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纠屡错的错,该怎么纠?

作者: 张松利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20:00 被阅读7次

    随手翻阅《小学教学》(数学版),看到这则“讨论吧”。(原文如下):“老师一再纠,学生照样错,怎么办?”一条长4米的绳子,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  )米,每段长是全长的几分之几?面对这种老师连续纠错,学生照错的现象该怎么办?)

    反观分数意义的教学,确实孩子们在这种题型上出错率奇高且易反复,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来纠这种屡纠屡错的错呢?

    一、讲透知识点

    这种题型出错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分数的两种意义区分不清。

    所以,讲解时,要抓住学生知识的“盲点”进行讲解,以期一次突破。可让学生先观察,两问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一问带单位?一问不带单位?通过直观的比较与分析,明确:第一问是求具体数量,所以用4÷3,第二问是求分率,与数量无关,无论数量是多少,都看作“1”,所以用1÷3求得。

    二、尝试让学生分析错因,辨析算理

    既然很多学生都会在这里出错,说明学生的错误认知具有共性,或知识盲点不能被教师发现,从而造成教师感觉自己讲得很明白,可学生却似是而非,导致一错再错。那我们何妨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纠错?出示题目后,先不让他们动手做,而是先说说有可能会在哪些地方出错,学生自然会关注到两个不同的知识点,再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会在这里出错,以加强记忆与理解。他们自己的辨析是基于自身认知基础之上的反思,更有利于他们对此类题型的思考与应用。

    三、多种题型混合练习,增加辨识度

    顾亚龙老师说,举三反一,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做题过程中,只有举出足够的三才能让学生反出正确的一。对这种题型也有很大启示,我们可以尝试改变题目来增加学生的辨识度,如:将4米改成5米、6米等,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第一问答案一直在变,而第二问答案不变?或将3段改成4、5段等,再分析:为什么绳子长度不变,两问答案却都在变化?还可以平时练习时,刻意把题目拆开,变成两道题,且不同时出示,以增强对其中某一类别的辨识度,如:

    一根长4米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一根长4米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占全长的(  )。

    通过这样的举三反一,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举一反三。

    四、让学生自编类似题目,强化思维

    经过自己思考、创造的知识才能记得更牢固,这里,我们也可让学生根据此类易错题型尝试自主编题,并告知比比谁编的更容易让其他学生出错。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最好,编出的题也会更有思维含量,比如,学生可能会编出总长度是分数、小数的题目,这样的题不仅编题的孩子为了难倒其他同学,自己思考更深入,做题的孩子为了怕出错,也会格外用心,从而达到此类题型的训练目的。

    当然,不同题型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用同样的思路,上述方法无论哪一种,孩子能掌握都能做对题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屡纠屡错的错,该怎么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bo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