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832670/877c92e751b7d887.jpg)
1、拿到纸质书的第一天,2019年5月8日
关于在阅读中的想法,要专注的只做这么一件事情,调整三十分钟的闹钟,不要看手机的任何东西,除了必须的电话要接,其它的都放到一边。
前两天是通过电子书阅读,今天收到了纸质书,感觉还是纸质书阅读起来比较好,看到觉得有用的可以在上面画下重点,甚至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看法。
看到前言的部分,系统1是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页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通过前言部分介绍,我对系统1和系统2有了初步的认识。系统1是直接作出反应,感觉有点自然而然的生理性的感觉,而系统2是比较慢的,是通过慢慢的思考后作出的反应。
有点像我在写的晨间日记,写晨间日记有些时候是为了反思一些事情,比如我今天跟一个人吵架了,我写下我当时的心情,当时的反应,在自己还没有去反思之前,基本都是系统1在作出反应,而我当时写下来的过程基本也是系统1的体现。
而第二天我会再去看当时自己的反应,然后反思,当时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下次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在这其中有什么是需要我去改变的,这时候就是系统2在反应了。
2、思考,快与慢。纸质书的第二天,2019年5月9日
自己口口声声总是说阅读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却总是拖到晚上睡前才来完成,其实今早是六点十五分起床,本书在七点二十左右开始就看了思考,快与慢。但是自己只是设置了闹钟,看完了书籍,也在书上的一些字句上写写划划,结果出去又是一天,晚上锻炼回来其实也是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的,但是自己又是拖拖拉拉的了,自己在想设置了晚上十一点半前完成,是一个最终时间,但是是不是能够让自己在早上或者中午去阅读呢?
摘取前言中的一段话:我们并没有刻意寻求自己提出的那些统计问题的正确答案,只是想确认和分析直觉的回答—大脑中最先出现的,即使知道是错的我们也愿意拿来分析的回答。
这就跟我们平时写晨间日记一样,因为是自己才能看到的日记,所以可以诚实的面对自己,诚实的写出自己当下的想法,我对于晨间日记就是当下发生的时候先记录下来,记录下当下最真的想法,第二天再通过记录来反思如何能让自己做得更好。
就像现在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我因为思考如何能够更好的写下来感想,目前好多时候还是只是摘取其中的自己认为的好的语言,接下来要总结更多自己的言语以及分析。
3、思考,快与慢。纸质书的第三天,2019年5月10日
在看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如何把我们每天这样子看的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我们阅读起来更有趣,并且实践起来。
直觉只不过是人们的认知而已。
这就是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这就要求我们在作出重大的选择的之前,问问自己,我们问我们自己的问题时原始问题吗,还只是选择了简单的问题进行的回答。
希望我们能明智地借鉴以往经验同时抵制后见之明和虚幻的确定之感的诱惑。
这也是我阅读本书的所希望能够收获的。
今天的阅读把前言阅读完了,虽然阅读的速度没有那么快,但我对自己阅读的速度不作要求,重点是要看了之后理解。今天正式进入了第一章。看到前两页,原来这两种思维模式是由一张愤怒女性的照片和一道乘法题所引发的。
4、思考,快与慢。纸质书的第四天,2019年5月11日
拥挤的派对上,你也许会对大声而无礼的谈话置之不理,不过,即使你的头没转过去,你的注意力也已经转移过去了,哪怕只有一会儿。但是,要想将注意力从不想关注的对象上转移开来也容易,去关注另一个目标即可。
这让我想到了李笑来说的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的注意力,也不应该是操碎别人的心。就因为自己觉得自己不应该去操碎别人的心,所以有些事情不会去理会,但是当一个人去管别人的事情的时候,我就会用我自己的所谓的价值观来衡量他,想着为什么没事他要操碎别人的心呢?而在这个时候,其实自己已经在操碎了别人的心了。
这个关于“猩猩”的研究阐述了与我们大脑相关的两个重要事实: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其实完全的集中注意力是有多难这个我是有体会过的,比如你自己闭上眼睛坐享,就让你自己关注你的呼吸,专注十分钟,在这期间,你就会知道,你走神了多少次,这也是我们需要锻炼我们注意力集中的原因。
5、思考,快与慢。纸质书的第5天,2019年5月12日
