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资治通鉴通俗化翻译理解·卷十五·汉纪七

资治通鉴通俗化翻译理解·卷十五·汉纪七

作者: 引风雷 | 来源:发表于2024-07-03 23:45 被阅读0次

    汉纪七,壬申(公元前169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共15年

    太宗孝文皇帝·下

    前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
    1.冬天,十一月,刘恒到达代地。
    春天,正月,刘恒从代地回到长安。
    2.夏天,六月,梁怀王刘揖去世,没有儿子继承爵位。
    贾谊再次交上奏书:“陛下您就算不定下诸侯管理制度,也不应该放任他们这样一代代将爵位传下去;如果放任不管,任由他们继任不绝,诸侯的势力将会越来越壮大、最终难以被压制,到时候就连您下达的命令他们也不会遵守了。
    目前庇护、保卫陛下与太子的,也就只有淮阳国和代国了。
    代国地处偏僻,北边是实力强劲的匈奴,代王(刘参)能够保全自己的封国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淮阳国的面积太小,和那些大的诸侯国比起来,简直就像是脸上的一颗黑痣似的,只有被别人兼并的份儿,根本就没有能力抵御他人的进攻。
    如今陛下您大权在握,定下制度来管理诸侯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现在却不对诸侯加以管控,反倒让皇子的封地面临被吞并的风险,这似乎不太明智吧!
    您应该把淮南之地全部划入淮阳国,把淮阳国的东郡以及北边的两三座城池分出来给梁国,然后给梁怀王(刘揖)确立继任的后人。
    如果这么做您觉得不合适,那么可以把代王(刘参)改封为“淮阳王”,然后让淮阳王(刘武)以睢阳为国都,让他做“梁王”。
    梁地从新郪(音“七”)县开始一直到北边以黄河为界,淮阳之地覆盖陈地一直到南方以长江为疆——
    如此一来,其他地盘势力广大的诸侯王就算有篡逆之心,也会对梁王和淮阳王有所忌惮而不敢行动。
    梁国可以与齐国、赵国相抗衡,淮阳国足够对吴国、楚国造成威慑,而陛下您就可以再也不用担心诸侯反叛了。至少您和太子在位的时期,崤山以东的地区可以确保平安无事。
    现在您却对此事丝毫不上心,只不过是因为眼下诸侯王年纪尚小,成不了什么气候;然而等过上几年,他们一个个都长大成人了,您到时候就知道他们会有多麻烦了。
    秦王费尽心力四处政征战、用尽计谋,好不容易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而陛下目前已经是坐拥天下的人主,想制服任何人不都像胳膊使唤指尖一样简单吗?然而在能够轻松控制一切的情况下,您却什么都不管,任由诸侯发展壮大——难道您想看到天下重新回到当初六国的局面?这让人不得不感到疑惑。
    或许您是想现在能平安一天是一天,能不对诸侯下手就不下手,但是这完全是亲手将灾难一点点累积起来,并且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要是等到您身故以后,把这些祸患留给年幼的继承人、甩给年迈的太后,那天下还能太平吗?这不能称得上是一位仁德的君主吧!”
    于是刘恒听从了贾谊的建议,改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封地从北方的泰山一直向西到达高阳,一共包含了四十多座城池。
    一年多以后,贾谊去世,时年三十三岁。
    3.刘恒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
    4.匈奴进攻狄道县。那段时间,匈奴经常带兵侵扰大汉边境,太子家令(太子府总管)颍川人晁错呈上奏章谈论军事,内容大致如下:
    “《兵法》上说:‘只有能打胜仗的将军,没有能打胜仗的百姓。’这就说明了,想要让边境安宁、想要立下战功,就一定要选出一位优秀的将领。
    我还听说,两军交战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熟悉地形,第二是拥有经过良好训练的士兵,第三是武器精良。
    根据《兵法》,不同的兵种如步兵、骑兵,不同的武器如战车、战马、弓箭、弩箭、长戟、短矛、利剑、盾牌,各自都有相应的作战环境。如果选择的不恰当,那么就算用比敌人多十倍的兵力,也没有胜算。
    士兵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不经过严格的筛选,那么他们就很难整齐划一地服从命令,难以按照要求聚集或分散;
    要他们进兵追击,一个个懒懒散散,要他们撤兵躲避,又毫无章法;
    刚开始打仗的时候热情高涨,然而等三分钟热度过去又变得无精打采;
    甚至连进军退兵的号令都分不清楚——这就是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导致的结果。
    兵器如果制造得不精良,那么就跟空手搏斗没有区别;
    甲胄如果制作得不坚实紧固,那么就跟光着身子打仗没有区别;
    弩箭如果不能远距离发射,那么就与刀剑等需要近身使用武器没有区别;
    如果不能确保射中目标,那么就跟拉空弦没有区别;
    射中了但是没有射穿铠甲刺入肉身,那么就和缺少箭头没有区别——
    这就是兵器、作战设备质量太差导致的结果,就算用比敌人多五倍的武器,也打不过的。
    所以《兵法》里说:‘武器质量差,那就相当于我方士卒给敌军送人头;
    士卒不精良,那就相当于我方将领给敌军送人头;
    将领不会带兵,那就相当于我方君主给敌军送人头;
    君主不会挑选将领,那就相当于把整个国家都拱手让给敌国了。’
    这以上四点,是用兵打仗最关键的要点。
    “我还听说,占据地盘的大小影响着布阵、扎营的情况,兵力的强弱决定我方是进攻还是防守,地势险峻的程度影响着营寨警备规模。
    低声下气地服从于强国,这是小国的生存手段;集合小国的兵力,进攻更大的强国,这是与对手势均力敌时的作战方式;利用蛮夷之人进攻其他蛮夷,这是中原国家的作战策略。
    如今匈奴的地理条件、作战习惯、用兵方式与我们中原地区大相径庭。在匈奴的地盘上,无论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都是山路;无论是进入战场还是撤离战场,都要经过溪水河涧。
    中原部队的战马无法适应崎岖的山道;
    再加上道路逼仄狭窄,战斗人员骑在战马上,又要奔跑又要射箭,这就完全不是中原骑兵的强项了;
    面对途中的恶劣气候、物资短缺,中原士兵的身体状况也难以适应——
    然而这些都是匈奴人擅长的事情。
    一旦将战场转入平原地带,战车横冲直撞、骑兵四面突击,匈奴人的部队是很容易被冲散、破坏的;
    战士们使用弩箭射出强有力的箭簇、挥舞着长戟扫平敌军,这是匈奴人的弓箭没法抵挡的;
    披上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既有近战武器也有远程设备,游击弓弩手绕着敌方部队灵活射击,大部队摆好阵势浩浩荡荡地进攻,这是匈奴人的兵器无法对抗的;
    孔武有力的材官武士拉弓引箭,万箭齐发飞射同一个目标,这是匈奴人皮革做成的铠甲、木头做成的盾牌防御不住的;
    下马作战、近身肉搏,使用刀箭等短兵器做近距离的对抗,中原士兵进退自如,这是匈奴人的脚力完全比不上的。
    以上这些是中原人的强项。
    由此说来,匈奴人的强项只有三点,而中原人有五点优势,足足比匈奴多出两个。
    陛下您再发动几十万人马讨伐只有几万人的匈奴,以多打少,这不就相当于十个人打一个人那样轻松拿捏吗?
    “即便如此,也一定要知道,兵器是会伤人的,战争是很残酷的。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如果不懂带兵打仗的学问,即使拥有大面积的地盘,也有可能眼睁睁看着它流失;即使拥有强劲的兵力,也会被打得落花流水——这一切都变化得非常快。
    靠牺牲大量的兵众换取胜利,那么只要失败一次,整支军队将会彻底崩溃,怎么样也没法再振作起来了。
    可见,帝王统兵作战的关键就在于方方面面都要顾及,尽可能地将损失最小化。
    如今有很多胡人、义渠人、蛮夷之人前来投降大汉,前前后后加起来大概有几千人,他们的饮食习惯、作战技巧与匈奴人差不多。
    可以给降胡提供甲胄与棉衣、强弓与利箭;再把边境地区品质优良的马匹选出来给他们使用;您再派出懂蛮人习俗又有较强沟通安抚能力的将领,前去统领、管理这些投降之人,用明确的法律号令约束这支蛮夷部队。
    讨伐匈奴的过程中,如果遇上了山陵险阻,这支蛮夷部队就能够派上用场;如果行军路途平坦无阻,就可以用战车、材官勇士对付匈奴。
    蛮夷部队与大汉军队互相支援呼应,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再提供充足的兵力资源、粮草资源,这样就能百战百胜了。”
    刘恒非常欣赏晁错的这份奏书,特意给他回了一封批示,批示中充满着夸赞和期许。
