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陆续开学,神兽逐渐归位,各位亲爱的家长朋友是不是如释重负欢欣鼓舞?反正,作为一个高龄孕妈,我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终于不用在散步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打着十二分的精神去防备小区里各种骑着小车踩着滑板追着篮球足球羽毛球随时向你冲来的孩子们了。然而看到畅销书作家特立独行的猫最近的一条微博,我却被惊得目瞪口呆。她竟然说“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不上班了,在家上课,免费直播上课,带更多孩子上课!带孩子太好玩了!”
作家妈妈的微博说实话,身边家长这么多,热衷于带孩子在家上课的,这是第一个!但细细想来,这样的寓教于乐,母慈子孝不正应该是教育的本来面目吗?难道,那些传说中的“鸡飞狗跳”只是因为,我们大多数家长所追随的教育模式,根本就不对?
中国学校教育战略咨询专家沈祖芸说,教育变革本来就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2019年,这位有着25年实践经验的教育专家用8个多月的时间,寻访了全球100多位教育工作者,考察了25所各类中小学校和12所世界知名高校,整理出了一份《全球教育报告》,她在报告的最新章节中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那么疫情后的教育走势,究竟有何不同?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风云名校和耀眼学历,我们的孩子到底还要不要追下去?
1、学历消失,这不是信口开河
学历消失?有没有搞错?我可不是信口开河!这一预测来自《未来学校》的作者,新实验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他同时还是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今年3月,樊登读书专门对他做过一次访谈,开场的介绍是,这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
在教育家描摹的未来里,固定的学校建制将被一个个不同的学习中心取代,学习中心有实体空间也有网络课堂,课程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习能力组合订制,不分年龄、不分班级、不分专业、不分地域——北大的文学课、哈佛的幸福课,麻省理工的工程课、博物馆的艺术课,甚至新东方的培训课、秋叶大叔的写作课,还有各种家居课、园艺课……只要经过严格认证,都可以纳入其中。这里没有学历,自然也没有高考,所有学生借助个性化的智能测试和大数据的全面分析累积学分,计入学分银行,成为个人学习力、创造力、审美力、生活力等一系列个人能力的判断依据。
那么,这样的未来到底有多远?其实,很多学校已经走在了变革前沿。
2014年创办于美国旧金山的密涅瓦大学,从一诞生就在向哈佛公开叫板!它没有校园,以自主研发的“主动学习”平台在线授课,第一年不设具体学科,培养的是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效沟通和有效协作这些贯通所有学科的底层能力,后三年的六个学期则要求学生去到世界各地的六座城市,每座城市都会事先发布来自政府、非营利性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攻关项目供学生们申请,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展开学习。
如果说这样的模式还相对边缘,那么有着135年历史的斯坦福大学所制定的《2025计划》,则预示着主流教育的变革方向,打破年龄界限、淡化年级专业、以能力为主轴、带着使命、按需学习,每一项都已提上日程。
有人说,今天不生活在未来,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如今,我们大部分人依然还处在童年学习、中年工作、老年休息的生命节奏里。试想有一天,当你和你的孩子、父母成为同学,当终身学习变成每个人的常态,重构的,难道仅仅是教育?过去曾经舒适,却未必容易。要知道,出局常常只因瞬间的游离,而追逐,从来都比引领更吃力!
2、时代更迭,拿什么闪耀职场
你也许会说,那样的改变只发生在校园,对于当今职场,名校学历依然是最硬核的敲门砖!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现在很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招聘方式已经悄然改变。谷歌的应聘要求中早已找不到“大学”二字。德勤、麦肯锡等公司则越来越热衷于搭建训练营,通过真正的实践筛出最合适的人选。
在中国,很多企业也开始成立自己的大学,比如阿里湖畔大学、腾讯青腾大学、得到大学等等,这些大学并没有文凭,但进入其中却是很多职场精英们的无上光荣!因为它们极高的准入门槛本身已经成为终身成长、不断迭代的能力象征!
