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解开裹着“情感”馅的包子的本质∣评《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

解开裹着“情感”馅的包子的本质∣评《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

作者: 罗罗书房 | 来源:发表于2024-07-12 22:00 被阅读0次
《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

袁晓峰  文

顾强龄  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一、从作者说起

袁晓峰老师是深圳本土的绘本阅读推广名人。从读绘本 ---- 讲绘本 ---- 译绘本 ---- 写绘本,她将绘本与儿童教育、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等等相结合,把绘本从一线教学不断地延伸至生活,让自己从读者身份转换为作者身份。可见绘本在她的职业与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作品。作为文字作者,她的作品更多的关注于日常生活相关的故事,与不同的插画师合作,形成风格迥异的不同作品。

文字作者其他作品

图画作者顾强龄,作为新兴代的绘本作家,在央美绘本创作学习的过程中,师从国内绘本大咖熊亮老师等,目前出现在读者视线的作品还只有《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这本与袁晓峰老师合作的绘本。从这本书中,大致可以看出其绘画风格里带着浓浓的日漫基因,同时也能感受到绘者在试图用水彩的画法中呈现中国民俗风格的创作意图。

二、揭开“包子”皮之文字结构

《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的文字创作,让我想到了美食散文的创作模式。以点带面,中间线连的方式,构建一个点、线、面的故事逻辑。文中以中国特色的美食“包子”为中心点,将小男孩看见包子 ----  想吃包子 ---- 和妈妈辩论吃包子的理由 ---- 最后达成吃包子的意愿,作为第一条故事起因线,从而引出后续的发展;

故事起因线

再以时间和空间为运镜依据,用镜头串起:小时候对包子的喜爱 ---- 吃包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或缺 ---- 离家后对包子的怀念 ---- 异国他乡包子承载的文化交流意义,形成第二条故事意义线;

故事意义线

当这一点、两线相结合后,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个“情感面”。“爱包子”的这个点,和不停运转的时间、空间交叠之下,那些藏在故事里的“母子情”、“祖孙情”、“爱国情”、“人类友情”......以一个个几何面的形式,轮流翻转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至于你能共情到哪个面,似乎作者并不关心,因为她只负责给予,接收到什么那就是读者基于自己的人生阅历、理解能力所能提取的点了。从作者给出的点,最后又回归到读者收获的点,是不是也有一种你追我赶,于无形中绵软过招,最后又殊途同归的时空翻转的感觉呢。

三、揭开“包子”皮之图画小细节

《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图画作者,在文字创作的一点、两线、多面的结构上,紧扣着文字,即运用了透视点形成旧时光空间;又在故事讲述时,以虚实结合的左右页面呈现方式,将文字的现实场景和人物的想象场景,进行无缝对接,让儿童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虚构想象的那部分画面;在故事节奏的卡点上,也通过影视剧常用的“蒙太奇”剪接法,把故事前后两段结合在一起,形成平稳的过渡。同时,在图画的创作上,绘者也带着小心机地在作品中埋下了各种对于故事解读的小细节。

1、前后环衬小细节

前环衬,绘者画了各种不同年龄、性别、外貌、民族......国人形象,手捧包子或吃或准备吃。从中可以表现出:“包子”真的是一种人见人爱的美食 ,只要你见过这种食物,任何人都能找到一个爱上它的理由。那么左右两个页面吃包子的人物到底画了多少个呢?(12个还是24个),当你仔细观察的时候会发现,右侧的人物只是把左侧人物的行序进行的调换。

前环衬

而这种排版,在后环衬里也以同样的方式出现。只是后环衬里的人物不再是中国人,变成了地球村的不同国家人物形象。可见环衬里,绘者在用自己的方法,为我们提供解读文字意义的隐秘依据。

后环衬

2、扉页(书名页)小细节

扉页

我们说绘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也可以在任何地方结束(甚至没有结束)。可能是封面、封底,又或者是前后环衬。总之,在读绘本的时候,不要错过任何一个页面。

这个绘本,在扉页部分,用一小句文字“有个小男孩叫毛毛,他非常非常喜欢吃包子。我知道,你也爱吃。”将故事的序幕直接拉开的同时,还在试图把读者也拉入其中。

3、开场跨页小细节

开场跨页

这里绘者运用绘本中跨页的模式,给出一个全景图。这个跨页的开场为读者提供了“时间、地点、人物”阅读的基本素材。从街道两旁的瓦房、街边靠墙摆放的自行车、立式的电线杆、路边的串串摊和卖糖葫芦小贩等等,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有可能是在一座小城,也有可能是在过去的70、80年代,再根据右侧包子铺的销售模式,我们对于时间的认定可能会偏向于后者。

而左页居中的方头小孩的出现,人物视线将右侧的包子铺与人物进行关联,再辅以文字“好香啊!”让读者自然的感受到故事主要人物的出场。

跨页二

紧接着第二个跨页的出现,将读者的视线由包子铺的窗外拉向室内,让读者跟随图中人物的眼,透过那扇小窗,看见包子铺里热火朝天的食客场景。

当然,也就在这个场景往下走的时候,让我开始跳戏。不由地猜测,跨页一与跨页二的画风转变太过突兀,由跨页二往下走至最后,后续的画风基本都能统一,但故事讲述的老到以及国风传统的呈现好像停在了第一个页面。不由地怀疑这两个页面出自不同的绘者。或者如果有一天与作者碰面时,可以解答这个疑问吧。

