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华杉说的,品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事件,一场大型活动,一个logo抑或包装设计,而品牌本身却很难被轻易感知。在个人领域,一项需要填坑的工作,一项培训,一次发言,都有可能成为打造个人品牌的机会。所以上周六,有幸又参加了一场培训。
培训是房地产行业的erp活动,模拟五年。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们逐渐开始拉开和其他组的差距,拿到了第一。其中,有一些体会,趁还没忘干净,做一些总结。
1、 优势会持续累积和放大。
第一年我们拿到了规模和利润的双料冠军,一举奠定了现金流优势。虽然一开始优势并不明显,但却让我们在第二、三年的投资中,有了放肆的资本和更高的容错率。二三轮,即使犯了一些错误,我们的优势依旧被进一步放大,而第四轮,更是基本奠定了绝对领先的地位。不要担心行走的太慢,开始的时候快一点,然后一点点积累,这些优势会成为别人进入的壁垒。
2、 初期拼胆,后期拼规模和管理。
第一年,由于大家对于游戏规则都缺乏了解,都十分谨慎。也因此,初期正是行业的暴利阶段,比如在第一年,我们以为拼了很高的土地成本,但生产销售后,却发现竟然还有30%左右的利润。
但随着游戏的推进,大家对规则的掌握越来越清楚,对对手的理解也越加准确。可以说这时候市场基本走向明牌,阳谋的时候,对我们的考验不在是勇气,而是前期积累的绝对优势,比如规模和利润;是运营和管理的能力,不断优化的决策模型,使其更加贴近市场规律。因为越往后,利润空间被挤压的越小,1%的利润甚至能决定生与死,但这1%的利润需要管理能力的提升来实现。
本次模拟,如果说我们团队操作的是领先模型,那么第五组就是追赶模型。第三、四轮我们出现失误,对手的规模和利润迅速追赶,缩小了差距。但在决胜局,他们开始疯狂的拓地,抢规模,但最后即使有其他单位的资金输血,也出现了极大的经营风险,资金链差点断裂,产品全面降价出售。
行业初期,我们容易高估风险,低估利润,这时候应该要勇敢拓张,疯狂抢占空白市场。但后期,对于领先者,要拼管理,降低犯错率;对于追赶和挑战者而言,则更应该在领先者优势之外寻找机会,比如联合其他竞争者,寻找新的机会点,然后静待对手犯错,一击必中。正面对抗的风险实在太大。
3、 系统整合是必由之路,但准备不能等到后期才做。
企业只是众多社会分工中的一小环节,其经营会受到资金、原材料、社会关系、竞争对手的限制。
到行业后期,即使是领先者,单打独斗也很艰难;但也只有这时候,我们才往往愿意去寻找合作。比如,我们第四轮结束后,和第一组达成合作协议,但被撕毁协议后,局面就变的非常被动,只能以极大的代价去寻找其他资源。但这时候,因为我们是行业老大,已经变成众矢之的,对手考虑的是怎么干掉我们,重新分配行业利润,但没有人愿意合作;此时,行业的人力成本也开始大幅度上涨。
培养铁杆合作伙伴最好时间,是在自己快速成长的时候,用未来、利润和交易成本把合作伙伴充分锁死,未来即使他有异心,背叛也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从这个维度看,疯狂挤压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其实并不可取,竞争的能力应该是产业系统性的能力,比如早些年我们说的哇哈哈模式。
4、 作为领先者,在蛋糕分完以后,一定要遏制潜在对手。
遏制对手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利用资本优势,压低对方的利润空间或者抢占对方的市场份额,也可以培养一些行业内的小弟,作为自己的侧翼,去防御对手的进攻,比如腾讯的快手、京东,马云的微博、苏宁。在关键时候,或许还可以成为自己后方的弹药库,即使舍弃也不可惜。
但千万不要给对方机会,我们在第三轮就出现了两次失误,我们操盘的项目只拿2%的利润,对方操盘的项目给他们40%的利润;结果,用我们的资金将对手慢慢养大,最终对手在第四第五轮开始逐渐拉小差距,我们也差点被干掉。作为领先者,不要致自己于险地,即使此时行业创新和新业务拓展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5、 提前布局,是未来制胜的关键。
在竞争的后半段,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所有通过竞争拿出来的项目几乎都在亏本。这时候只能通过底价获取某些具有特殊限制条款的项目,以此来平衡亏损,这样才不至于被规模彻底拖垮。在游戏中,到后期,大家才发现品牌价值、某些技术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某些高额利润业务的准入门槛,但前期这些看似都是成本,且毫无价值。行业的后半段,除了规模、利润、管理能力之外,什么才是决胜的关键,我们想清楚了吗?但领先者,往往容易陷在遏制对手的怪圈里;而追赶者,却总是喜欢模仿领先者的策略,因为这正是被已时间证明的策略。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