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的《吃着吃着就老了》在这个清明节终于读完。
这是陈导这些年的随笔,每一篇都与美食有关。有点像袁枚的《随园食单》。
这样一本书,满满的能量。特别是罗永浩的序言,这是近些年看得最酣畅淋漓的一篇文字,没有之一。
这是用吃记录社会的变迁第一本书。我休息的时候很喜欢看这类书,轻松愉快,不费脑子。
文字忒接地气了;主观又生动。食物的感觉就是主观的。除了吃的,作者还记录了一位昔日三联书店从业的沈先生,真跟《繁花》中的爷叔一样一样的,让我恍惚感觉人物特征从这儿取材了的错觉。
这本是属于看完多少想吃小众延吉冷面系列,较新一篇记录的时间是23年5月份,舌头是主观的,千人千面,不同心境与生活处境下,滋味会多样万变。读吧,超好看。
作者安徽人,工作在北京,属于碳水胃,吃的时候赶上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原料还没有完全工业化,厨师还是手艺人,真吃到不少好吃的,比他们年纪大的没吃到就没胃口了,比他们这一代人年轻的现在已经进化的预制菜时代,而且不馋。
作者写年青时一顿先打半斤米饭,再吃了4个2两的馒头,这时候一两一个的肉包子出锅了,又面不改色的吃了10个。
作者文笔精妙,那本《至味在人间》很精彩,这本里有不少那本里的选篇,写吃,如果只写菜会变成菜谱,写的好的是人,每一餐都是人的相聚。
过去30年中国的天翻地覆,值得记录,国人习惯于在饭桌上聚会,餐饮的记录就是社会的缩影。
作者那个文青朋友圈的遭遇也很好的反映了这个时代,老六、刘春、罗永浩等一代风流,可惜写柴静的文字在编辑成书的时候被拿掉了。
说回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的是英文译名“u r what u eat”,你吃固你在,你吃什么决定你是谁。
正如此,这本书其实不是在讲美食,而在讲故人、情感、关系、社会、远方、家乡。你的味蕾、味型、饮食偏好决定了你是谁,是刻在基因里、血脉里的牵连和宿命。
我姓陈,吃人陈,这一句很莞尔。还说小时候妈妈带他坐火车,在车站妈妈去打听车次,让他看行李,并告知无论谁拿好吃的来都不能跟人走。
妈妈回来,陈老师大哭,妈妈以为是自己去得太久,陈老师伤心的却是为什么那个拿好吃的人一直没出现。
全书最后一篇《萝卜丝汆丸子》也写的节奏极其精巧,至情至性。很符合这个节日读。陈老师说,根据人生有定数的原理,珍惜每一口。
鲜与香缠绕,蛋白质与碳水相拥,令人拍案叫绝不只是陈导笔下那些风情万种的美味,更是他的文字,生动活泼,有味,有趣,有品,有情。
热爱食物的人必然是热爱生活的人,回味食物的人必然是有生活情味的人。吃着喝着,思念着,向往着,缅怀着……老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