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封信:卡尼曼的经济学课
在这里讲一个卡尼曼教授在课堂上做的实验。他先在纸上写好了对一个数字序列的规律性描述,即最终的答案。接下来教授会先给出这个序列中的前三个数字。然后,学生们可以问教授某个数字是否是下一个数字,教授会回答“是”或者“否”。学生们可以问无数个数字,当他们觉得获得了足够多的信息后,就开始写下关于这个序列的描述,看看和教授纸上写的是否一致。
为了防止同学们互相干扰,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每个人独立进行的。教授给的前三个数字是1,3,5。绝大多数同学问的都是,“7是不是接下来的数字?”教授回答“是”,然后大部分同学又问,“9是不是接下来的数字?”教授还是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之后同学们把11,13,15等数字又问了一遍,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他们给出了结论——奇数序列,但遗憾的是却错了。只有一个同学做对了,他在问到11之后,又问了12,在给出了肯定回答后,那个学生问了-1,教授给了否定的答案,然后他又随机问了几个数字,最后找到了正确的规律描述,那就是——"任何递增的数字序列“。
其实这个实验和科学规律的得出是一个思路,先是观察,之后给出假设,验证,最后归纳总结。但是这里面只有一个同学总结出了规律,为什么呢?因为在给出假设的阶段,大部分都是按照自己的主管设想给出假设(验证的数字),当验证是正确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自己想的是对的。他们犯了一个通病是,只去证实,而没有去证伪。
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里就提出了证伪主义,他指出“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这是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法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最好的假说是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和科学精神相悖。”
因而我们要对任何“所谓的事实”都抱有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使它来自于权威或者官方。举个我工作的例子,之前一个公司给我的公司做了一个项目之后,出具了一份报告,由于该报告来自于一个专业公司,而我们对这方面也不是很了解,所以一直就认为他们报告中的数据和结论是正确的。后来再一次汇报中,有这方面的专家对里面的数据提出了质疑,之后我们对报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填补自己只是空缺,最后发现这报告里很多数据和结论都是错的。此事给我的教训是,对于事情都要有独立的思维,不能先入为主,在这件事上,我就是犯了认为专业公司做的东西就全部正确的观念,要学会科学的去分析事情,既要证实,又要能证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