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是陈国人,小孔子48岁,孔子教学学生十分重视志,因为学习之后才是真正实践的开始,落实在我们生活里面就需要立志,志字也很有意思,士心为智,读书人的心就是志向。
子张的个性非常的直接,樊迟问孔子学种田,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农夫,樊迟又问孔子种菜,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菜农,孔子就感觉樊池真是一个没志气的人,但是孔子面对子张问如何得到爵位俸禄时,多听各种言论,有一伙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据说自己有信心的,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责怪,多看各种行为,有不妥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去做自己有把握的,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后悔,如果这样的话,官职与俸禄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子张请教孔子怎样可以行得通?孔子说说话真诚而守信,做事踏实而认真,即使到了南蛮北狄这些外邦也可以行得通,如果说话不诚信,做事非常的潦草,而不负责,即使在自己本乡,难道可以行得通吗?站的时候要好像看到这几个字,排列在眼前,坐在车中,要好像这几个字展示在横木上,这样才能够行得通,子璋把这句话写在了衣带上,他也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
子张请教的问题往往比较具体,不过他也问一些关于未来很遥远的问题,不只是问当下的问题,一次子张请教孔子未来时代的制度现在可以知道吗?孔子的回答说明了一点,人性是一样的,都是向善的,但是怎么表达善呢,需要礼和乐,还需要社会上的各种制度,掌握这一点制度,由损益按照时代的需要稍微调整,与时代结合,礼仪有时候也需要调整,因为更重要的是心意,而不是外在的规矩,否则就会走偏我们在学习儒家思想时,需要以这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
子璋的用心还表现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子张问孔子崇德和辩惑,这其实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分辨什么是迷惑,其实人在40岁以前反而很少迷惑,因为都是父母教你如何做老师教你如何做,按照他们的话去做就没有问题,可是自己融入社会以后,就有了变动,成家立业,找到工作,这时候人生的问题就开始变得难去理解,孔子回答说,如果想要提高品德,做任何事情都要中性为主,看到该做的事就跟着去做,就是真诚,分辨疑惑是喜爱一个人,希望他活久一些,厌恶他时,又希望他早些死去,叫他生又要他死,这样就是迷惑,当我们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都是在情境之下的,人类的情绪反应,实在是有透彻的理解和观察。
曾经子夏的学生去问子张请教交友之道,子夏教这位学生就是值得交往的,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绝他,可见子夏的教书太过于拘谨,但是子璋却说,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已接纳一般的人,称赞行善的人,以同情为能行善的人,如果我是才德卓越,对什么人来说不能接纳?我如果才德不卓越,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又凭什么去拒绝别人呢?子张的个性是非常孤傲的,他虽然过去志向高远,希望积极入世,进而造福百姓。
子璋他常常去问孔子问题,她也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他的理想目标很高,问题也提得很好,有什么不懂的就会去问,特别是有思考的去问,孔子都要仔细想想,才能回答他,他的这些问题提醒我们从年轻时就要立志高远的志向,努力上进,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