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有滋有味地朗读出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读能力是基础。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语段,做好批注,然后让学生说。学生做批注主要在自我阅读感受上,不懂得赏析的其他知识。但是能够写出自我的阅读感受,这些学生已经非常棒了。在此处,我又教给了学生批注的方法。现在想来,这样的教法似乎不太恰当。一是占用了课堂学习时间,未能及时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二是这种直接给出方法的教学就是灌输式,应该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边教边让学生做批注,最后依据批注的内容总结批注的方法。
除此以外,我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赏读文章,表现比较茫然。于是,我又粗略地教给学生赏析文本的方法——首先整体上看文章,第一步对内容分类概括,第二步看写作顺序,思考文章结构特点;其次,细读感受语言,明确景物特点、写作方法、联想想象品味文中情境,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最后,在展示自我的赏析内容时,要能够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赏析感受。
重点班有学生能够马上依照我给他们的方法进行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虽然不多,但是较之普通班,的确显示了较高的语文素养。普通班很多学生即使在我给过例子说明之后,依然无所适从。究其因,是否源于学生首先没有认真听?其次源于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抑或仅仅是学生个体的思考活动未能跟上老师的速度,所以并不理解老师所讲的方法?
总而言之,普通班需要慢慢建构起学生的阅读思维,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当重点班与普通班同时在我手中时,希望我能够一直保持两种标准,以平和的心态和牵着蜗牛去散步的态度,对待那些语文素养相对较低的学生。只是希望,这类学生能够早一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己想要修正原来错误的学习方式。
在赏析文本的方法展示之后,我以《春》为例,带着学生一起看文章,整体看文章,明确这是一篇写景散文,写作对象是春,文中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类的活动,同时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盼望和赞美喜爱之情。文章内容分类概括为“盼春——绘春——赞春”,以时间为序,结构为“总——分——总”。
在分类概括第一段时,学生很容易就读出了“盼春”之意,追问其中缘故,学生能够指出两个“盼望着”表达出盼望之意,但是在表达出缺漏了限定词“非常”“很”,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精准,正是我的用武之地。说明之后,又让学生记下“反复、非常盼望”几个字,然后朗读,重读“盼望”并且,两个“盼望着”的朗读处理要不一样,往往后面一个比前一个的音量要更大一点,以表达作者非常急切地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意。“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部分要重读“东、来、春天、脚步、近”,语调要上扬,读出喜悦之感。学生朗读时,真的只是放大音量重读,不懂得重读也可以通过放慢语速、轻读的方式呈现。于是,我的展示机会又来了。
有学生将最后三段与倒数第四段放在了一起。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内容,明确倒数第四段是描写春天里的人们,最后三段是将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突出春天的富有生机、美丽和强大的领导力量,这是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所以,最后三段是“赞春”,倒数第四段依然是“绘春”内容。然后,朗读最后三段,将作者对春天的热烈赞美读出来,注意重音和停连。在这一部分的授课过程中,我有些着急了。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尤其是在重点班中的教学。彼时,只想着进度,未想到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训练,应该慢下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普通班做得稍微好了一点。
现在想来,当时应该做成课件,将朗读技巧和课文赏析呈现出来,让学生看着课件朗读几遍,学生的印象应该会更加深刻一点。
这样的课堂,亦步亦趋,就像数学课,条理的确清晰了,但是语文灵动的味道少了许多。教案上设计的主问题是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绘春图,然后说出理由。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前一节课教给他们的依据文字想象的方法。在这一节课上,重点班教学基本上按照教案的预设完成,普通班的教学完全是按照上文书写的那样。
现在想来,普通班学生不懂得读文章的方法,就算给了方法,大部分学生也要慢慢练,才能真正学会某种方法。在这一节课上,首先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春日图景,很多学生表现得很茫然。所以,我立刻改用此处所记的方法,一步一步按照套路来,起码给学生点明方向。或许这就是这一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