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条很有意思的微博热搜。
一位86岁的老人,在原配妻子去世一年之后,迎娶了当年在北大读书时的初恋女友。
结婚现场有一副对联: 六十载劳燕分飞,锦书难写相思曲。
一百年真心期许,红烛再题初恋情。
就像在述一个结局美好的童话故事:小王子曾经离开了,很长时间后又回到了曾经深爱的玫瑰身旁。
绝大多数网友对于此事的关注点都是“爱情不分年龄”、“任何时期的爱情都值得期待”、“新郎真是有情有义”。
而我的关注点在于,在前一场婚姻中,女方得到了什么。
周桂林老人毕业于北大法律系,退休后创办高平中学,任首任校长。
北大曾经赞扬他和初恋“伉俪情深”,国家也赞美了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如今,这位老人事业爱情双丰收,财产名誉两齐全,简直是所有男人的榜样。
而曾经陪他度过难关、在学校最初创立之时支持他、付出一切的那位老伴,又有什么呢?
现实从来不是童话故事,王子和公主在一起的背后,总是有一个受伤的配角。
林语堂说,婚姻是当饭吃的,而爱情只能当点心吃。
给周桂林重新吃到点心机会的,从来都是那位老伴。
当他和老伴提出要建造校舍的时候,女方二话没说,把自己辛辛苦苦喂猪存下的几万元都拿了出来;
当他想给学校建造运动场的时候,把双方共有的橘子林推掉,用于学校的发展,女方也并没有说什么。
然而,如此之多的经济付出,最后得到的只有默默无闻。
国家授予周桂林“全国首届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的称号,他的妻子所作出的贡献却无人提起。
并且在最后,本该属于她的那一半、然后由亲人继承的财产,又被分到了丈夫初恋的手里。
如果女性把自己代入老伴的角度,我想没有人会希望自己丈夫变成这样。
现实中,女方尸骨未寒,男方却是喜气洋洋;
付出的所有,都在帮助对方成功,自己什么都没得到;
然而在外人眼中就像是小说中阻拦对方的恶毒女配。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女人不想结婚,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男人越来越多了。
毛泽东主席曾在《女子自立问题》中提到:“盖我国在数千年不正当的礼教习俗,女子在任何方面,都无位置。从政治、法律、教育,以致职业、交际、娱乐、名分,一概和男子分开做两样,退于社会的暗陬。”
很多女性在家中一边带孩子一边照顾老人,还要处理家务事,最后得到的是丈夫的白眼,和一个“家庭主妇”的称呼。
另外,所谓的“爱情不分年龄”、“北大情缘再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深情。
只是因为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就是蔡格尼克效应。
与其说是两个人仍旧相爱着,还不如说是在满足自己未完成的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