    晁错再次递交奏书,说:“当初秦皇帝发兵进攻胡人、越人,并不是为了保卫边境地盘,也不是为了守护百姓,而是想要侵略胡越之地,扩大自己的国土面积。正因秦皇帝不顾百姓的死活,盲目开疆拓土,才导致秦王朝刚刚开辟不久,就遭到一场毁灭性的暴乱。
    用兵打仗的时候如果不摸清楚敌方的具体情况,那无论是进攻还是退守都没有好果子吃。
    胡人、貊(音“末”)人对于寒冷的耐受度很高,扬人、越人对于暑热的承受能力很强。
    秦皇帝不做任何准备功课,就贸然发兵,结果士兵忍受不了当地的水土气候,戍守边境的将士们一个个倒下,正在行军路上的士卒也死在了途中。
    最终导致秦朝的百姓看到朝廷征兵,就好像要拉自己去闹市处斩一样,避之犹恐不及。被选去参军,大众将其称之为‘发配从军’。
    发配从军之人最先从罪人、赘婿(住在妻子家的男人)、商人当中选择,其次从曾经当过商人的人里选择,然后从父母、祖父母曾经是商人的人中选择,最后才从被免除徭役人当中挑选。
    被选中参军的人心里都是不愿意的,带着满腔怨恨行军打仗,这只能给部队带来覆灭的危险,根本讨不到一丝一毫的便宜;等人们辛辛苦苦的打完仗回来,拿不到一分钱的补助不说,甚至连赋税都不能减免,也让民间老百姓人心惶惶,生怕下一个被拉去参军的就是自己。
    于是当某一支军队行军到一片大草泽时,一位叫陈胜的壮士站出来振臂一呼,号召天下人反抗秦王朝,各地都发动武装力量一窝蜂地纷纷起义相应——
    这就是秦皇帝用强权威逼、强迫百姓打仗的结果。
    “胡人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这种习性非常便于他们侵扰大汉边境,骑着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就是胡人的生活方式。
    而中原百姓由于受不了他们的侵犯,不得不远离农田,转而迁徙到其他地方避难。
    如今这些胡人更是在边塞附近放牧、打猎,就是为了掌握汉军在边境守备的人数情况——守备的士卒减少了,他们就趁机在边境打劫一波。
    面对这种局面,陛下如果不出兵相救,只会让边境的百姓对朝廷失望寒心,甚至会转而投降于匈奴。
    如果发兵救援,派出的人马较少则不足以抵御匈奴的侵扰;然而如果派出大量兵力前往讨伐,则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战场,等汉军累死累活赶到之后,匈奴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派去边境的部队如果就这样留在当地,那么粮食、物资、军需供应则是一个巨大的消耗;如果下令让这些部队撤回,那么匈奴又会瞅准机会再次入侵。
    由此可见,就这么年复一年的与匈奴耗下去,朝廷的经济迟早会被拖垮的,老百姓也会因为反反复复的征兵而没有安生日子可过。
    “好在陛下现在对边境匈奴的问题还是很重视的,您能决定派部队讨伐匈奴、整顿边境,可见您确实是一位心系百姓的好皇帝。
    但是如今戍守边境的士兵一年更换一次,就导致有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很熟悉匈奴人的习性与本领。我认为还不如就让边境地区当地的百姓充当戍守边塞的人员,让他们在附近开垦田地、种田劳作,这样既能保证粮食供应充足,又能够时刻防备匈奴人的进攻。
    选择合适的地方修建营垒、深挖壕沟,在重要的关隘、通路修建城池,城中的人口不能低于一千户人家,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在城中先修好房屋、准备好耕作用具;
    然后再招募百姓入住守备匈奴的城池;
    能够应召的百姓,全都赦免之前的罪名、赏赐爵位、免除全家的徭役;
    由官府为他们提供一年四季的衣服与吃食——直到这些人在城中的生活能自给自足为止。
    如果想让百姓在这种充满风险的地方待下去、一心一意地把守边境,就必须给他们足够的福利待遇,要不然是万万不能盲目把百姓迁入城中的。
    在匈奴人入侵时,如果有百姓能够从匈奴人手里夺回被抢走的牲畜,应当把一半牲畜归还给原主人,另一半由官府自掏腰包给这名立功的百姓补上——原主人减少了损失,有功之人也能拿到凭自己的力量得来的物资。
    这种激励政策之下,只要有哪一家的牲畜被匈奴抢走,他周围的邻居都会自发地与匈奴拼命。他们这么做并不是想要立什么战功,只不过是为了多获得几头牲畜,过上好日子罢了。
    用这样的百姓守卫边境,比那些不熟悉地理环境又害怕匈奴的东方士兵要强一万倍。
    陛下您当今正是鼎盛时期,趁此时发动百姓入驻边境,撤去那些不服水土的守边将士,让边塞的居民互帮互助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抵御匈奴来袭,这样匈奴就再也不是您的心腹大患了;这对于您的子孙后代们也是天大的好事,您的美名盛德将会长久地流传下去。
    相比于秦皇帝引起的民怨沸腾,百姓只会争相歌颂您的功德啊!”
    刘恒按照晁错所说,招募百姓居住在边塞附近。
    晁错再次上疏说道:“看到陛下您把百姓迁移到边塞附近居住,这实在是太好了!如此一来,边境戍守的部队撤兵,省下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减省了转运粮食物资的巨大花费,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啊!
    如果边塞城池的官员能够厚道宽仁、严格遵守法律、执法公开透明、关心老弱病残、礼遇人才壮士,在工作中不倾轧、欺凌百姓,与人民群众和睦相处,那么城中的百姓便会乐于在这个地方长期生活下去。城中的良好氛围传到了其他人的耳朵里,大家口口相传,就会有更多民众愿意前往。
    在发动人民迁徙到某一处定居之前,应当先确定好合适的男女比例,调查好当地的水质,之后再定下修建城邑的地方:
    在城邑之中划分出宅院、田地的区域;
    先把屋子盖起来、里面置备好满足日常生活所用的物资、家具,等百姓入驻进来之后就马上能够正常生产生活。
    如果能做到这些,人民群众才愿意离开故土到新的地方开启新篇章。
    城中也要有医生、诊所提供医疗服务,保障百姓的健康;
    有庙宇、祭坛可以开展祭祀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让男性有妻子可娶、女性有丈夫可嫁,维持后代的延续;
    家中有新生儿或者丧事都能得到相应的补助,减轻活着的人的生存压力,让死去的人也有地方掩埋;
    专门设置百姓公墓,让大家有特定祭拜去世亲人的地方;
    种植桑树、果树,圈养牲畜、家禽,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每家每户的房屋要确保结实坚固,不能有倒塌、破败的风险。
    如果能做到这些,人民群众才会愿意长期在此地安居乐业。
    “古时候设置边境郡县、城邑用来防备外敌时,会采取如下的方式:
    五个家庭组合在一起称为‘伍’,每个伍都由一个伍长进行管理;
    十个‘伍’组合在一起称为‘里’,每个里都由一个里长进行管理;
    四个‘里’组合在一起称为‘连’,每个连都由一个假五伯进行管理;
    十个‘连’组合在一起成为‘邑’,每个邑都由一个假候进行管理。
    对于‘假候’的选择是有标准的,必须得是这个邑当众能力出色、熟习地理环境、善于沟通、深得民心的人。
    在城中,应该让相关人员带领百姓学习如何射箭;在城外,应当有专门的将领教导百姓如何临阵杀敌——
    这样一来,老百姓既是城中的居民,同时也是训练有素的战士;城邑既能保障老百姓安稳地生活,同时也能在军法号令的严格实施下,成为对抗外敌强有力的屏障。
    等到当地百姓都已经在当地居住惯了,就不要再轻易给他们挪动地方。这些民众的子孙后代,就跟在他们身边从小培养战斗意识,孩子们长大了之后则必须投入到守备边境的工作中来。
    如果晚上发生了战事,老百姓仅通过声音就能够分辨出来敌我关系、作战环境,即使晚上视觉条件差,也能互相救援、响应;
    如果战事发生在白天,那么仅仅通过眼睛就可以分清敌我、看清地形,这样就更容易掌握战局情况了;
    百姓民众之间相亲相爱、关系融洽、氛围和谐,那么大家都会为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与外敌殊死拼杀。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入激励措施,给予有战绩的百姓丰厚的赏赐,让更多人愿意在战场上立功;给予触犯军法的百姓严厉的惩罚,整顿部队的纪律,让人不敢再违反军纪——即使前面作战的人刚刚倒下,其他民兵也会前赴后继地赶来与匈奴拼命。
    迁徙到城中的百姓如果既不强壮也没有才能,只是一个白白浪费粮食的无用之人,那么这种人是不能用来守卫边境的;如果城中的百姓都是英勇之人,但是没有一个能力出色的人员来管理他们,这样也是不行的。
    “陛下您之前拒绝与匈奴和亲,我料想他们大概冬天就会向南方迁移,准备入侵大汉边境了;只要能够贯彻治理边境的政策,就可以一劳永逸,不需要再担心匈奴带来的威胁了。
    想要震慑匈奴,就应当在秋天来临时给他们沉重一击;如果匈奴入侵之后仍然拿他们没办法,让他们在边境逞了一番威风之后潇洒离去,那之后他们就不容易对大汉彻底臣服了。”
    晁错这人性格好强直率、尖锐犀利,凭借着一副好口才,深得太子刘启的欢心,被太子称为“智囊”。

