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心理咨询中心
王建花学习分享第1353天第1442篇
咨询累计:本周5次,总2411次
【心理文章】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他们足够的爱。
但是如果带着补偿心理去爱孩子的话,却很容易陷入溺爱之中。
我们常常说溺爱,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
一位妈妈有一次求助说,自己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天天放学后就是玩手游。
家里人不能说,谁一说他就发脾气。
如果把手机抢了,他还会动手跟你推搡,踢门摔凳子。
感觉自己已经管不住他了,内心却总觉得对不起他。
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说也知道不能惯着孩子,可就是觉得自己常年在外边奔波忙碌,在情感上没有关心孩子,陪伴的时间太少,一直以来觉得对不起孩子,就想物质上满足孩子。
因为自己忙碌下来,家里条件也好了起来。
就想着去弥补孩子。
所以当儿子要手机玩就给他买最好的手机,还有平板电脑。
平时要什么玩具基本就给什么玩具。
买的时候,孩子就跟自己很亲密,有说有笑,又保证不会影响学习,可玩起来就像变了个人,根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
而自己也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管孩子。
其实就在妈妈觉得对不起孩子,想去弥补的时候,就已经一步步陷入了溺爱的陷阱之中。
父母的弥补心理,很容易攻破那一道理智的防线。
然后就会变得毫无节制地去满足孩子。
对孩子的要求一股脑答应,觉得这样能弥补孩子。
给孩子一部手机,却没有引导和监督他们如何去使用,那结果会如何?
如果给一个男孩一部手机而没有人管束,90%以上的孩子会拿来玩游戏。
这是天性使然,如果没有规矩,那就会失控。
不要太相信孩子的自控能力。
他们在这个爱玩、爱新鲜、易激动的年龄。
经常接触这些刺激的游戏,哪怕是大人,也控制不住,何况孩子。
父母带着补偿心理去爱,也会让孩子在情感上得到过度的爱。
比如80后的父母,很多人小时候经历过留守的经历,内心渴望跟父母在一起。
所以做了父母之后,就特别在乎自己能不能陪在孩子的身边。
而小时候吃过苦的父母,总会想着“不能让孩子再吃苦了。”
还有一些父母,会特别喜欢给孩子送某一类东西。
究其原因竟是自己小时候最匮乏的。
心理学指出: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会对自己小时候最匮乏的东西产生贪欲,或者将其过分给予孩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有这方面的意识。
可以接受自己这类行为。
但是要有意识地去控制,不要过度。
凡事过度了就会有害。
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需要挫折的,也是需要吃苦的,需要去面对被拒绝,需要去接受一些匮乏。
这些也是一种成长的考验。
2023.1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