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升级认知,点燃生命的积极能量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感到幸福了?
闭上眼睛,回忆十秒钟,然后在心里写出答案。
如果答案是很久了,那么本书也许正好能解决你的烦恼。
学习积极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虽然古今中外,有很多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论述,但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距今却只有短短一百年,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内心和天气一样,有晴空万里,也有突然的暴风雨。一开始心理学想要解决的正是如何预防暴风雨上,或者说暴风雨来了,如何尽快把它驱赶走。
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各种精神异常的人。很多国家都花研究经费在如何治疗由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上。
后来心理学家们又发现普罗大众身上也潜伏着各种心理问题。比如,随着城市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很多人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就会变得很压抑。
1998年,美国教授马丁·赛里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概念,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 就是研究如何激发我们积极心理与情绪的学问。就是教我们把这些长板发挥到极致的学问。
就像一个追着太阳跑的人一样,虽然身后是阴影,但他永远看到的是阳光普照。
这其实是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从找人类的问题,到发挥人类的优点。
决定幸福感的究竟是什么?
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么?是一份不错工作么?是一个相爱的伴侣?还是车子、房子、更多的钱
亿万富翁的孩子,如果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比如天天笼罩在威严父母的权威下,同样也会很痛苦。而贫民窟的孩子,如果能有自己热爱的东西,比如街头足球,同样也可以感到幸福。
所以说,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还与每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有密切关系。
如果我们是乐观派,能积极地看待眼前的事物,那么即使我们掉到井里,我们也会积极地去思考,如何才能爬出这个井。
但如果我们是悲观主义者,总是消极地看待眼前的事物,即使我们没有掉进井里,也会去设想万一我们掉进井里怎么办,让自己变得魂不守舍。
幸福,是一种源于对待万物的乐观态度与积极认知。这种认知决定了我们的情绪与体验,继而决定了我们是否有幸福的感觉。
我们的性格都是天生的吗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性格与认知,既与遗传有关(高达50%),又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从事的工作、获得的收入,婚姻与家庭等等有关 。
父母的亲子教育,对孩子的性格有巨大的影响。
年龄也会改变我们的性格。大部分人到了中年后,都会或多或少的烦躁焦虑,这是因为一个人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事务繁多,这些外部压力的增加,会给我们造成更多的紧张、担忧与压抑。
在基因遗传上,我们暂时没法改变,但通过改变后天环境、通过学习,我们也可以逐渐去掉性格中消极的一面,增加更多积极的因素。
认知对幸福有什么影响?
认知就是看待事物的态度与方法。这个态度与方法,来自我们后天所处的环境,所接收的教育。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行动,带来不同的结果。
性格可能决定了我们某些习惯,但认知一定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在古代尤为明显。
随着教育越来越普及,知识的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我们的认知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中升级。
总之,尽管我们的原始基因里有很多性格遗传因素,但是,只要我们出生后能够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来认识到我们自身的性格优势与劣势,然后不断地发挥我们的优势,避免我们的劣势,这样就能够逐渐改变我们的认知,朝着更积极更乐观的方向发展,我们就会感觉到更多幸福。
02- 回归内心,解开人生的幸福密码
因为性格与认知的不同,面对同样的世界,我们会获得不同的体验。积极乐观的人看到了幸福,消极悲观的人则陷入了苦闷。
四种获得幸福感的心灵模式:
一、学会对悲伤情绪喊停
虽然基因遗传决定了我们50%的性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50%的性格是负面的、悲观的。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悲观的人总是对未来充满恐惧,这种恐惧也就限制了他的行动力,比如被野兽攻击一次,就再也不敢走出洞穴了;或者听说另一座山里有怪兽,就再也不敢走出这个山头。最后,在自然的选择中,他就会因为什么也不敢干,被饿死了,被吓死了,被淘汰了。
而乐观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更积极,总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这部分人,就活下来了。所以,到了今天,绝大多数人的记忆中,总是充满美好的事物,会选择性地忘记不快的经历。
保持乐观情绪,获得幸福的策略:
1~积极幻想。
什么是积极幻想?就是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比如,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高估自己,即使我们没有明星那么靓丽,但还是觉得自己比身边人要漂亮;即使我们并不是运动健将,但我们还是觉得自己非常有运动天赋。对于配偶和子女。我们也会高看一眼,觉得自己的配偶,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更棒。这都是人类的积极本能的天性。
2~用防御机制来屏蔽掉负面信息。
我们会使用自我欺骗,会有选择的去记忆,容忍自己的不足,甚至否认和压抑那些确实发生了的不好的事情和情绪。比如,办砸了一件事情,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从其他人,或者其他方面找问题,而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再比如,我们会原谅自己的错误和缺陷,并主动去适应它们。身体发福,就穿宽松的衣服;嗓音不好,就尽量不参加K歌活动。
3~有意识地去阻止悲观解释。
当我们开始埋怨自己时,分析一下,是不是真的只是我一个人的错,是不是每次或永远都会这样。如果不全是,那就让自己更客观地看待。遇到悲观情绪的时候,立刻对自己喊——“停”,比如提醒自己或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等等,阻止自己进行悲观的解释。
4~让自己编织希望。
举例,古代一个将军经常打败仗,再输下去就会被皇帝斩首。下面的谋臣出了主意,让将军在给皇帝的信中,将“屡战屡败”这四个字,改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传递的是一种毫无希望的沮丧,而屡败屡战,则让人看到了继续战斗的勇气和希望。同样的字,顺序颠倒,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背后就是希望的力量。
