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三种典型误区

作者: 河南张宏涛 | 来源:发表于2018-10-08 11:06 被阅读43次

    文/张宏涛

    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我发现很多家长都存在着三个典型的误区。

    一是通过念咒语的方法,试图培养好习惯

    我看过很多教人如何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文章和图书,然后发现他们的方法,和数千年来无数家长的方法一模一样,就是——念咒语!

    比如每天对孩子念咒语:你要早睡早起!

    你要热爱学习!

    你要按时完成作业!

    你要养成好习惯,

    认真点、别马虎……

    这些咒语有效吗?

    没有好的效果!,只是让孩子更痛苦而已。

    要不然家长们也不会年年念、天天念、时时念,气急败坏地念!人人都会念咒语,也都在念咒语,但如果念咒语有用,宗教和心理学就不需要存在了。

    或者准确地说,心理学的作用就是帮助那些被念咒语念坏了的人解除咒语的束缚。

    二,“21天养成一个习惯”,不是大家想象的意思

    关于培养习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秘籍”是:——培养一个好习惯,需要21天。

    但是,大家有没有深入想过:这个说法靠谱吗?

    首先在我们自己身上,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个说法是不靠谱的。因为我们在高中时,都是很早就起床,并且需要跑操。晚上也会在学校统一熄灯后,很快就睡觉的。但这个早睡早起并跑操的“好习惯”,到上大学后,都几乎没有了。

    为什么我们花了远超21天的数年(高中三年,初中也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早睡早起并跑早操了)时间养成的习惯,到了大学,就消失了呢?

    也就是说,即便你花了远大于21天的时间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但当你后来改变想法的时候,这个好习惯也会很快消失。

    因为这个好习惯只是表面的行为,与内心一致的表面行为才能持久。否则,不会有那种花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然后一劳永逸、受益终身的事情。

    这个“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21天习惯养成规律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作家、整形医师麦克斯韦尔·马尔茨博士通过长期对整形病人的观察得出,并随着他的名著《心理控制术:改变自我意象,改变你的人生》一书发表,从而被全世界熟知的一个习惯形成规律。即,形成一个新习惯以至于无需意识努力而主动自动完成某件事情,至少需要21天。

    这本书,在18年前,我刚上大学时,就看过。他说的习惯,和我们理解的习惯,不是一回事。他的本意,并不是“我们去挑战一个我们还没有形成、但是想拥有的习惯,然后只需要21天就可以养成”。

    他的意思是说:在你整形后,至少需要21天,你才能适应你的新面孔,或比如有的人有六个手指头,然后截掉多余的一个,然后过21天,他才能适应现在是5个手指的现实。或者一个人因为出车祸,截肢了,最少需要21天,他才能习惯少了一只胳膊或一条腿的新生活。是至少需要21天,也许21年也未必能适应,要根据改变的大小来看。比如截肢和截掉一个指头,需要适应的时间显然是不同的。另外同样的事情,适应能力强弱不同,需要适应的时间也不同,并非都是21天。

    很明显,他说的这个习惯和我们说的习惯的前提不一样。他说的习惯是外在的东西改变了,比如整容了,截肢了等,你的外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了,你要适应这个已经发生的重大变化至少需要21天。

    而我们说的习惯培养是指我们的外在没有任何变化,纯粹是想白手起家养成一个新习惯,所以这个难度和21天几乎没什么关系了,远比前面那种外在已经发生改变的适应期要难得多。

    也就是说,在外在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所谓21天可以培养一个新习惯基本是无稽之谈。

    因此,无论是想自己养成某个习惯,或者试图让孩子养成某个习惯,都别再迷信21天这个说法了。

    我有朋友为了养成每天跑五千米的习惯,就坚持咬牙切齿地跑了整整50天,是21天的两倍多,但当她不再用意志力强迫自己时,就一步也不肯跑了。她前面50天的坚持,并没有让她养成一劳永逸的每天跑步的习惯。

    靠意志力养成的好习惯,往往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三,太过注重表层的行为习惯,而忽视深层的思维习惯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习惯也是分两个层次的,一个是表层的行为习惯,可以叫表层习惯;一个是深层的思维习惯,叫元习惯(曾在橙子学院听易仁永澄老师讲过这个观念)。

    前者比如把东西摆好、干净整洁、早睡早起、每天跑步五千米、每天早晚一杯水、每天写日记等等。后者则比如换位思考、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双赢思维、要事优先等等。

    如果想培养好的元习惯,需要从表层习惯入手,表层习惯的培养有具体形式可以落地,比如每天跑多少米,读多少页数等是可以衡量的;而元习惯是思维方式,这个无法衡量。

    但是,我们不能为培养表层习惯而培养表层习惯,我们培养表层习惯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元习惯。

    如果我们培养的表层习惯,达不到强化元习惯的目的,甚至会消弱元习惯,那这就是与我们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个时候,这个表层习惯的培养就是起反作用的,应该停止。

    这就跟厂家做广告一样,不能只为做广告而做广告,做广告的目的是提高厂家的美誉度、提高产品销量的。如果费时费力费钱做出的广告反而是降低厂家美誉度、减小产品销量的,那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

    我们培养表层习惯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元习惯的,千万不能背道而驰。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的元习惯,比如珍惜身体、重视健康、热爱运动等,那么,要培养这样的元习惯,是有很多行为习惯可选的,比如游泳、打篮球、散步、跳舞、太极、跆拳道、各种类型的体操等,都可以啊,为何要给孩子限定在极窄的范围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所以,适合每个人的表层习惯是不同的,只要孩子具备好的元习惯,或者说,孩子的表层习惯有助于好的元习惯的形成,就足够了。不要去要求孩子必须和传统的表层好习惯一致。

    大思想家尼采说:“习惯就是让大脑变懒惰、手脚变勤快的东西。”他这里说的习惯就是指行为习惯,也就是表层习惯。这个表层习惯只是让我们不需要多思考,就倾向于去做某事而已。这是中性的,未必就是好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要重视的是孩子的元习惯的培养,而孩子的具体的行为习惯要因人而异,要让孩子自由选择,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让孩子反感。

    当孩子自由选择时,更容易养成对应的元习惯。比如我们希望孩子重视身体的健康,这个是元习惯。而具体是通过跑步、散步,还是打球或游泳来锻炼身体,这个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如果我们强迫孩子每天跑三千米,那孩子最多只能养成每天跑步的习惯,却并不能养成重视身体健康的习惯,他可能会为了避免跑步而故意让自己崴脚,或者虽然跑步,但其他方面不注意身体的健康……

    我们千万不要为了养成某个表层习惯,而去养成这个习惯。我们真正想养成的是元习惯,是为了我们的人生更美好。

    本文节选自我的亲子关系·育儿日记群的讲义。

    有哪些好的元习惯需要培养?如何培养?如何培养我们自己或孩子的元习惯?欢迎大家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三种典型误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pd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