4、似断未断的跨页小细节

当孩子以各种理由拒绝妈妈已经做好的晚餐,只想吃包子时,绘者用左页实景、右页虚景的表达方式,将现实与想象统一地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似断不断地让想象共用现实空间。如上页中间跨过两个页面出现的小猫,就是将现实与想象连接起来的使者。

5、融合画面下的小细节

当故事节奏从母子间的辩论倒向孩子一方的提问时,从文字走向上我们可以预测,故事要有变化了,妈妈与孩子的各自坚持有可能被打破了。这时,绘者则一改前期左右对照的画法,将问与答融合在两个页面上,从图画上也在预示着故事节奏的改变。而后续果然,故事开始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你在观察图画时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呢?绘者为什么要对母子俩的头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呈现呢?或许这也是绘者对于文字内容解读时的小心思,“方”的执着与“圆”的变通,似乎也长期在华夏文化的哲学思辩中拉扯着。从来就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华夏文化里的包容与接纳,又总在“方”与“圆”之间找到更好的出口。就象书中母子间的问题也是在对立中各自的退让与接纳里得到解决的。

四、看看“包子”里的“情感”馅

包子,据传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独创的“馒头”(彼时称为“蛮头”),后在盛唐时称为“毕罗”,宋朝时“包子”与“馒头”共存,直至明清时期,才真正意义上从有馅与无馅彻底划分开来。而亚太地区日本的“包子”文化与韩国的“霜花”其起源都可追溯于中华文化的外延。

作为中华传统美食,“包子”没有南北地域局限,在以“食”为天的华夏文化中,每一种食物背后都孕育着包容和开放的中华文化。而一种文化的传承总是与情感相关才能经久不衰。

在《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里,你可以读出家庭教育的智慧:当孩子说我不想吃饭时,也许并不真正关乎“饥饿”与否,而是一种心理满足和情感满足;你还可以读出亲子沟通的方法:作为家长,只是责骂与痛斥可能于事无补,或许可以静下来听听孩子逻辑混乱之下的真实意思。作为孩子,只是撒泼、哭闹也不能得到任何实质性的解决,或许可以象书中孩子那样,换种以理服人,有据可论的回转方式来迂回解决呢。当然,这一切都基于我们对彼此的“爱”。当我们回归到“情感”本身时,往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里包裹的不仅仅是“亲情”,当我们离开家乡才有的美食时,那种对美食的思念会升华成对归属地的深深依恋;当美食离开它诞生之地时,它又或许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文化与文化的传播,可以是深刻的学术交流,也可以是融入口的那份纯香与烹饪技法下的情怀。

相关文章

  • 绘本 《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

    《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这样的书名很引人吧! 手边的这本图画书叫《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中国有着悠远丰富的饮食...

  • 绘本讲师训练营【35】期10/21阅读原创《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

    35021——叶晶 《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 翻看扉页,各种人男女老少都在吃包子,为了迎合包子的形象,人物都是头很...

  • 先吃馅,后吃皮

    包子馅昨天吃掉了 今天只有包子皮啦 小子吃包子,挑着吃 只吃馅,不吃皮 每次都是老公跟后面捡皮吃 老公吃皮的速度 ...

  • 《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

    文/蜗牛妈妈 你们喜欢吃包子吗?热气腾腾包子的拿在手里,咬一口汤汁和香味慢慢的溢出来,嘴里吃着,手里拿着,笼屉里的...

  • 充实的一天

    起床以后去厨房看到老妈正在准备包子馅,而我也身负给姥姥准备素包子馅的重任。 上大学的时候喜欢吃餐厅的胡萝卜馅的包子...

  • 绘本讲师训练营【17期】17/21实践原创——讲述《总有一个吃包

    17017-刘珊珊 今天和孩子们讲述的是《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今天的故事准备了课件,“孩子们,你们喜欢吃包子吗...

  • 饮食冥想-记录饮食和感受-10.25

    早餐:两个包子 半个苹果 我特别喜欢吃他家的萝卜馅包子 我本来是不爱吃萝卜的人 但是他家萝卜馅的包子做的特别好吃 ...

  • 韭菜馅的爱情

    三婶喜欢做包子,为生活而喜欢。 三叔喜欢吃包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喜欢。 三婶做包子最喜欢做韭菜馅包子。 三叔吃包子也...

  • 包子

    今天妈妈蒸的茴香馅包子,我最爱吃的就是茴香馅,一会哥哥和大爷都来了,我让他们吃包子,哥哥和大爷说:这包子真好吃,我...

  • 晚饭

    今天晚上吃的包子,有韭菜的,还有糖的,吃饭的气候弟弟吃包子只吃馅不吃皮,我就说弟弟要把包子皮一起吃了,然后我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开裹着“情感”馅的包子的本质∣评《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vf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