    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
    1.冬天,十二月,酸枣县黄河决堤,冲垮了东边的金堤(一名 千里堤)。
    东郡投入了大量经济与人力成本修补堤坝,防洪抗灾。
    2.春天,三月,下令取消各个关隘往来人员的检查工作,进出关口无需再提供通行证。
    3.晁错对刘恒说:“没有百姓忍饥受冻,不是以因为有足够的人耕地,也不是因为有足够的人织布,主要是靠不断挖掘天下的可持续资源。
    尧帝治理天下的时候,历经了整整九年的洪灾;商汤治理国家的时候,发生了整整七年的旱情。然而却没有人因此生活无以为继,国家也没有因此遭受重创——是因为国家防备工作做得很到位,积蓄也足以应对这些灾难。
    现在天下归于一统,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量比商汤、夏禹时期多得多,自然灾害比那段时期大幅减少,但是国家的储蓄却严重不足,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自然资源的开采还不够彻底,人民群众的劳动力也没有完全被利用;
    是因为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壤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垦,山陵湖泊中的物资也没有被大面积地开发;
    是因为游手好闲或从事工商业的百姓还没有全部投入到农耕工作中来。
    “天冷了就要添衣服,来不及等到天气回暖;肚子饿了就要吃东西,来不及等到端上美味佳肴——人们面对饥寒交迫时,是顾不上什么礼义廉耻的。
    人就是这样的,一天不吃两顿,肚子就会饿得咕咕叫;到了年底没有厚衣服穿,就会冷得瑟瑟发抖。
    腹中空空却得不到吃食,身上发冷却穿不上棉衣,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母亲再伟大再慈爱,也没法保住自己的孩子不被饿死、冻死——那么一国之君又怎么能留住自己的百姓呢!
    圣明的君主知道饥饿与寒冷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号召百姓下地干活、养蚕织布、减轻赋税、增加储蓄,在粮仓中囤够足以应对灾难的粮食,提前做好应对水灾、旱灾的准备工作——
    这才是保全天下百姓、广收天下民心、深得百姓支持与爱戴的做法。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这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如果君主能够保障民生、关怀百姓,大家都会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投奔。所以社会民情如何,完全取决于君主的管理水平。
    “金银珠宝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然而大家都觉得金银珠宝很珍贵,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是皇上使用的宝物。
    这些金银财宝非常便于携带,揣在身上就能动身,走到哪儿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所以金钱是最容易动摇人心的东西,它能让臣子背叛自己的君主,让人民离开自己的故乡,让社会上盗贼变得越来越多,让流亡之人无忧无虑地浪迹天涯。
    粮食,是从地里种出来的;布帛,是由桑蚕吐丝制成的——农作物、蚕、桑树都有对应的生长时节,同时需要人们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获得产出,并非一两天就能够轻轻松松见到成果。
    几石(音‘旦’,一石约等于30公斤)米、布的重量不是普通人能轻易扛起的,这些东西在贪图利益的奸人眼中也不什么值钱,然而没有米和布却会让人遭受难以忍受的饥饿与寒冷——
    所以在圣明的君主眼中,不会把金银玉器高高捧起,粮食才是真正值得重视的宝贝。
    “如今平均一个农人家中有五口人,其中至少有两个家庭成员要参加徭役,每一户能够耕种的土地面积不超过一百亩,一百亩田能产出的粮食不超过一百石。
    老百姓们辛勤劳作,春天在扬尘与大风中耕地、夏天顶着炎炎烈日除草、秋天即使阴雨绵绵也要收粮、冬天不顾严寒也得忙着储蓄——一年四季都没有能够歇着的时候;
    不仅如此,每天还得砍柴做饭,偶尔还要应对官府的检查,被要求参加强制劳动、缴纳税款;
    在劳作的间隙,有可能还要应酬客人、接待官员,探望生病的亲友,为去世的亲戚旧交吊丧,甚至有可能还要帮忙照顾亲人、邻里家中无人看管的小孩。
    可见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繁忙劳累。
    然而累成这样还没完,如果遭遇水灾旱灾,碰上官府迫切要求收取大量税款,遇上收成不好的时节却被要求缴税,再赶上官府下达的命令改来改去、让人无所适从——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如此横征暴敛,有的百姓会半价贱卖家中的粮食,有的百姓会借自己难以负担的高利贷,有的人变卖农田、房屋,有的人会把自己的老婆孩子卖出去——搞得一群人妻离子散、负债累累——这一切都仅仅是为了凑上足够的税款,避免被官府责罚。
    即使老百姓已经为了缴税耗尽心力,但是还有更大的重担压在他们头上:
    大商贩趁机低价收购大量物资、放出高息贷款;
    小商贩带着一些常人没见过的新奇玩意儿天天在市场上游荡,就等着什么时候官府税款催的急,再高价把这些商品卖掉。
    这些商人倒买倒卖、放高利贷,赚这种黑心钱,他们的日子那才叫一个锦衣玉食、奢靡华贵:
    既不耕地也不织布,却能够穿上绣满花纹的丝绸制品,也能顿顿吃上美味佳肴;
    不需要付出一点儿力气干农活,就能有大量的金钱流进他们的腰包。
    商人赚够了钱,便开始盘算着怎么与王侯权贵们结交,用钱换来的靠山与权力让他们说话办事比政府官员还好使,只要有钱就能够让所有人为他们办事;
    他们在路上招摇而过,车上的羽盖一个接着一个络绎不绝,车辆质量上乘,马匹肥硕健壮,这些人连鞋子都是丝绸做的,雪白的衣摆垂坠到地面、既光彩夺目又柔顺丝滑——
    商人完全是骑在农民的头上作威作福,农民们怎么可能不流离失所!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让大众重新回归到农业生产上来。
    如果想让百姓从事农耕,那么就要抬高粮食在社会上的地位;想要抬高粮食的地位,那么就必须要让粮食与民众的利益赏罚息息相关。
    可以让百姓通过上交粮食获得爵位与官职,也可以通过提交粮食免除刑罚与罪名:
    家境富裕之人可以买农人的粮食用来换取爵位、官位,贫穷之人可以通过贩卖粮食获取足够的钱财——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大增,便有了流通的渠道。
    能够通过上交粮食换取官爵的人,肯定都是吃穿不愁的人家,用他们的粮食充盈国库,社会上家境贫寒的百姓就可以减少缴纳赋税的金额了——这就叫做‘资源平均分配’。只要这个法令一实施,就能让百姓得到切实的好处。
    如果一户百姓家中有一匹马、一辆车,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赋税。这是因为车马是重要的军事资源,为了让人民群众承担起造车养马的责任,就需要通过免除赋税来激励百姓。
    神农说过:‘就算城池的城墙有十仞(约27米)高、一百步(约80米)厚,城中有一百万披甲将士,然而没有粮食储备,也是无法抵挡外部攻击的。’
    所以说,粮食对于帝王来说非常重要,治国的根本就在于要让人吃饱饭。
    如果有人上交的粮食足够换取五大夫以上的爵位,那么这个人就可以不用再缴纳赋税——这与‘家中有车马就可以免除三个人的赋税’比起来,要划算许多。
    赐予爵位的权力握在天子手里,只要天子愿意,张张嘴、抬抬手就能给出无数爵位;粮食从土壤中长出来,人们通过耕作、收获,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产出。
    爵位在人民心中是很高贵的,它能用来彰显身份地位;犯了罪能够免于刑罚,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然而现在都可以通过上交足够的粮食来获取这些特权,有哪个老百姓会不愿意呢?
    如果将这条政策推广开去,让天底下的人上交粮食供应边境以换取官爵、减免罪行,那么要不了三年,边塞的粮食储备就不用再发愁了。”
    刘恒采用了晁错的提议,号召百姓提交粮食支援边境,每个人都按照粮食的多少赠予相应等级的爵位。
    晁错又呈上奏书,说:“陛下您能够号召天下百姓给边境供应粮食,不仅边境不再缺粮,老百姓也有了身份地位的提升,这实在是太好了!
    然而我现在担心的是,如果粮食太多,可能会成浪费。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应该这么做:
    如果目前边境的粮食储备够用五年,那么可以把多出来的粮食上交给上级郡县;
    郡县的粮食储备如果能支撑百姓生活一年多,可以适当减免赋税,也可以适当减少田地的租金。
    如此一来,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大幅减少,每个人种起地来都会越来越带劲,大家都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了。”
    刘恒再一次听从晁错的建议,下诏说:“治理百姓最重要的是保障民生、重视农业。
    当初我亲自带领百官开垦田地,号召人民投身于农耕之中,然而十年过去了,今天仍然没看到多开辟一处荒田,老百姓还是面黄肌瘦的样子,这就说明有关官员并没有认真落实我制定的政策。
    我已经下了好几道诏书,每年都号召人们种树,但是丝毫没有看到成效,这就说明有关官员对我的命令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工作做的不到位。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一点儿都不好过,但是这些官吏们有把这事放在心上吗?到底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大伙儿把农业生产搞起来呢?
    我现在下令,农民们的赋税和田租全部减半!”