如今,时代更迭越来越快。从2015年到2019年,仅仅4年时间,教育部撤销的专业高达924个,新增专业则将近8000个。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可能才刚刚毕业,所学的专业就已经没有了,而职场上的新领域新技能还在不断裂变。
站在历史的高度,你会发现,现代学校制度其实是工业革命时代追求普及化和标准化的产物,而从标准答案到解决方案、从注重专业到能力为王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走向。
未来将至,我们绝不能说有着名校学历的人没有能力,但能力绝不等同于一张学历,它是拥抱新变化的思维方式,是接纳不完美的自我认知,是探索与热爱,是包容与信任,是无论身处低谷抑或高峰,始终笑对人生的勇气!有了这样的能力,无论教育如何变革,无论学历是否消失,我们都有底气闪耀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3、疫情倒逼,大变局已现端倪
你一定不会想到,就在前几天,一场由西安欧亚学院组织的,长达3个小时的“职场通用技能”TALK直播,观看人数居然从4000一路飙升到15000,且反响热烈,互动精彩。从开始时被学生吐槽为被逼上线,到后面的争相围观,究竟发生了什么?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直播结束后,居然有很多同学自发梳理了思维导图来积极复盘。原来,学院所请的三位分享嘉宾秋叶大叔、陆亚明、丁布全部来自校外,课程脑洞大开、干货满满,迅速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这种打通校内外的网课直播和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超常主动,像极了传说中的未来学校。
疫情之下,“停课不停学”已经从国家层面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网络课堂、亲子共读,社群互动……各种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学习方式大量涌现。教育专家沈祖芸曾在她的《全球教育报告》中提出过“教育七盏灯”的概念,指的是组织、空间、教育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显然,一场疫情,让每一盏灯的亮度都发生了改变。当课堂转移到学校和老师的视线之外,只有符合学生心理,能够激发兴趣的内容、目标和体系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比如,疫情期间,有“中国高中颠覆者”之称的北京探月学院就把“如何成为自我导向型学习者”设为成长目标,通过学生们的自我分享来培养元认知能力。而上海市西中学则把“发现有贡献度的工作”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去录制实用小视频,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沈祖芸说,教育不可能通过一场革命发生巨变,但正因为有教育者、有学校、有地区在疫情中选择了顺势而为的变革,这让我们看到,新一轮的演化,正在被教育之光照亮。
而《未来学校》的作者朱永新说,这次疫情在提醒我们,作为一个生命体,其实最大的竞争力不是学历,而是免疫力和生命力!教育的本质是“人之为人”,是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是帮助每个生命成为自己!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那么面对如箭在弦的教育变局,作为家长,我们又该聚焦怎样的生命,成为怎样的自己?
4、终身学习,用成长点亮未来恩养的画·来自庆山微博
在一举捧出周冬雨和马思纯两位金马影后的电影《七月与安生》背后,是低调得有些神秘的作家庆山。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她的名字还叫安妮宝贝,那时,她的书里充满了暗流与沼泽,桀骜与纠葛。改变,是从她成为母亲开始的,曾经清冷而汹涌的文字,逐渐变得明净平和。
在改名后出版的《月童度河》中,庆山说,女人即便身为母亲,重要的核心,依然是有自己的生活。母亲不仅仅是给儿女做日常生活的琐事,更不能卸去自我的力量只围绕孩子打转。彼此的人生是独立的。她要成长,我要成长,应是如此。
恩养的画·来自庆山微博庆山的女儿叫恩养,如今已经13岁,热爱阅读,痴迷于画画。从她画作的绚烂与明媚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内心的纯然与丰盛。庆山说,我几乎从不检查她的作业,最多学期结束时看一眼成绩单。她一直独立学习,需要自己建立管理学习的意识,也在持续进步。同时,我关心她的皮肤、身体、情绪、感受与心念,以及提供她在艺术、旅途中能够得到启发与帮助。她在生活中想自己选择的,随她自由。人需要按自己的天性走,变成自己真正的样子。
这让我想起了樊登在《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中所讲的,我们的孩子是一座花园,只要养分充足,自会生生不息。那养分又是什么呢?是无条件的爱,是温柔有边界,是归属感和价值感,是终身成长不焦虑的心态。我想,这心态只有先属于我们,才能映照于他们。
还记得那位喜欢在家上课的作家妈妈吗?在最近的微博中,她推荐了一些正在带孩子阅读的书籍,比如讲历史的成语书,讲古诗的游戏书,讲科学家的故事书,还有看世界的绘本书……她说,文字与文化的基础要从小抓起,不是考试前才着急怎么学。
作家妈妈的微博优秀的家长总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经过细细思考,我梳理出以下四点,与大家共勉:
1)放下内心的执念
作为家长,我们自己先要放下对名校和学历的执念,暂时忽略外界的桎梏和评判,审视内心,自问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重新界定和明确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跟风,不攀比,不贪婪,不焦虑。
2)延展生命的长度
只有活得足够长,才能见得足够多。无论何时,身心健康都是这纷繁世界的第一竞争力。规律作息,适量健身,练习冥想和打坐,学一点心理学,用我们的自律和愉悦去塑造孩子的良好习惯。
3)开阔生命的宽度
多读书,常旅行,广交友。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视野。顺应天性,却也要给予选择。因为,只有让我们的孩子观过这世界的辽远壮阔,才能坚定心中真正的爱与执着。
4)跨越生命的高度
没有人能永远站在顶峰,抵达是为了跨越,是为了跳出过去的局限,探索更大的可能。无论我们曾有过怎样辉煌的过往,未来终究不同。孩子是我们的镜子,也是我们的老师,生命不止,学习不停,能够点亮未来的,是孩子的成长,更是,我们的成长。
结语:恩养的画·来自庆山微博
世界千变万化,总会有黑天鹅不期而遇。其实,在充满未知的未来面前,每个人都是孩子。那些曾闪耀职场的名校学历,也许能带给当下一份骄傲与富足,却无法确保明天的欢喜与笃定。而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与我们的孩子一起,接纳改变、拥抱成长,用愈加美好的身姿,与天鹅共舞,无论这天鹅是黑色,还是白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