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阅读版《社群+:互联网+企业行动路线图》
第五章:“互联网+社群”方法论:九阳神功(一)
第一节:社群构建的七大核心要素
社群首先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聚集,一群人聚集起来之后可能是乌合之众,也可能成就一番雄图大业,最重要的是和什么人一起干什么。那么如何从无到有构建一个有生命力的活跃社群?如何让大家趋之若鹜地输出价值,是衡量一个社群的关键。
社群的基础是什么?克莱•舍基在《无组织的组织》中讲得很明白:
1、共同的目标,或者是纲领,通俗说叫调性、逼格,人群通过纲领、调性已经做了有效的区隔,基本上能做到让对的人在一起。
2、高效率的协同工具。在PC时代因为缺乏比较高效的即时通信工具,因此建立社群比较困难,但是有了移动端的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变得非常容易。
3、一致行动。有了共同的目标再加上协同工具的帮助,成员间开展一致的行动就变得相对容易,从而也能促进社群的稳定性,增强社群成员间的团结协作。
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社群?罗振宇说:以求道的精神做产品,用求爱的方式做传播。
一、社群成员圈层划分
社群最关键的是通过价值吸引达到关系连接,关系的质量决定社群的质量高低。确定了社群目标用户,还要确定社群的价值定位及使命情怀定位,基于用户需求或情感倾向,确定社群的三观类别,是励志型、知识型、娱乐型、文艺范、还是格局型?风格调性上是亲切家人型、文艺型、高雅型、流行时尚、酷毙型、大气磅礴型?
如何避免社群的迅速衰亡。一方面是差异化定位、需求分析,另一方面是社群的组织形态。我们将这种组织形态定位为社群圈层效应,主要分为核心圈层、组织圈层、扩散圈层。
核心圈层主要目的是沉淀,组成人员是群内高质量人群,大咖,具有思考能力并能产生独到见解。组织圈层主要目的是发酵,组成人员是社群的运营人员,能够对核心圈层产生的观点和见解在社群内引导互动。扩散圈层主要目的是口碑和二次传播,群内其他成员均为扩散圈层人员。
二、社群的结构
社群具有三个典型特征:有稳定的群体结构和较一致的群体意识;成员有一致的行为规范和持续互动关系;成员间分工协作,具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社群的结构包含以下5个部分:
1、社群需求
(1)品牌对社群的需求。
(2)用户对社群的需求。
2、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受一些要素所影响和决定:
Ø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
Ø成员和群体利益的一致性
Ø群体成员之间互惠互利的程度
Ø成员对社群管理者的信任度。
3、群体规范
耶鲁经济学家欧文.詹尼斯在1972年首次提出“群体思想”,他将其主要特征列示如下:
Ø一致性的压力,例如,让人觉得如果不同意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结论就会受到排挤的威胁或实际制裁。
Ø群体内思想的封闭性,以致于任何的质疑都将被排除。
Ø高估群体的实力,认为群体很强大、很英明、比其他群体都要高级,甚至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4、群体规模
目前来看,并不存在一个普适的、最佳的,具备最优凝聚力和稳定性的社群规模。
三、如何构建一个有价值的活跃社群?
首先你要明确构建社群的目的
其次,你要有过硬的产品品质及令用户尖叫的产品体验,产品必须是刚需高频,你的社群还要有让群员骄傲的资本,即精神情怀
第三,互动运营社群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所谓的格调,不时的对外传播自己的理念、态度和价值主张,并传播分享给受众,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才能吸引更多的新人加入社群中。
第四,载体,一类是直接绑定具体的东西,一类是从理想这类超现实的东西入手。
最后,社群运营的形式与可视化。
总之,对于构建社群而言,创造价值是前提,认知一致是基础,互动共振是关键,建章立制是保障。即使以上几条你都具备,那么恭喜你,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第一步就是如何找到你的天使用户、铁杆粉丝?