    十三年(甲戌,公元前167年)
    1.春天,二月甲寅日,刘恒下诏:“由我亲自下地耕作,把这些谷物盛放在祭器中以供祭祀;由皇后亲自桑蚕,把做出来的衣服用作祭祀的礼服。
    这项礼仪以后就成为祭祀的一环。”
    2.秦朝时期,祝官(掌管祭祀、祈祷)中有专门负责秘密祷告的人员,职责是把上天的灾变、异象带来的不好预兆,通过祝祷的方式转移给底下的臣子。
    夏天,刘恒下诏:“根据过往的经验教训可知,一切灾难都是由于积累的怨恨过多导致的,一切福祉、气运都是由于行善积德产生的。大臣、官员们的过错,其实都是由于我这个皇帝做的不到位。
    祝官中有人负责进行秘密祷告,把不好的预兆都转移到臣子头上,这不是显得我自私自利、没有道德吗?绝对不可以这样。
    我下令废除秘密祷告这一职责。”
    3.齐国的太仓令(掌管粮仓)淳于意触犯了法律,应当处刑,刘恒下诏让齐国的狱官把他绑到长安处置。
    淳于意的小女儿淳于缇萦交上一封奏书,说:“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国上下没有一个不说他清廉正直的,如今却落得个处刑的下场。
    人死了就没有办法再活过来,身上受刑的地方也没法再复原,以后就算想再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然而这些伤害已经造成、永远无法再抚平了。
    我宁愿到官府当奴婢,替父亲遭这份罪,陛下您就给他一次机会让他改过自新吧!”
    刘恒被淳于缇萦的孝心与真诚所感动。
    五月,刘恒下诏,说:“《诗经》上说:‘谦谦有礼的君子,就像父母一样守护着百姓。’如今有人犯了错,还没有通过教育手段让他洗心革面,就先上刑加以惩罚,这完全断绝了让人改邪归正的机会,怎能不让人伤心难过?
    受过刑的人,要么断手断脚,要么毁肌断骨,这些伤害会跟随他一辈子。如此严刑让我的臣民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那我还能算是一个仁德的皇帝吗?那我还算是庇护百姓的父母吗?
    现在就废除这些肉体上的刑罚,用其他的惩罚来替代。
    每个犯了罪的人,都按照案情轻重确定罪名与惩罚,如果能够服满刑期,可以恢复平民身份。
    有关部门赶紧修订法律,尽快实行。”
    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很快就按照刘恒的意思把相关法律制订了出来,呈上给刘恒过目:“原本应当剃光头发的犯人,改为服役修城、舂米;
    原本应当施以黥刑的人,改为剃光头发、带上锁链去修城、舂米;
    原本应当施以劓刑的犯人,改为打三百板子;
    原本应当处斩的犯人,改为打五百板子;
    原本应当砍断右脚的犯人、杀了人提前自首的犯人、受贿的官员、利用特权歪曲法律的官员、监守自盗的官员以及犯了上述罪过后又被判笞刑的,全都于闹市中处斩。
    囚犯在狱中已被判定为服役修城、舂米的,服刑期满后予以恢复平民身份。”
    刘恒回复说:“就按照这个施行。”
    在这个时期,刘恒主打一个清静无为、绝不折腾。
    朝中臣子们都是刘邦的功臣,基本上都经历过那一段动荡的时期,所以文化水平比较一般,但是性格质朴真诚。
    这些大臣都看不惯秦朝末年的残酷严苛的政权,主张宽仁、平和的执政方式,从来不打别人的小报告。正因如此,朝堂上的这股崇尚和谐的风气逐渐在基层流传开来,那种下级举报上级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
    地方官员、基层吏卒都能各司其职,人民群众也能安稳的生活;慢慢地,粮食储蓄、家禽牲口也都变得多了起来,人口也得到了可观的增长。
    在刘恒这种减少刑罚、关怀民众的治国理念下:
    社会氛围非常淳朴,老百姓之间其乐融融;
    各项法律制度不过分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了对人民群众的限制与压迫;
    如果一个人犯罪没有确凿的证据,官府就不予以抓捕,更不会轻易定罪。
    所以刑事案件数量、处罚服刑的人数大大降低,甚至于一年到头全国定罪受刑的人只有四百来个——刑法可以说是已经用不上了。
    4.六月,刘恒下诏:“农耕是一国最重要的根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对于勤勤恳恳种地劳作的百姓还征收大量税款,这就让他们和那些工商从业者没有什么区别了,还怎么让大家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呢?
    我现在下令,免除耕地的租金。”

