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发了一条朋友圈:优秀的网课是宝藏,对学生是,对老师亦是~下面可以看到一条评论:能下的下,不能下的录屏。评论的是学校的一位领导。看到评论的时候,我想,但愿这是一句玩笑。如果真的那么做了,对教师而言对学生而言这都是一种伤害。
要知道,“优秀”是相对而言的,对老师也好,对学生也好。“优秀”这个词我把它理解为“有用”。在这个分数至上的环境如此,听网课也是如此。看网课总避免不了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对我来说有没有用,我能从中收获多少。从这个角度讲,一节网课对所有观看者来说都有收获,这是不切实际的。老师和学生带着不同的目的在听课。比如我,我希望从网课里面汲取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养分。所以一节课对我来说有用的评价标准是,这节课老师讲的内容能够增加我的知识积累(哪怕一点也好)。我把你的内容拿到我的课堂上学生学有所得。无论是在听课做笔记的时候,还是在没有被强制要求的情况下不厌其烦地听了不计其数的网课的时候,我都坚持这两点。
到现在,除了市教育局要求学生上的每周三节语文课,我还听了市内的名校、省内名校和一些额外的网络课堂。(算下来少说有五十节吧。)老实说,部分网课在我看来是无用的。所以我觉得,把每节课下载,甚至录屏我觉得没有必要。一来,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来,如果把这些东西不加过滤不考虑学生实际照搬到课堂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倒不如,听课时适当做笔记,稍加过滤,转化为自身营养。
在我看来,教师确实有必要去观看网课。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学生都学了什么,学生能够学到什么。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信息要懂得自觉过滤筛选。知道什么是对学生有用的,什么是无用,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教学相长。
某次考试分析会上,学校高三年级组长点名表扬了两位语文老师,说是把本次考试学生每道题的得分情况整合了出来,非常详细。当时,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诚然,这是认真尽责的表现。但是,这样的努力对学生提高成绩是没有直接的作用的。题型分值分析覆盖全体学生,是很笼统的工作。而每个学生的特点是不同的。学生拿到一份试卷,比如一份语文试卷,能够怎么有方向地去回答,而不是总是凭感觉。这才应该是一线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而这,也是我工作三年来备课努力的方向。这样讲会不会太复杂了,这样讲学生做语文试卷是不是会更有方向,我反复思考这些问题。
教育工作是需要每位教师努力和付出的。但如果一切努力没有方向没有目的,那么到头来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