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努力工作了一年,最后升职加薪的不是自己;
费劲跟了半年的大客户,最终被竞争对手签走了;
在会议上看着别人条理清晰的陈述观点,自己却满怀思绪表达不出来;
面对老板询问自己对一个事的看法,一脸懵逼不知从哪里说起。
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是感慨自己运气不佳,还是觉得自己学识不够?也许你要做的只是改变一下看问题的方式,并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思维能力需要升级了。系统化思维则是提高你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掌握下面四个知识点能帮助你极大提升自己的系统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告诉我们,“系统会呈现一系列事件,迷惑我们,或者说,是我们在自己观察世界时被自己愚弄了。”
我们分析问题有三个层面:
1.表象层面
2.行为层面
3.结构层面
一般人只能看到表象层面,这叫“就事论事”,往往根据表现得出的结论都是肤浅的,也无法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更进一步的人可以分析到行为层面,但这个层面看到的是系统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变化的原因。只有深入的结构层面,我们才能找到系统的目的,分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比如:一个人上班来的最早,走的最晚,工作日志交的最及时,从表象来看,你可能会说这真是一个好员工。这时如果你进一步观察他的日常工作,会发现虽然他的工作时间长,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无用功,闲聊、上网,了解了这些你又会认为他不是个好员工了。一般人观察到这一步,就会作出相应的判断,如果你有权利还可能已经作出辞退该员工的决定了。但如果你能再深入一步观察这个公司的整体情况,你会发现这是个靠政策盈利的国企公司,公司管理制度、用人制度都极为松散,那么这个员工表现出的问题可能就不仅仅是他自身的原因了,而你做出的决策也可能不是最佳决策。
所谓线性思维,就是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看世界,认为一切是可以还原的。而事实上这个世界却总用自己的非线性对我们频频打脸。传统的教育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很多事确是我们付出了100%的努力,却换回来50%的收获,或者是400%的收获,当然也可能是一无所获。再是因为复杂系统中不同反馈回路在动态变化中,其主导地位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只有洞悉系统的结构才有可能把握系统行为变化的一丝契机,但这并不容易。因此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非线性世界中,我们需要多做一些准备:
1.建立“安全空间”,做一些冗余或备份
2.用概率的思想去做事,为大概率努力,为小概率准备
3.接受变化,不怕试错,不断进化
宾馆的淋浴永远不能一步调到合适的温度;
当狂犬病毒发作时,它可能已经在你的体内潜伏了很长一段时间;
你永远在最高点买入股票,而在最低点抛出;
在系统中,时间延迟比比皆是,只有认知到这一点,你才不会出现“拔苗助长”的行为。系统中时间延迟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存量的存在,比如:我们做商品销售要保持一定的库存,可以让我们应对突发的销售增长,也因为进货、物流都需要时间,所以我们需要设定一个库存预警值,到达这个预警值时我们就要启动订货行为,而不是等到商品卖光了才开始订货。
当然,如果你没有意识到系统内的时间延迟的存在,也会造成“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比如我们对于淋浴冷热水的调节往往是因为“反应过度”而一下过冷一下过热,而经济危机的出现则是因为在经过复杂因素的时间积累后导致我们的反应不足。
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人也不是经济学家眼中完全的“理性人”,而是更倾向于从自己短期最大利益出发的“有限理性”人。这些有“有限理性”的行为在个人来看是有短期效益的,但每个人的行为汇集起来的结果确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比如,楼道是住户的公共空间,你的邻居为了方便在自家门前放了一堆杂物,你看不惯,也开始在楼道里堆放自己的杂物,从个体角度来说你们都获得了自己的利益——占用了更多的空间,然而一旦出现火灾、地震等灾害,大家的逃生通道却可能出现被堵塞的风险。
在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这种“有限理性”导致的灾难后果,比如因为过度捕捞导致鱼群锐减甚至物种灭绝,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沙化等等。
人们出现有限理性有几个原因:
1.人们基于其掌握的信息制定政策,但由于人们掌握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不完整的,由此导致所做的决策往往并非整体最优。
2.人们会将风险作出错误估计,过高或过低。
3.人们会更加关注当前的事件,而对一些长期的行为不那么关心。
4.人们对于接收的信息不能正确评估其重要性,通常会有选择性的接收自己想接收的。
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做决定时需要一些改变:
1.换位思考:尝试让自己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找到更多决策依据。
2.扩大视角:延长自己观察问题的边界,获取更多信息;拉长观察的时间线,从过去和未来的角度去思考。
3.避免偏见:了解一些人固有的偏见思维,比如“光环效应”、“刻板印象”等,在决策中有意识地规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