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大学应该是“大”的。
大学的大首先是肉眼可及的广阔校园。
跟着两个儿子多次进入大学校园,也长期住在这里,真正领略了大学之“大”。
曾经学生时期与人聊天,听说北大之大坐公交车一天转不完,觉得太夸张了吧。当然我在的学校肯定没北大大,但也是有校园公交的,起初只有南北中轴路上有公交,现在还有东西路公交了。
我儿子是以离一本10分之差的二本来到贵州中医药大学。
到这儿之后,第一感觉是环境优美和清新,我觉得这儿除了地形气候如民谣所说“地无三尽平,天无三日晴”之外,一切感觉不亚于杭州。
这是新校区,在大学城,刚来时校园还有荒芜之处。但一年后,荒芜的小山丘已修建成美丽的休闲去处,天还不黑路灯就亮了,昼夜如画。这样的美好去处,校园内有三处--即三个小山丘。
三年后五六座新楼拔地而起,又添一个新餐厅。离我们较近的一座楼叫”国际交流中心”,想必是叫外国来的学生住的吧。我在校园里屡屡见到黑人男孩。
整体上,这座学校建在座西面东的扇形山坡上,南北长有二里,东西宽有一里,我走路从北到南得二十分钟,东西得十来分钟。
东临公路,是乘坐公交处,有大学城专车四五路。对面(东面)是职业技术学校,北面隔公路相对的是医科大学,还有个附属医院,与医科大对面的是师范大学。中医药大学到坡顶的背面(西面)是一道沟,沟底应是高速公路,车辆不分昼夜呼啸而过。隔沟相望的是民族大学。
本来每一所大学都是开放的,无论什么人均可随意进出。可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围上了绿色铁丝栅栏,直到现在还不能太“随意”了。否则,每一个大学校园就是一个美丽的公园,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湖光山色相映;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又兼建筑风格各异,又颇具民族特色(这里少数民族较多),我真想“游历”个遍。现在只能路过时透过栅栏望园兴叹,也会看到满园春色关不住,无数知名不知名的花儿出栏来。
其二就是校园里林立的高楼。当然主要是教学楼了。我在的这个大学还未建设齐备,教学楼十几座,体育场南北各一,还有许多角角落落的小蓝球场,餐厅三个。学生宿舍十几处,教师公寓楼7座(每座17层,一层8户)。
学校还设有学生活动中心、展览馆两个(都与中草药有关)、演播大厅等。其实,我发现许多大学最突出的建筑就是图书馆。
好多学校都是把图书馆建在正对校门的地方,高大,威严,端庄。尤其到了夜晚,刻苦夜读的学生会让整个图书馆灯火耀眼。我进去见识过那场景:几百平米,座无虚席,可是鸦雀无声,真的是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见。这不像做报告,有人台上一站,都仰脸齐刷刷向上看着,而是各做各的事儿,看书、记笔记或演算等。这气氛,都没人敢大声出气儿了,更不用说进出走动了。
真给人的感觉是:看似悄无声息,实则万马奔腾,这竞争性太强烈了吧。
尽管如此,我也在感叹:什么时候我们小学、初中、高中的图书馆能这样,也许我们的教育就会又是一个大飞跃。
图书馆是有上下班时间的,再勤奋刻苦者也得按时退场。那么,学校也给这些学生有了妥当的安排,图书馆前方的一座教学楼,一楼教室二十四小时开放。我有一次半路内急,忽然想到一个二十四小时开放的地方,肯定有厕所啦,就直奔而去。没想到开放的学习之地还有这个“救急”用途吧。
第二个有特色的建筑我觉得是体育场。花瓣形的、少数民族帽子形的、书籍状的,有的趁坑下挖,有的趁坡搭台,真是极尽建筑师的才华和智慧。
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也跟着孩子听了一些课,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专业”“精深”,但有的我接受不了吧,也就罢了。只是我发现大学的老师都好年轻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老迈和沧桑,反显青春和朝气,扶柳美女也不少哟。看简介,虽没有多高的名头,也都是博士,博士,博士,还有好多好多省级奖励。
尤其医药类学院的老师,有好多是老师,更是医生,扶弱救困有他们,不上课了去医院门诊有他们。我和孩子经常去贵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有医生说他们经常来学校上课,孩子会说他见到他们学校xx老师了。
这种情景我会特别高兴:医术最需要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
我觉得我国医学事业在迅猛发展,尤其在举世瞩目旷古未有大决策之下,展现出了我国医疗的水平,也展现出了我国医疗人才之众,据可靠数据报道,这次行动动用了我国1/10医护资源。这个1/10既突出事情紧急重大,也突出我国医护人才之众多。这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教育的发展分不开呀,与我们的大学之大之多分不开。参加这次行动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吧。
所以,我认为大学之大,在于校园广阔优美,在于教学硬件设施的齐备有特色,在于有名家大师,也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亦医亦师(亦工亦教)者,更有随时为社会所用的众多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