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费升级逐步加快,也带来了花艺市场的波涛暗涌。顾客的审美需求节节攀升,这和市场普遍花艺水准之间的沟壑愈发加深。
虽然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瓦楞纸包裹的箭筒红枚,还是叱咤朋友圈的韩式花束,它们都是市场需求的真实反映,但是审美导向瞬息万变,电光石火之间,可能就判若云泥。
追逐风潮,必会被耗的精疲力尽;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成为引领者——创造产品,引导消费。可大多的经营者还困在这团迷雾之中。
我们可以试着回想一下,11年的时候,野兽派是如何打开了中国高端花艺市场的大门呢?
图片来自网络
起初,他们连花束的样图都没有,硬是靠着老板娘带花艺师亲自上门,再根据顾客的经历来定制花礼这样的方式杀出了一条血路。也是因为勇于尝试,野兽派才斩获一笔红利。
虽然他们的成功同时离不开明星资源和网络力量的双助攻,但也确实证明了一件事情——大众缺乏的不是审美,而是正确的引领和提升。
想要扛起花艺的潮流大旗,就要找到能让大众心动的存在。
花艺师处理花材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出现过文化断层,也使得中国在花艺教育上,停滞衰落了很久。但自改革开放,这门古老的艺术逐渐得以复苏,插花技艺恢复和普及较早的要当数广东、上海和北京这些地区。
当然随着经济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其中一些新兴城市也快速崛起,如成都和杭州等,都快速显现出了对花艺的需求的热度。根据百度指数显示,这些地方的花艺需求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也是在它们的带动下,一些插花组织逐渐形成。
全国花艺需求分布指数图
但是无论是相比德国和瑞典的全日制教育体系,还是亚洲地区的日本来说,中国的花艺教育水平都显得良莠不齐。对有着花艺培训需求的学员来说,难以做到有效辨别。
但是身处花艺教育的行业中,不禁扪心自问,他们即使可以分清教育课程体系与师资资源的区别,就会做出最好的选择吗?
鹿石花艺课堂照
在这里借用中国高考来谈一下我对于花艺教育的观点,在文章《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中有这样一段话。
“5%的上层家庭根本不参加高考游戏,也看不上国内的本科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选择每年学费高达数十万的国际学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接受教育;而对教育最抓狂和焦虑的当属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认为孩子输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学,他们的社会流动轨迹就将滑向底层。这就是社会当下,生动的阶层教育画像。”
这就像是我们选择花艺教育时的心情,中国花艺行业的发展依靠于花艺师整体水平的支撑,水涨才能船高。所以花艺教育成为整个行业的支点,而这其中也分做了三股支流。
鹿石花艺课堂照
高端花艺师一般握有资源,可以接触到大师求学,或是出国进修,并非一定是奔着学位的目标而去,但基本也是十几万的人民币来给自己的花刀镀层金才得休止;下层的花艺师普遍安于现状,偶尔插个花篮接个小活儿,节假日收获一大批订单,便得满意。
其中最是为难的,就是那波有志向,有审美,有创造力的”花艺中产”了,现实上资源的短缺使得他们难以动辄几十万投到自身教育上,但往往又不甘于满足现况,不愿随波逐流,只能在人群中踽踽独行,他们应该是最焦虑的那群人。但是还好,和高考不同:他们,有得选。
鹿石花艺课堂照
有的选,可以体现在品牌定位与经营上,虽然鲜花在中国是个千亿级的巨大市场,但是要在其中杀出一条自己的路并不简单,可以着手于花艺设计上的多种可能性,架构技巧的应用可以带给产品更多的延展性,还在极大程度上的节省花材,时间成本的可控性也增强,跟随大师,学习不同技巧,再结合实际的需求进行商业转化,带给产品多元性。
鹿石花艺课堂照
上海某资深花艺人士指出,“花艺行业是一个产品注重艺术含量的的行业,强调结合商品性与艺术性,要把花艺作品做成商品,来增加其附加价值”。
最有可选性的,其实是审美的选择,虽然本能决定了我们在选择时受各种思想,感情和习惯所左右,但是对于艺术商品来说,审美却是致命性的要素,而在花艺教育的整个阶段中,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鹿石导师作品
花艺的初级阶段是最容易被刻板印象所左右的,形成审美上的“标签”,带来模式上的固化,所以往往“天才”是从一个启蒙者手中诞生的,要有肥沃的土壤,“艺术的幼苗”才能充足吸收养分。
而指日可待的就是这批“幼苗”,这一大批新兴代的花艺师唤醒着这个行业,他们摒弃陈旧的老式花礼,甚至也看不上所谓的韩式小清新,新零售被他们挂在嘴边,设计创新刻入了他们的骨髓,就连中国的传统精魄也在慢慢地被融入作品之中。
鹿石学生在北京鲜花早市
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可以随波前行,也不耽误他们打着满舵,开辟新的航道。他们将成为中国花艺行业的下一代导师,会扛起中国在世界花艺中的鲜红大旗,引领着新的花艺风潮。
- 近期课程推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