    十四年(乙亥,公元前166年)
    1.冬天,匈奴老上单于稽粥(音“鸡育”)带着十四万名骑兵攻入朝那县和萧关,杀了北地都尉(管理军事)孙卬,俘获了大量人口、牲畜;然后到达彭阳县,派突袭部队放火烧了回中宫,巡逻的士兵甚至都到达了雍县的甘泉宫。
    刘恒任命中尉(管理武库、保卫京师)周舍与郎中令(统领宫廷侍卫)张武为将军,发动一千辆战车、率领十万名骑兵在长安附近驻扎;任命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在三郡屯兵。
    刘恒准备亲自出征,他到军营中慰问、激励将士,给士兵们发表战前演讲、强调军法条例,定下各种奖惩措施以激发军官、士卒们的斗志。
    臣子们都认为刘恒亲征匈奴太过危险,大家纷纷上书劝阻,刘恒全都不予理睬;最后是薄太后坚决制止,刘恒才打消这个念头。
    后来东阳侯张相如被任命为大将军,成侯董赤、内史(管理皇城事务)栾布也都被任命为将军,加入到了抗击匈奴的大军之中。
    单于稽粥在大汉边塞内侵夺抢掠了一番,一个多月之后才离开,汉军一路追到塞外,但是拿匈奴部队没有一点儿办法。
    2.刘恒乘坐辇车经过郎署(皇宫守卫办事处),顺便到办事处的大厅里坐了坐,问郎署长冯唐:“你父亲的老家在哪儿?”
    冯唐回答说:“我祖父是赵地人,我的父亲搬到了代地。”
    刘恒问:“当初在代国,我有一个尚食监叫高祛,他总是提到赵国有一个名为李齐的将军非常出色,在钜鹿打过一场很出名的仗。
    现在每当我吃饭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钜鹿之战,不知道您父亲听说过这事没有?”
    冯唐回答:“李齐比不上廉颇和李牧。”
    刘恒一拍大腿,说:“哎呀!就是因为我没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将军,才对匈奴无能为力呀!要不然我还发什么愁呢!”
    冯唐说:“就算廉颇、李牧现在是您的将军,他们也发挥不了多大的用处。”
    刘恒听到这话,脸色一下变得很难看,唰地一下起身走回了内宫之中。
    过了很久,刘恒把冯唐叫来,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让我难堪?难道你就不能找机会单独跟我说吗?”
    冯唐赶忙道歉:“我是个粗人,不懂该有的避讳。”
    刘恒心中还想着出兵打匈奴的事,于是接着刚才的话题再次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就没本事用廉颇和李牧呢?”
    冯唐回答道:“据我所知,古时候的帝王在任命将领的时候,会郑重其事地下跪、推着战车前进,说道:‘城内之事由我管理,城外之事全听命于将军。’——这是帝王任命将领最隆重的礼遇。
    将军出征在外,无论赏功伐罪一切都由他自行决定,等班师回朝之时才向天子汇报具体内容。
    这么做是有道理的。
    我听祖父说过,李牧守卫赵国边境的时候,通过市场交易得来的利润全都用来犒劳将士,对将士论功行赏也都不需要向朝廷汇报。
    赵王任命李牧为将军,就全心全意地信任他,尽可能的把权力下放给他,一切以最终的战绩说话——
    正因如此李牧才能发挥他的全部才能。他亲自挑选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名弓手骑士、十万名精锐士兵,并带领着这些人马追击匈奴、攻破东胡、消灭澹林,打压西边的秦国,支援南边的韩魏。
    在这个时候,赵国几乎要称霸诸侯了。
    然而赵王赵迁继任后,听信了郭开这个小人的毁谤,让李牧含恨而死,然后由颜聚代替他为将领。
    边境部队在颜聚的带领下,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最后赵国被秦国彻底吞灭。
    如今魏尚作为云中太守,他就像李牧那样,把市集中获得的利润、租金都用来给将士发福利,用自己的俸禄买牛给将士们改善伙食,给自己的宾客、军官、侍从都提供良好的待遇。
    魏尚对待将士们就如同家人一般,于是大家都与魏尚一条心。高度的团结再加上精良的武器,就能保证军队超高的战斗力,让这支队伍变得战无不克、攻无不胜——以至于匈奴看到魏尚就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云中边塞一步。
    曾经匈奴带领人马闯入了云中郡,被魏尚率领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损失了大量兵力。可见,魏尚统领的这支军队强大到足以让匈奴望而却步。
    但是我认为陛下您对将士们的赏赐不够,而且对他们犯错的惩罚太过严厉了。
    军队中的士卒,都是一些平民人家的孩子,种地种得好好的突然被拉去参军,他们怎么会知道什么是军事籍册、什么是通信凭证呢?
    这些人辛辛苦苦地打仗,斩杀了那么多敌将、俘获了那么多敌兵,然而这些功劳全部都是高级军官、高级将领的;在战场上殊死拼杀得来的结果归功于他人不说,有时候一两句话说得不合适,就要被那些执法的文官拎出来治罪——
    有功得不到应有的赏赐就算了,有错竟然还要被揪着不放!
    云中太守魏尚汇报战果时,仅仅是多汇报了六个斩敌数目,陛下您就把他丢到监狱里让狱卒审问调查,最后废黜了他的爵位,让他服了一年的刑。
    这样做会寒了多少人的心呐!
    所以我刚才才说,就算您手中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也没法发挥他们全部的才能啊!”
    刘恒听完这番话之后认为冯唐说的非常有道理,当天就派冯唐带着符节凭证赦免了魏尚,恢复了他云中太守一职,并且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管理天子车驾、马匹,天子侍卫)。
    3.春天,刘恒下诏增加民间祭祀用的场地与币帛,说:“我听说这些掌管祭祀的官员他们在祈祷的时候总是只为我祈福,从来不让神明保佑百姓,这让我感到非常惭愧。
    我也没有为百姓做什么好事,不是一个有德行的君主,怎么能专门让神明来保佑我呢?难道百姓就不需要神灵的庇佑吗!这种行为岂不是显得我更加不仁无德了吗?
    现在我下令,祭祀官员向上天祷告的时候,不准为我祈福!”
    4.本年,河间文王刘辟彊(音“强”)去世。
    5.之前,丞相张苍认为汉室继承周朝,周朝属于火德,水克火,所以汉属于水德。
    而鲁国人公孙臣认为,汉室继承秦朝,秦属于水德,土克水,所以汉属于土德。而且土德有一个征兆就是会出现黄龙,只要未来能出现黄龙,就能够印证这一点。于是公孙臣建议当前应该修改历法,服装颜色应当以黄色为主。
    张苍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河水冲破堤坝代表着土克不了水,于是改历法这事儿就作罢了。

