谨记以时刻提醒自己:
避免“打通”,需要打通说明不是需求;
避免“整合”,需要整合说明都不行了;
避免“拉动”,需要拉动说明是KPI了;
避免“导入”,需要导入说明没生命力了;
避免“多平台”,不为平台而平台;
避免“全面”,全面的东西都是平庸的。
度过了生存期,以及到达“巡航高度”的企业,要做的减法是:避免跨度太大、步子太大,以免扯着蛋。强大如BAT,有些跨度也终究难以逾越:阿里曾数次进军社交领域,腾讯也多次进行电商尝试,双方最终也没能越过三八线;百度除了把电线杆上的老军医广告搬到网上,实在是不知道他们在玩些什么。
3 做多少减法,就要做多少加法
陈道明曾经有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深刻揭示了加加减减的真谛。只加不减是复杂,只减不加是简单,只有加减结合才能做到简约。我们必须有效利用减法释放的资源,在焦点上做加法,才能做到“力出一孔”。但是,做加法的难度却远远高于做减法,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大坑。
在此,笔者认为做加法时必须遵守这两个原则:
1.在主业占据制高点(或格局已定)之前,谨(jue)慎(bu)跨界;
2.做加法时必须在主营业务的认知延长线上,必须有利于强化顾客对企业的认知。
罗辑思维这几年在中低端知识分子里呼声极高,在创业界、投资界里也炙手可热。但纵观其发展历程,也是一场去伪存真,逐渐回归主线的过程。
罗振宇早期通过浅显而生动的方式,将枯燥的知识,包装成鲜活有趣的产品,免费提供给用户,借此迅速获得了大量用户成为中国自媒体的地标。
借此,罗辑思维很自然的进入了图书市场。传统线下书店、网上书店都有个问题:面对琳琅满目、成百上千的书籍,顾客往往陷入选择恐惧症,很多顾客也分不出书的好坏;而罗辑思维每周只上新一本书,并对这一本书进行大量推荐,各种名人大咖轮番上阵,内部也逐渐形成一整套流水线式的操作套路,既解决了消费者痛点,又使得消费者对每本书的认知密度极高,由此图书业务帮助罗辑思维在商业模式探索上赢得开门红。(第一次加法做的漂亮,时机选择在占领自媒体制高点,图书业务可以强化“爱智求真”的用户认知,书籍与自媒体具有强关联,在主营业务的认知延长线上)
在自媒体图书电商领域迅速成为老大后,罗辑思维又开始做另一个加法:从图书扩展到各个品类,大有要把会员们的生活全包了的架势,甚至连跳蛋都卖。很快天花板就出现了:图书以外的其他产品在尝鲜期后迅速回落,在整个销售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小,无论怎么推就是起不来。(时机没有大问题,但不在认知延长线上,而会冲淡用户对其固有定位的认知:用户开始疑惑罗辑思维到底是干啥的?)各位,是不是看到了当当网的影子?好在罗胖没有蛮干,其他产品起不来也没有硬推。
随着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有看得到的商业模式,投资机构坐不住了,很快罗辑思维融资了,公司有钱了,据罗振宇自己说这钱暂时用不上只能存银行。(敲黑板:此时容易最犯糊涂!)
为了把这些钱花出去,罗振宇决定跟着大佬们玩玩投资,又开始不务正业。太会说的人,往往很容易给自己的行为找到各种高大上的理由:为了投资Papi酱并推其贴片广告,罗辑思维用了整整一期节目来说这事儿,这样一折腾连自己都信了。虽然这次投资从资本上肯定是赚了,但由于是在认知的延长线以外做加法,损耗了用户资产,得不偿失。所以,你知道为什么脱不花要说,投资PAPI酱是罗辑思维最大的耻辱了吧?
不过,脱不花能在公开场合说这么重的话,想必内部早已有了深刻共识。对于罗振宇、脱不花此等高手,这两个昏招足以让他们认识到问题所在,并成为认知升级的养料。罗辑思维从2015年底开始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从“爱智求真”的自媒体转型为要把用户当君王的“知识服务商”,推出得到APP,并成功推出李翔商业内参、雪枫音乐会、前哨王煜全等一系列成功的知识服务产品。(这一次加法是大招,简直是神来之笔!)
看到这一切,我不知道李国庆会咋想,这些难道不是当当网应该干的吗?当时柳传志说图书这事儿除了李国庆,还真没人能干成,因为李国庆就压根儿一书虫,对阅读极其痴迷。遗憾的是,在商业魅惑前,李国庆彻底迷失了自己,放弃了自己的热爱,也将大好机会弃如敝履。
所以,做减法需要勇气,而做加法靠的是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