四、社群:寻一路人,成一件事
在小米的体系中,“粉丝”在产品中的角色作用,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第一,参与产品决策的极客发烧友;第二,疯狂的米粉;第三,广大用户。最顶尖的,即最资深的发烧友,可以直接进入小米产品决策层。
寻找天使用户的过程中,将依次遇到5个用户群体:因好奇心而最先购买新产品的创新型用户;先于别人体验杀手级应用软件的早期用户;等待技术完善、价格充分下跌后再购买的实用主义者;最后成为得到验证的产品用户群体的保守主义者;直到最后仍不接受新事物的用户群。
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通过老客户、朋友或同事的关系,来得到第一批天使用户,有一些共性的标准。包括:对接受新事物有热情;对产品较熟悉;其价值观与产品吻合;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尊重第一批粉丝的需求,与天使用户保持互动,不断获得反馈信息和修改建议,是获得第一批粉丝用户的基本方法和必经过程。
五、社群构建不可不知的两大原则
1、学会倾听-内部外部的倾听
2、学会聚合-线上线下的聚合
社群的几个核心要素:一个有故事的品牌或者发起人;基于某种价值观、理念或者兴趣的产品(作品);一个能实现聚合与传播的载体(如微信),一套身份标识与权益兑现机制(会员制、积分制),一个经营线下活动与线上社交沟通的组织,一套可以跨界变现的商业模式。
六、社群工具——微信群运营
1、微信群角色分工
社群架构师、社群管理者、付费用户、核心参与者、潜水者、统治者、联结者。
2、社群成员的典型成长轨迹如下:
(1)发现社群并注册成为社群成员;
(2)潜水一段时间,熟悉社群环境;
(3)开始积极参与社群活动,为社群做贡献。
(4)因为时间、兴趣或其他原因逐渐远离社群,“迁徙”到新的社群。
七、社群漂流记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想基于微信,搞一个社群。但是社群并不是拉一群人或者一群人做某件事那么简单。你需要设计出明确的使命和目标,然后设计一个共同达到此目标的仪式化行为,接着为所有人履行该行为提供反馈。而一个构建完整的社群,群成员互相认同、互相帮助、积极参与,即使微信消失了,他们仍然可以继续——因为并不是微信造就了社群。
把握这些群体特征,实现以往组织形态完全无法达到的目标,你需要掌握以下社群心理特征:
特征一:社群情绪特征——易冲动、易暗示、易夸张
特征二:社群道德特征——合作、无私、奉献
特征三:社群群体效仿特征——“无形的领导者”与“群体效仿的连锁反应”
特征四:社群领袖特征——唤起信仰、断言、重复、传染
特征五、社群的“社会懈怠”与“去个体化”特征
第二节:社群运营的八大核心问题
运营社群时,有三点是运营者必须注意的(吴晓波):
1.有情怀、有态度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聚集人气,引发用户共鸣;
2.通过核心圈子沉淀高价值内容,提升组织全层持续发酵的能力。通过社群互动,产生社交价值;
3.从共享中互利,尽力让每个社群成员都成为内容贡献者,提升参与感。通过共享和互利,让这个社群变得更加壮大长久。
一、社群裂变
真正的社群是能够自由裂变的,能够进行多中心复制的。复制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核心群的创造。第二个,亚文化。第三个,多中心。
核心群的目的:1、培养出每个城市的多中心;2、测验和规范社群的流程;3、通过核心群的沉淀,创造出社群本身的文化。
亚文化包含:社群本身的价值观要非常明确、他们对产品的态度要一致,仪式感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社群的规则能够被友好地贯彻。
二、社群运行的四个准则
原则一:不是企业去自建社群,而是让用户自己来(重点解决企业构建起社群或者进入社群环节)
原则二:给出简单而清晰的目标,逐级实现(重点解决用户个体在社群中长期活跃问题)
原则三:每个人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并去完成它(重点解决社群中核心用户群长期活跃问题)
原则四:即时且正向的群体激励(重点解决企业与社群之间黏着关系、方向控制难题)
要持续保持粉丝的扩展和社群的有效运行,还要遵循一些基本的理念:
1、不仅仅根据市场来设计产品,还要保证消费者在其中表达他们意见;不仅仅策划一个活动,而是应该帮助品牌建立一个社群;不仅仅放在售前售后,而是全过程、实时的了解消费者对品牌的看法;不仅仅要宣传品牌信息,而要将品牌融入到与消费者社群一致响应的情感共鸣;不仅仅倾听社群的声音,还要把自身融合进去。
2、要建设并维护一个社群的载体或者渠道,不管你是使用论坛、微信、微博;利用消费者欲望构建粉丝群体;促进群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将社群成员变成社群影响者;将社群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
作者:卢彦(微信号no1luyan2015)财经畅销书《互联网思维2.0》作者最新力作《社群+:互联网+企业行动路线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