    十五年(丙子,公元前165年)
    1.春天,成纪县出现了一条黄龙。
    刘恒召见公孙臣,任命他为博士(负责管理典籍,为天子提供咨询服务),向大家宣布汉室属于土德,敲定修改礼法、确定服装主色等事宜。
    张苍所坚持的水德观点没有被刘恒采用,觉得自己比公孙臣低了一头,感到有些丢脸。
    2.夏天,四月,刘恒到达雍县,在城郊祭拜五帝(秦朝时期有:白帝、赤帝、黄帝、青帝,汉高祖刘邦增加了黑帝),下诏赦免天下的囚犯。
    3.九月,刘恒亲自面试那些被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荐的品行端正、能提出犀利批评建议的人。
    太子家令(太子府总管)晁错在面试过程中拔得头筹,被提拔为中大夫(评议政事)。
    后来晁错又上奏了三十封奏书,提出应当削减诸侯的地盘和实权,阐述了一些修订当前法律的建议。
    这些奏书中的内容虽然刘恒没有全部采纳,但是晁错在刘恒心中仍然是一个有着极强天赋的奇才。
    4.本年,齐文王刘则、河间哀王刘福去世,二人都没有儿子继承王爵,于是封国被取消。
    5.赵地人新垣平会观察云气占卜吉凶,他凭借这这一项特异功能见到了刘恒。
    新垣平告诉刘恒,自己感受到长安东北部天空中有神明的气息,云层绚丽多彩,可谓是奇观。
    刘恒信以为真,在渭水南修建了五帝庙。

    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
    1.夏天,四月,刘恒在渭南的五帝庙中祭祀五帝。
    新垣平被封为上大夫(负责辅政、选拔等事),得到了千金赏赐,成为了刘恒身边的红人。
    刘恒安排博士、儒生们根据六部儒家经典著作(《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中的内容编著《王制》,定下巡游狩猎和祭祀天地的礼仪规程。
    后来刘恒又在长门亭附近的道路以北修建了五帝坛,用五牢(牛羊猪各五头)供奉五帝。
    2.刘恒把淮南王刘喜恢复为“城阳王”,把齐地分成了六个郡国。
    四月丙寅日,赐予齐悼惠王刘肥的六个儿子相应的封国:
    杨虚侯刘将闾为“齐王”,安都侯刘志为“济北王”,武成侯刘贤为“菑川王”,白石侯刘雄渠为“胶东王”,平昌侯刘卬为“胶西王”,扐(音“力”)侯刘辟光为“济南王”。
    将淮南厉王刘长的三个儿子封为诸侯王:
    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
    3.秋天,九月,新垣平暗中指示他人到宫楼下献上玉杯与奏书,然后对刘恒说:“宫外来了一个人,他身上应该带着宝物。”
    刘恒派人出去看,果然在宫门口有一个人请求献上玉杯,杯子刻有字迹“人主延寿”,表示天子万寿无疆之意。
    新垣平又发话了:“太阳等下会回到天空中央。”过了没一会儿,原本已经有些偏西的太阳真的回到了正中央。
    刘恒被新垣平忽悠的一愣一愣的,真心觉得他本事不小,亲身经历这样的奇事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于是当即决定把明年(即 十七年)改为元年,下令允许天下百姓在这段时间内都可以尽情地聚会饮酒,共同感受这份喜悦与吉祥。
    新垣平说:“当初周鼎沉入泗水消失无踪,如今汾水决堤与泗水交汇,我看到东北方向汾阴县上空附近有宝物之气,说不定这预示着周鼎要重新问世呢?已经出现了征兆,就必须得去看看,要不然祥瑞是不会出现的。”
    刘恒便派人在汾阴县南边沿着汾河修建庙宇,准备通过祷告的方式让周鼎现身。

    后元年(戊寅,公元前163年)
    1.冬天,十月,有热心人士递上了一封举报信,说新垣平是个大骗子“说的东西都是假的”,刘恒让有关部门调查此事,最后查明举报信所说的内容均属实,于是处死了新垣平。
    从这以后,刘恒对于什么改历法、改服色、神神鬼鬼的虚无缥缈之事越来越不上心了;之前修建的渭水南与长门亭的五帝庙也都让官员代替自己按时祭祀,不再亲自前往。
    2.春天,三月,孝惠皇后(刘盈的皇后)张氏去世。
    3.刘恒下诏:“这几年的收成都不好,再加上水灾、旱灾频发,让我对此非常焦心。
    是我太愚笨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老天才降下这样的惩罚。
    难道是我在执政的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
    反常的自然现象频频发生、地里长不出粮食、不和谐的声音越来越多,难道是因为我对鬼神不诚心吗?
    为什么会造成现在这种局面?
    难道是因为对官员的监管不够,尸位素餐的无用之人太多了吗?
    为什么老百姓现在吃不饱饭?
    各地报上来的农田数量有增无减,人口又没有出现大幅增长,照这么算下来平均每个人的耕地面积是完全够用的,比古时候要强多了;但是粮食还是不够吃,这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了吗?
    难道是因为有大量的民众都只顾着酿酒糟蹋粮食、把食物都给牲畜吃了吗?
    我翻来覆去想了很久,一直都想不明白。这事儿就让丞相、列侯、二千石(与太守同一级别)官员以及博士们给我商量出个结果来。
    只要有能帮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方法都尽管提,方法越详尽、考虑得越深远越好,万万不可隐瞒!”

    二年(己卯,公元前162年)
    1.夏天,刘恒到达雍县的棫(音“域”)阳宫。
    2.六月,代孝王刘参去世。
    3.匈奴连着好几年入侵边境,烧杀抢掠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云中与辽东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两个郡都有超过一万人被杀害。
    刘恒表示非常担忧,派出使者给匈奴去了一封书信表示谴责。
    老上单于稽粥(音“鸡育”)让当户(匈奴官位,负责管理军队和民众)向刘恒谢罪。刘恒再次与匈奴和亲。
    4.八月戊戌日,丞相张苍被免职。
    刘恒认为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才能出色、品行优良,想让他当丞相,说:“本来我是想让窦广国当丞相的,但是我怕别人议论说他‘靠着与我沾亲带故才坐上这个位置’,所以我一直在犹豫。”
    当时朝中刘邦时期的大臣,在刘恒看来没有人能够承担丞相的职责。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梁国人申屠嘉当初是作为材官(孔武有力之人组成的预备部队)中的蹶张(能用脚拉开大弓)士跟着高祖刘邦打天下的,事成之后被封为了关内侯。
    八月庚午日,刘恒任命申屠嘉为丞相,封他为“故安侯”。
    申屠嘉是个非常清廉正直的人,从来不接受别人私下拜访,十分忌讳结党营私之事。
    那时,太中大夫(评议政事)邓通深得刘恒的欢心,刘恒赏赐他的东西数都数不清。刘恒还经常到邓通家里去做客饮宴,可见他与邓通的关系非常亲密——邓通在刘恒心中的地位无人能比。
    有一次,申屠嘉面见刘恒汇报工作,当时邓通就在刘恒身边,对申屠嘉的态度十分傲慢无礼。
    申屠嘉把自己的要汇报的事情说完之后,说:“陛下,您如果有自己私心非常宠爱的臣子,可以赏赐他金银珠宝、让他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朝堂是庄严肃穆的地方,您不可以允许他在朝堂上用如此嚣张跋扈的态度对待他人。”
    刘恒说:“您先别急,我私底下跟他说。”
    下了朝之后,申屠嘉来到丞相府,让人把邓通叫来,并且说如果邓通胆敢抗拒自己的命令,就将他就地处斩。
    邓通吓得腿都软了,赶紧把这事告诉刘恒,让他为自己主持公道。
    刘恒说:“你去丞相那里吧,我之后会派人叫你的。”
    邓通来到丞相府,摘下头冠、光着脚在申屠嘉面前磕头谢罪。
    申屠嘉在厅堂中正襟危坐,也不让邓通起来,责备道:“大汉是高祖开创的,朝廷也是高祖的朝廷。你,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小人,竟然敢在大殿上如此无礼,既不尊重皇上也不尊重高祖,论罪应当处死。
    来呀,把这人给我斩首!”
    邓通一个劲地磕头求饶,脑门磕得血肉模糊,然而申屠嘉丝毫没有为之动容。
    刘恒粗略估算了一下,判断邓通这时应该已经在申屠嘉那里尝到了苦头,于是派出使者拿着自己的符节把邓通叫走,并且向申屠嘉道歉:“他只是一个供我开心的小臣而已,丞相您就放了他吧!”
    邓通回到刘恒身边之后,哭成了一个泪人儿:“丞相差点要把我杀了呢!”