一天昏昏沉沉的,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这样的日子长了,就会对生命毫无感觉,也就会变得消极。
马云说,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将我们的梦想拆分成具体的行动,放进每个月,每个周,每一天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方向感和充实感。
二.找到自己的性格优势
心理学家将人类分为情绪稳定性、外倾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有责任心这五类。
稳定性的人冷静、自信;外倾性的人开朗、充满激情;经验开放性的人,有好奇心与想象力,兴趣广泛;宜人性的人宽容热心有同情心;有责任心的人周密有条理。
每个人都有他的性格优势,有逐渐形成被其他人称赞的美德。
我们有创造力、好奇心、洞察力,热爱学习,拥有开阔的思维,我们就是智慧的人;
我们善良、有爱与同理心,就会成为一个仁慈的人;
我们宽容、稳重、谨慎、自我调节,就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列出来,然后根据不同的优势,做与优势相匹配的事情,去强化这种优势。在强化优势的同时,也就规避了消极与劣势,这样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如果你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那就经常走一些从来没走过的路,去发现那些让你感到新奇的事情,这样你会在每一次探索中幸福感爆棚。
如果你热爱学习,那么每天给自己安排1小时的学习时间,读书、听书、听课、写作,你其实拥有了每天至少1小时的幸福时光。
如果你是一个爱心满满的人,那就去做公益活动,在每一次帮助中,你会感觉到满满的幸福。
找到并听从内心的声音,做最符合自己性格的事情,你会发现,幸福会不期而至。
三.提高自尊与效能
找到自己的性格优势后,接下来,让我们再深入一些,认识一下自我。
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曾经对着镜子说,“我思故我在”。意思是,当我真正能从外面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时候,我才真正有了生命的意义。
心理学家把自我,分成了客体的自我和主体的自我。客体的自我,是指作为感知对象的自我,也就是我在镜子中看到的我。而主体的自我,则是作为感知者的我,也就能够看到镜中人的那个我。
如果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评价很高的话,我们就会形成高自尊,也就是我们会非常有自信,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自己。同时,我们会形成高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认可,对做好一些有挑战的工作非常有信心。
而当我们遇到自己没法掌控的事情时,我们的主体自我,会张开积极的防御系统,通过幽默、亲和、有利于他人的方式来化解掉问题,继而让我们继续相信自己的能力。
你看,这一套机制,对于幸福的意义是不是非常重要?
相反的是,如果我们的客体自我,没有高自尊和高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就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那就糟糕了,我们会变得非常不自信,在自我防御时,会出现压抑、自闭等趋势。
所以,培养高自尊和高自我效能,对于拥有积极心理而言,非常重要。
怎样才能培养高自尊和高自我效能呢?
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也就是婴幼儿时期,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比如,父母要为孩子设置比较高,但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再引导并鼓励孩子去做到,这样反复训练就能让孩子产生高自尊。再比如,在制定家庭旅行计划的时候,让孩子也能主动参与进来,这种尊重孩子的做法,也会在无形中让孩子产生高自尊。
我没有这么好的童年教育,现在已经长大了,还有什么办法提升高自尊么?
高自尊与自我效能是可以自我培养的。
在意识上,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胜任,比如遇到任何问题与挑战,我们要在内心默念:我可以搞定,并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励自己;
如果遇到挫折,要把挫折的原因归结于:是我不够努力,这次的方法有问题等这种可以在下一次调整的因素,而不是归结到我能力不行这种没法调整的因素上。如此一来,会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在行动上,我们要设置能够达到的目标,用一次次的小成功,来提升自尊。比如,在工作中去做出一些突破,让自己赢得一些挑战,哪怕是像这个月没有迟到这种最初级的任务,都能提高我们的自尊。
四.进入沉浸的状态
比如:在打游戏的时候、旅行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都会感到很开心,时间过得好快。这种体验,在心理学中叫做沉浸。就像把自己完全泡在浴缸里那种感觉。
为什么沉浸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呢?
一来,是我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忘记其他事物和烦恼;
二来,是我们能在其中获得激励、完成挑战,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比如女生喜欢玩连连看,当我们能打通一关又一关时,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和满足。
达到沉浸式幸福有三个必要条件:第一,这件事必须是发自我们内心的,自己想去做的事,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别人强迫我们去做的事。
比如,领导在下班后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工作,尽管这个工作可能是我们擅长也喜欢去做的,但因为不是我们自己想在这个时间段去做的,我们也会感到非常不爽,不愿意沉浸下去,最终草草了事。
第二,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得有一定的挑战,因为挑战的难度太容易,就会感到没啥意思;但也不能太高,否则我们迟迟搞不定,就会失去信心,甚至感到焦虑,幸福感就会消失。比如,我们想要了解心理学,但一开始就直接阅读大部头心理学著作,难度会非常大,在这个枯燥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丧失兴趣。
第三,这个事本身就是目的。
比如练习瑜伽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去考瑜伽专业资格证书,那么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紧张与不安。但是,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锻炼身体,舒展身心,那么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更专注地去体验一些东西。这两种感觉带来的幸福感是不一样的。
拿教育孩子来讲,我们带孩子练习钢琴,如果目标是成为朗朗那样的钢琴家,那孩子就惨了,在他成为朗朗前,都不会感到舒服,他很难体会到钢琴带给他的快乐。而一开始给他设置体验类的目标,就是你去感受钢琴的旋律,去感受它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的目标,会引导孩子更快地融入进去,喜欢上钢琴,最后说不定还真有可能成为大师。
总之,先培养兴趣,发自真心的喜欢,再在能力基础上去不断挑战,在挑战过程中感受忘我的专注,并不断获得成功的反馈,这个美妙的循环,就能给我们沉浸的体验,幸福的体验。
记录读书记笔记第71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