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原名颛孙师,字子张,韩国人小孔子48岁。学习之后才是真正的时间的开始,落实在我们生活里面就需要励志,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只是过日子,那么并不难,但是重要的是你要怎么过日子,又这些日子里你又要如何安排这一生呢?希望将来得到什么样的成果?这是要对自己负责的,所以孔子教学生非常重视立志,读书人的心便是志向。
子张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陈国收到的一个学生,说到陈国,应该就会想到孔子一生有一个艰辛的阶段,就是陈国与蔡国之间绝粮。
子张曾经请教过孔子怎样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真诚而守信,做事要踏实而认真。即使到了蛮荒没有开化的外邦,也可以行得通。说话如果不诚实而无信,做事如果虚浮而草率,即使在自己的本土上也很难行得通。子张听了以后,把他这六个字写在了衣带上面——言忠信,行笃敬。用来时时提醒自己。
子张提到过很多很多的问题,有时候只是就在身边的事情。有一次,有一个音乐老师来看孔子啊,古代有很多的音乐老师,都是盲者,孔子接待他的时候,就说这有台阶有多少个,到了座位旁边再请他坐下。孔子向他介绍学生的时候,就像他说,在左手边,在右手边的第几个是谁一个一个的介绍,结果音乐老师离开以后,子张请教说,这就是对盲的说话方式吗?孔子说,对的。
子张然后了解应该如何接待盲者,而孔子的回答反映了三个字。同理心。我们都是正常人有眼睛的,可是不知道盲人的痛苦,盲人虽然有拐杖。虽然也经过训练,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他终究还是不知道台阶有多少个。如果有同理心,你就应该对他说,有几节台阶,你的座位在哪,你的座位旁边有谁?盲人虽然看不见,但是他和正常人一样。全部都知道了,这样和大家谈话的时候,他虽然看不见,但是也知道谁坐在哪里,谁在讲话。
康熙的同理心表现的非常自然,完全不需要刻意的去对谁好,或者对谁不好。这就是如下真诚的表现,而子站就因为这点小事情请。出来请教,我们能够看出纸张的用心。也可看得见他小小年纪,志气却不小。
人生处处难得坦途,子张也一样,因此他也向孔子请教了这些问题。
到底怎样才能通达呢?这不仅是子张的问题,也是我们现代的人的问题。人生通达,前途自然通行无阻。在这里孔子并没有。立即回答子站的问题,而是反问他,因为真正适合回答问题自己,是提问题的人自己。子张回答,在诸侯国任冠一定成名,在大夫之家,任职一定也成名。孔子说,这是成名,不是通达,通达的人品性正直。而爱好行义认真听人说话,看人神色,凡都想以谦逊自处。
子张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学生,因为有机会侍奉在孔子身边,所以他可以常常提问题请教老师,孔子经常提醒子张,让他有所警惕,不要过于高傲。子张的言行过于清醒而子夏略显保守。子张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他的理想和目标很高,问题提的也很好,孔子都要仔细想想才能想到他的问题。他的问这些问题提醒我们,从年轻的时候就要立定高远的志向,努力上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