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这幅图,我自己还是测了一下,确实是一样长的。但是自己的错觉还是觉得下面的那个长一点,想要消除这种错觉,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你再看到这两条平行线,并且线的两端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箭头时,必须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要贯彻这一规则,你必须具备识别这种错觉模式的能力,能够回忆起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
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这是一个新的感觉。还是需要不断学习这种知识,进而用知识来进行鉴别。
我们的老师断言,我们对那位患者的同情行是不由自主的,这种同情心可能源自系统1。此外,也没有人教过我们不要总是相信自己对患者的感情。有人告诉我们,过多关注一个有数次治疗失败经历的病人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正如平行线两端的箭头一样,会让人产生错觉。这是一种认知错觉。我的老师教过我(系统2)如何识别这种错觉,也曾告诉我切莫相信这种感觉,更不要依照感觉行事。
我们平时对于这种有数次治疗失败经历的患者是会有更多的关注的,出于同情,也会有一点防范的心理,因为医患关系。我们还是尽量的把这些病人当作从没有治疗过的病人来看,当然要结合他的病史,但是自己不从心理层次上去看低他。其实这种错觉我还不是很清晰,需要继续学习。
6、思考,快与慢。纸质书的第6天,2019年5月13日
从十一点半改到十点半,确实很不容易,自己是在十点四十左右才开始看书,晚上在外面都一直在看着时间,想着尽量的早点回来,但是又在做着其它的事情。
今天开始看第二章。关于瞳孔的实验证明了,瞳孔是衡量与思维活动形影不离的生理刺激的标尺,我们可以通过瞳孔了解大脑的运行状况。
这让我感到很有兴趣,但是我自己暂时证明不了,但是我自己作为医生,平时我知道人在死亡的时候,瞳孔是散大的,也许此刻是因为已经没有生理刺激了,所以会这样子。
我们大脑的生活步调大多像是在悠闲地散步,有时候会变成慢跑,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会如短跑冲刺。执行加1和加3任务时,大脑就像是在短跑冲刺;而平时随意的聊天,大脑就如同在漫步。
我自己也根据实验,尝试写下了一串数字,也执行了加1的任务,但是我自己没有办法观察到自己的瞳孔。下次找一个人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或者在做这么一个实验的时候,找一个朋友用录像记录下自己的瞳孔。
7、思考,快与慢。纸质书的第7天,2019年5月14日
在写上面这句话的第几天的时候,我突然间发现,原来我从第四天开始之后,后面几天都是写着第四天,我想你应该也没有观察到。因为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文章的内容上面了,而对上面的这个日期的记录反而会忽视,这跟我现在在阅读的时候作者举的例子特别像,就像《看不见的大猩猩》。
最近这两天看的内容频繁了得提到了注意力这个词,这让我一直想起李笑来的那篇文章,今天找个时间重新阅读一次那篇文章。
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就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为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为了达到更好的平衡,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技能。懒惰是人类的本性,那本性能不能改变呢,还是说要适当的顺从本性,偶尔懒惰一下。
如你所体验到的那样,当被要求说出你的电话号码或是爱人的生日时,你需要作一番简单却重要的努力,因为你的回应是有逻辑的,你必须将整串数字记在脑中。
简单却重要的努力,简单我可以理解,重要的努力这个我理解不了。
今天提早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给自己设置了闹钟,而且闹钟响的时候,就是刚好有人要来找我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所以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我会有点心急,甚至说是有点焦躁,而平时当自己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反而会把这件事放到deadline时间来做,接下来要尝试一下,让自己即使在没有紧急事情需要去做的时候,也能提前阅读,看看这种效果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