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三境

作者: 若朝露 | 来源:发表于2019-05-08 20:36 被阅读0次

    佛无定法,众生欢喜就好。

    “法师,救命啊。”一妇人跑到罗汉寺大声的喊到,完全忘记了佛门重地,不四处喧哗的定律。

    “不知发生了何事?施主如此着急。”一僧人缓缓走出,步调平稳,未有一丝着急之心。

    “素全法师,我来说吧。”一位文质彬彬的女医生走上前,心中带着些许忐忑。刚刚那妇人此时也平静了心情,站在一旁,不在开口。

    “素全法师,事情是这样的,你也知道地震造成了很多房屋的损坏,我们医院也成了危房,可现在产妇要生产,不能没有地方啊。我知道僧人们有忌讳,但还是望法师成全。”女医生开口说到,其实心里也没底,佛门重地,怎能让女子住在里面,更何况还全是孕妇,到时候在佛门见血,可就真的破了忌讳了。

    “何谈忌讳,见死不救才是最大的忌讳。”僧人双手合十,缓缓道出。

    素全法师说,见死不救是最大的忌讳,其他什么忌讳,就都不重要了。于是他广开佛门,接纳产妇生子,而佛教讲究的戒荤腥,杀生,血光罗汉寺的僧人算是全破了。

    佛,参禅悟道,遵守戒律清规,断不可陷入规戒中无法脱身,那可就本末倒置了。

    佛陀以慈悲为怀,慈悲,悲的是芸芸众生,于是佛施宏大法力,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普度众生。

    众人皆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无论僧人破戒与否,他们心中从未破戒便可,心怀慈悲,不着相,不坠道,便是有佛,便可普渡众生。

    我不知晓素全法师参禅悟道到哪个境界了,但素全法师的做法,让我钦佩不已。

    参禅讲求三个境界。

    第一境,便是落叶空满山,何处寻行迹。自然茫茫,寻迹不得,这第一境应是刚入道的僧人,还不懂佛为何物。也还未参禅,不知到要到那里去寻踪迹。苏轼曾为这诗句,接了个下联,便是,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素全法师可以面对荤腥面不改色,在众生苦难之时,伸之以援手,更是言出,见死不救是最大的忌讳。心中对佛,应是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的,每个人对于佛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或是可以普度众生,救众生于水火之中的神,亦或是仓央嘉措那般,一僧人,却写出了无数的情诗。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西游记里对唐僧女儿国的那一段,可以说是完美的演绎了这句诗。

    女儿国国王的真情 怕是圣僧也是动了心吧,不然也不会说出那句,若有来生。

    你说四大皆空,却不敢睁眼看我,不敢睁眼看我,说什么四大皆空。

    来世若有缘分……

    我不禁思考,佛就要放弃七情六欲,抛开俗世红尘,一心参禅吗?直到我了解了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在有了妻女后,出的家,当他的妻子问他什么是爱时,他回答说,爱,是慈悲。

    以慈悲为爱,弘一法师是参悟到了第三个境界的人。

    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即是佛偈,也是苏轼的诗句。若说第一境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么这第二境便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此时,已经参禅了,但还未悟道,对于佛法,应是个一知半解,似知又非知。

    山中无人,水流过,花开。这就是自然吧。与自然为一体。

    佛法无边,我看过悟空传,哪里的佛,凶神恶煞,容不得半分不从。我甚至一度因这本书,而厌恶佛,既然佛普渡众生,为何容不下,那一点不从。但观乎素全法师,弘一法师,又是那般大慈大悲。

    我参不透,到底何为佛,是一直墨守成规,容不得众生有半分不满之人为佛,还是宁愿破戒,也要度众生之人为佛。普渡众生,何为普渡,何为众生,是寺庙里的僧人为佛,寺外的百姓为众生?

    佛度众生,是度自己还是度众生。渡人者,能否成佛,这第二境,我实在是勘透不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到底存在与否,我亦不知,但以慈悲为怀之人,普度众生之人,就民与水火之中之人,于我而言,便是佛。

    地藏王菩萨曾经说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杀生之人又是否真的会下地狱,那为了调养产妇身体,而杀生的罗汉寺僧人,会下地狱吗?他们确实犯戒了,但地狱之门,不会向慈悲之人敞开。

    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第三境,我是完全不懂的,万古长空与一朝风月,一个永恒,一个瞬间当我是万古长空,我便会看到一朝风月,当我是一朝风月,我将看到万古长空。永恒即瞬间,瞬间即永恒。

    弘一法师是参透了这第三境的,弘一法师是我佩服的一个人,他才情艳艳,令张爱玲那般孤傲决绝之人折腰。

    参禅三境,一境便是一个世界,世界在你眼中,你眼中的便是世界,你参悟到何处,这世界就是何模样。

    在素全法师眼中,众生欢喜,即是最好的佛法,她要做的,便是让众生欢喜。

    曾度过一个故事,青年忍痛想要皈依佛门,主持应该是佛吧,说了一句,佛不要你皈依,佛要你欢喜。众生欢喜,即是最好。

    于佛而言,参禅悟道,修生养性,清修苦修,都只是为了众生欢喜,我也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有诸多慈悲之佛,怀仁爱之心,度众生之苦。

    于我而言,佛偈蕴涵治世之哲理,处事之方法,行事之量度,参禅于我而言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寺庙庄重,迈步进入寺庙,心中会不自觉的染上些禅意,净化心灵。在佛前,我们求平安,求健康,求的都是心中想要。

    我别无所求,欢喜,足矣。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三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xb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