    三年(庚辰,公元前161年)
    1.春天,二月,刘恒到达代地。
    2.本年,匈奴老上单于稽粥(音“鸡育”)去世,儿子军臣单于继任。

    四年(辛巳,公元前160年)
    1.夏天,四月三十日(丙寅),发生了日食。
    2.五月,赦免天下全部囚犯。
    3.刘恒到达雍县。

    五年(壬午,公元前159年)
    1.春天,正月,刘恒到达陇西。
    三月,刘恒到达雍县。
    秋天,七月,刘恒到达代地。

    六年(癸未,公元前158年)
    1.冬天,匈奴发动三万名骑兵攻入上郡,又发动三万名骑兵进攻云中郡,残害了非常多的百姓,长城上燃起的警备烽火在甘泉宫、长安都能望见。
    中大夫(侍卫下属官)令免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在飞狐关屯兵;
    前楚国国相苏易被任命为将军,在句(音“钩·”)注山屯兵;
    将军张武在北地屯兵;
    河内太守周亚夫被任命为将军,在细柳驻扎;
    宗正(管理宗亲、外戚)刘礼被任命为将军,在霸上驻扎;
    祝兹侯徐立被任命为将军,在棘门驻扎。
    以上这些军队全都是用来防备匈奴人攻入长安都城的。
    刘恒亲自到各个军中巡视、慰问。
    刘恒来到霸上刘礼和棘门徐立的军营,骑马飞奔而入,将军职位以下的人全都在军营门口列队欢迎。
    然后刘恒来到了细柳周亚夫的军营。
    细柳军营门口的将士、军官都穿着甲胄,手持兵器,后方有人拉弓引箭,随时都有可能一声令下万箭齐发。
    刘恒先派去通传的使者根本就没法进入军营之中。
    使者说:“皇上马上就要来了!”
    军营门口的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的所有人只能听本将军的指挥,不得听命于天子的召令。’”
    过了没多久,刘恒骑马到来,然而也不能进入营内。
    刘恒没办法,只好让人拿着自己的符节凭证去找周亚夫:“我是来看望大家的!”
    看到凭证之后,周亚夫才下令“打开军门!”。
    军营门口的士卒又说道:“将军说了,军营内不能骑马。”
    刘恒便下马拉着缰绳缓缓前进。
    到了将军营帐,周亚夫拿着兵器行礼,说:“将士们穿着铠甲是不能行跪拜礼的,我就用军礼接见陛下吧!”
    刘恒看到这一幕心中十分触动,脸色一下就变得严肃了起来,在车边扶着车辙行抚轼礼,派人前去通传:“皇帝前来慰问将军。”
    该有的礼节流程走完了之后,刘恒就离去了。
    看到刘恒走出军营,臣子们都周亚夫的举动此感到震惊。刘恒感叹:“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霸上、棘门简直就像过家家似的,万一匈奴打过来,这样的军队怎么抵挡得住?周亚夫统领的军队才是匈奴人绝对不敢招惹的!”
    刘恒一路上对周亚夫赞不绝口。
    过了一个多月,等汉军到达边境时,匈奴已经离开关塞很远了,汉军也只好班师回朝。
    军队回师后,刘恒任命周亚夫为中尉。
    2.夏天,四月,出现了严重的旱情,蝗虫成灾。
    刘恒下令:
    诸侯不用再向朝廷进贡物资;开放山林草泽地资源任由老百姓开采;降低礼服的规格;裁减皇宫中的侍卫人员;打开粮仓振济百姓;让百姓可以通过买卖爵位来换取钱粮。

    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
    1.夏天,六月己亥日,刘恒在未央宫中驾崩,时年四十六岁。
    遗诏上说:“我听说:世间万物的寿命都有尽头。死亡,是所有人都逃不过的自然规律,这不值得令人伤心。
    如今这世道,死亡在人们眼里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所以才会不惜财力为死者举办葬礼,不顾寒暑穿着丧服哭灵,这种事只会让人背上沉重的经济压力、影响身体健康。我认为非常不恰当。
    况且我又不是个什么好皇帝,对百姓们没有多大的贡献,如今我死了,又害得大家穿着那么厚重的丧服为我哭灵,大热天的还要受这种折磨;不仅如此还徒增各位的悲伤之情,让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下去,连神明都顾不上祭祀——
    如此,就更加显得我没有德行了,让天下人该怎么想我呢!
    我继承高祖的基业、供奉汉室的宗庙祭祀,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这二十多年里,我这具肉体凡胎能够坐于皇帝之位、君临天下,已经是莫大的荣幸;多亏了老天保佑、社稷庇护,让天下还算安宁稳定,没发生过什么战事。
    我既不聪慧也不明断,总是担心自己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没有改正,给先帝丢脸;生怕自己这个皇帝继续当下去,没有办法保住汉室的荣光。
    还好,我现在终于走完了这一生,有幸能够在高庙中有一席之地,已经没有任何遗憾了!
    我下令天下的官员、百姓:在接到命令后,只允许为我哭三天,三天过后统统脱去丧服;
    不要禁止人们婚丧嫁娶、喝酒吃肉;
    给我哭灵的人,都不需要光脚;
    丧服的麻布衣带,不可以超过三寸;
    丧礼现场不要有任何装载衣服的车辆与兵器出现;
    不要发动百姓来宫殿之中哭灵;
    应当在宫殿中哭灵的人,分成早晚各十五人一组,完成祭拜之礼就可以结束了;
    除了早晚规定的哭灵时间以外,其他时间段不可以擅自前往;
    我下葬之后,应当服丧九个月的人改为服丧十五天,应当服丧五个月的人改为服丧十四天,应当服丧三个月的人改为服丧七天,到了时间就马上脱去丧服。
    这条命令没有覆盖到的情况,全都以此为基准做类似处理。
    将这道遗诏公示给全天下的人,让大家能够明白我的心。
    霸陵作为我的陵墓,有什么山川河流都不要进行人为改动。
    后宫之中的嫔妃,上至夫人、下至少使(中间包括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全都放回娘家。”
    六月乙巳日,刘恒在霸陵下葬。
    刘恒做了二十三年皇帝,皇宫中的宫殿、园林、猎场、车马、服装的规格全都保持原样,没有扩建也没有增加装饰;只要有什么事情影响到百姓的正常生活,就全部取消。
    有一次,刘恒想要修一个露台,让工程师预估可能需要的花费,最终得出的结果是需要一百金。
    刘恒说:“一百金,这可是十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啊!先帝的宫室如此奢华,我住在这个地方时常觉得对不起老百姓,还要什么露台!”
    刘恒自己穿着的衣物都是黑色粗厚的丝织品;他所宠幸的慎夫人,服装并不奢华,衣摆从不拖垂到地面;宫殿中的帷幔上也没有花纹刺绣——这一切都是为了号召天下崇尚节俭、朴素,并以身作则、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在修建霸陵的时候,刘恒要求墓葬中只能用瓦器,不可以用金银铜锡制作的器具作为装饰或者陪葬;整个陵墓都根据山体的自然走势建造,不进行人为的改造,也不允许单独立碑树坟。
    之前吴王刘濞假称自己有病,不愿意入朝觐见,刘恒也没有跟他计较,反而赐给他象征着尊贵的坐几和手杖。
    像袁盎这样的臣子在刘恒面前建言献策总是直言不讳、毫不留情,但是刘恒总是会虚心聆听并采用他们的建议。
    郎中令(统领皇宫侍卫)张武等人收受了他人的贿赂,事情败露之后,刘恒并不加以责罚,反倒是赏赐了更多的金钱,让他们自觉感受到愧疚,从此不敢再犯。
    刘恒在执政时期,非常注重社会风气的培养以及教育宣化的普及,所以朝堂氛围和谐、社会秩序良好、百姓生活物资丰富——往后的朝代中很少有皇帝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
    2.六月丁未日,太子刘启即皇帝位。
    皇太后薄氏被尊称为太皇太后,皇后窦氏被尊称为皇太后。
    3.九月,有彗星出现在天空西方。
    4.本年,长沙王吴著去世,没有儿子继承王爵,于是封国被取消。
    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刘邦非常欣赏长沙文王吴芮,曾经给御史部门下了一道命令:“长沙王对大汉非常忠心,给他制定一套专门的车马、服装、土地规模的礼仪标准。”
    在孝惠皇帝(刘盈)、高后(吕雉)时期,吴芮两个庶出的儿子被封为列侯,封国延续了几代,之后由于没有人能够继承,于是被取消。

