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重新理解阅读
今早在“洞见公众号”读到“一个人最大的愚蠢:习惯性反驳”其中一个观点“习惯性反驳是无能,习惯于反省是本事”。联想到当下的“啃读”,常常是抱着一本书啃啊啃。对一眼看懂的文章许多时候有了不屑一顾的感觉。这也是一种极端反应。比如我对上面文章中提到的“反驳与反省”就有一种立马被“喝醒”的指导,这样的一读就感应无需啃啊。所以对如何阅读,阅读什么也是需要重新建构一下自己近几年来走进啃读世界里而产生的偏颇认知的。
这一节中“方向比方法”重要对自己认识是一种指导;“深度阅读与浅阅读”引发了新的思考,对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来说,两者都需要。
(二十一)专业书籍读不懂怎么办
我觉得读不懂的原因虽然与阅读的积淀有关系,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兴趣使然。比如我,对古文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与抵触,所以一看到“咬文嚼字”的文章就读不下去,自然也就读不懂。要想读懂只有逼着自己啃啊啃。但在啃与啃的过程中,感知是有区别的,啃古文是被迫,啃如《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主动走进去的享受。
郝老师文章中提到的集中方法确实很有指导性①带着“框架性问题”阅读②咬文嚼字潜心啃读③迅速提炼出文章的核心要点和主旨④加入共同体⑤以教的的方式来读
(二十二)用追马的时间来种草
你若无能,你连追马的想法都没有;你若无用,马也能感受到你存在的无力,它看也懒得看你一眼。
人,确立一种“让世界因我而美丽”的人生价值观后,可以说每天都是在种草。但是,种草的时候不要想着要有马来,蚂蚁来了也是因为你种草。你的世界里需要有从蚂蚁到马的种类多样。埋头种草首先是收获的是自己种草的能力和种草过程中的充实和快乐,同时要坚信,马是一定要吃草的。
发表文章?孔子肯定没有想过出书发表,苏格拉底也肯定没有。
(二十三)一辈子学习写作
学习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写作”,如果是为了发表,那必须得好好学习写作方法,因为任何事情只要得法,那便是迎刃而解、因法而获。但是写作还有一层很深的意义,那就是“我手写我心”。这时候,心在哪里写出的内容就在哪里,是最有灵性和悟性的作品。作为教师,需要阅读,因为阅读是自己让自己成长的唯一途径,需要写作,因为写作的过程是为自己的实践足迹和思路留痕的唯一方法。留痕就是成长的一步步见证。试想,郝晓东老师所有做过的事情,所有思考过的事情如果没有文字呈现,当下的他会是什么样子呢。不过又一想,许多时候写作就是他的足迹与思考。
“成熟的写作分享洞见,不成熟的写作表现自己”这一点对想要“发表”的作者来说是一针见血的指导。
(二十四)用写作编织生命
新网师存在着一些“日更千字文”的学员。如果说写一千字,顺利点儿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天坚持一小时写作确实不易。如果说写作是输出,那么阅读与实践肯定就是输入。所以说,每天的所做所为是实践,每天坐拥书堆是填充与思考,然后再记录下来。这个过程收获了什么呢?就是把写作编织进了生活方式中。其实,把写作编织进生命中的人,与研究航空母舰的人,与以拍抖音为乐的人,与以打麻将度日的人相比,都是一个生命的过程而已,爱好而已。关键是你自己是否乐在其中,是否影响到周边人的感受。如果你的生活环境,即家人朋友因你的爱好而鸡飞狗跳,那就需要调整,因为,人存在于世的第一要务是对周遭的责任心。
(二十五)写作的八个要素
我先来想想我理解中有几个要素
①爱好,有用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冲动②有阅读的习惯,没有输入,输出的东西尤如疯子的自言自语③坚持写,但要有洞见④要引经据典,更有说服力,同时也说明你有积淀⑤有对别人认知和行为的指导意义⑥是个行动者,有事可做才有话可说⑦不停地思考,善于思考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郝老师说①安静的环境②充足的实践③契合生物钟④播放音乐⑤及时记录⑥大量阅读⑦经常写⑧活的精彩
哈哈,如果这是两份试卷,我和郝老师各自可得多少分呢?
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所谓的标准答案都是属于“数学”,即科学。除此之外,一切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十六)写作能力源于天赋还是训练
首先是天赋然后是训练。就这么简单。
如果不得而已从事了职业写作,那就是必须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