    孝景皇帝·上(名 刘启)

    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
    1.冬天,十月,丞相申屠嘉等人上奏:“高皇帝(刘邦)开创汉室,没有人的功劳比他还大;孝文皇帝(刘恒)推行仁政,没有人的德行比他还高。
    高皇帝的宗庙庙号应当定为‘太祖’,孝文皇帝的宗庙庙号应当定为‘太宗’。
    大汉天子应当世世代代供奉祖先的宗庙。
    各郡县、诸侯国应当在当地修建‘太宗’之庙祭祀孝文皇帝。”
    刘启批复:“就按照这个执行。”
    2.夏天,四月乙卯日,赦免天下全部囚犯。
    3.刘启派出御史大夫陶青前往代国边境与匈奴商定和亲事宜。
    4.五月,恢复征收百姓一半的耕地租金,按照平均年产量的三十分之一收取税款。
    5.之前,刘恒废除了肉体上的刑罚,本来是为了让罪犯有更多活命的机会,然而实际上却让更多人因此丧命。
    原本应当砍断右脚的人改为在闹市中处斩,原本应当砍断左脚的人改为打五百下板子,原本应当割去鼻子的人改为打三百下板子——这让本来能活下来的人反而失去了性命。
    本年,刘启下诏:“打那么多板子与死刑没什么区别,就算受完刑还能活下来,那也没办法再正常生活了。
    我现在下令修改这一规定:把打五百下板子改为三百,把打三百下板子改为二百。”
    6.刘启任命太中大夫(评议政事)周仁为郎中令(统领宫廷侍卫),任命张欧为廷尉(掌管刑狱),任命楚元王刘交的儿子平陆侯刘礼为宗正(管理宗亲、外戚),任命中大夫(评议政事)晁错为左内使(管理皇城事务)。
    周仁在还是太子舍人(太子的侍卫)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谦虚谨慎、廉洁自律获得了刘启的赏识。
    张欧以前也在太子的宫中任过职,虽然非常精通法律刑罚,但是性格宽厚和善,刘启也非常欣赏他,任命他为九卿之一的廷尉。张欧从来不主动提出处罚他人的要求,处理事务都尽可能以德服人,他的下属官员也都被他的真诚与仁德感动,在大事上从来不敢对他有所欺瞒。

    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
    1.冬天,十二月,有彗星出现在天空西南方。
    2.刘启下令将天下年满二十岁的男性专门登记在册,开始参加国家的徭役。
    3.春天,三月甲寅日,刘启立皇子刘德为“河间王”,刘阏为“临江王”,刘馀为“淮阳王”,刘非为“汝南王”,刘彭祖为“广川王”,刘发为“长沙王”。
    4.夏天,四月壬午日,太皇太后薄氏驾崩。
    5.六月,丞相申屠嘉去世。
    当时内史(管理皇城事务)晁错多次与刘启进行单独交谈,谈话过程中提出的很多建议都能够被刘启纳,所以他在九卿之中是最受重用的一个,有很多法律政令都由他进行修改、确定。
    丞相申屠嘉认为刘启不怎么听自己的话,显得自己不如晁错,于是心中默默的怨恨起晁错来。
    晁错身为内史,从官府东边去到刘启的宫殿需要绕路,有些不方便,于是私自开了一扇门从南边出行。
    然而从南边出来,就是太上皇庙宇的外墙,申屠嘉听说晁错开了一道门沿着宗庙的外墙前去上朝,就打算把这件事举报给刘启,要求诛杀晁错。
    有人把申屠嘉的计划告诉了晁错,晁错大吃一惊,连夜进宫求见刘启,把自己为了便于上朝,私自开了一扇门穿过宗庙外墙走廊的事情全部告诉了刘启。
    等到早上上朝的时候,申屠嘉提出晁错大逆不道,应当立即处死。
    刘启说:“晁错并没有穿过宗庙内部,只不过是经过外墙旁边的走廊而已,那边其实有很多闲散官员走来走去,不止晁错一个人;更何况晁错这么做又是为了方便来找我谈论政事,这有什么罪呢?”
    申屠嘉哑口无言,只能连连谢罪。
    下朝之后,申屠嘉对长史(丞相府办事员)说:“我只后悔没有先斩后奏,被晁错钻了空子!”
    申屠嘉回到自己家中,越想越气,最后吐血而死。
    从此,晁错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贵了。
    6.秋天,刘启派出公主与匈奴和亲。
    7.八月丁未日,刘启任命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为丞相。
    八月丁巳日,任命内史晁错为御史大夫。
    8.有彗星出现在天空的东北方。
    9.秋天,衡山地区出现了大量雨水和冰雹天气。冰雹有五寸大小,能够在地面上砸出一个二尺深的坑。
    10.荧惑星(即 火星)向反方向运行,停留在天极星(代表人君之位,也叫北辰星)附近,月亮也在北辰星附近出现。
    岁星(即 木星)向反方向运行,停留在太微星(代表人君之位)附近
    11.梁孝王刘武是窦太后的小儿子,深受窦太后的宠爱:
    拥有有四十多座城池,封国所处之地土壤特别肥沃,非常适合耕种;
    获得的赏赐数不胜数,光是梁王府仓库里存的金钱就有大几百万,宫中的金银珠宝、玉器珍玩比皇宫中还多。
    刘武修建东苑,面积有三百多里,把睢阳城扩大了七十多里地,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宫殿到平台(梁王的离宫)之间有三十多里,在这之间修起了一条条步道走廊便于往来行走。
    不仅如此,刘武还四处招揽有能力有才华的英雄人士,比如吴国人枚乘、严忌,齐国人羊胜、公孙诡、邹阳,蜀地人司马相如——这些人天天陪伴着刘武,
    刘武每次入朝觐见之时,刘启就派出使者拿着自己的符节带着车驾、马匹到长安城外迎接;等刘武进宫之后,又能享受到优厚的待遇,进进出出都与刘恒乘坐同一辆车辇,一同在上林苑中打猎嬉戏。
    后来刘武提出想留在宫中住半年,也被批准了。
    梁国侍中(梁王近侍)、郎官(梁王护卫)、谒者(梁王传话侍卫)的名字都记录在皇宫殿门的出入名册当中,可以无需通行凭证随意往来,与宫廷中的宦官没有差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通俗化翻译理解·卷十五·汉纪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di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