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一提到出家人的“戒”,就认为很复杂;一听说哪个出家人把“戒”挂在嘴边或心头,就认为此出家人必是“高僧”。

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出家人的“戒”吗?我看我们很多人未必了解,包括一些出家修行人都未必了解佛家所讲的“戒”为何物。
这几年本人也时有接触佛教文化,现在本根据自身对佛教文化的理解,来说一说对佛教所说的“戒”的一些看法,以供各位参考指正。
我们都知道:佛教中有这么一个出家人普遍认可的修行方式,那就是修“戒定慧”。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修行人把“戒”排在了最前面。
尽管如此,可大家知道这里的“戒”又指的是什么呢?实质上指的就是佛家所说的与“贪嗔痴”有关的人世界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和欲望。
那么佛教为什么提倡人们要“戒”掉“贪嗔痴”呢?原因是:佛教认为“贪嗔痴”是引起人类仇恨祸端的根苗;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认清“真我”的障碍。
因为有着以上的原因,再加上佛教出家人是一群以修行为主的特殊群体,为了便于修行和规范,因此佛教才创建了“佛教戒律”。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这么明白一点:佛教中的“戒律”的建立是为了帮助修行的。记住:是为了帮助修行,而不是说“戒律”本身就是修行的直接方法。
我为什么在这里这么说呢?因为有很多修行者或佛教出家人往往会把“戒律”看得过重,而偏轻正式的修行方法。
举个例子:比如你“戒”了荤,会不会增加修为?单纯的戒荤当然不能,你还要认真修行才行。
就像有的修行者(出家人),把“以戒为师”整天挂在嘴上心里,就认为自己修为已很高,而不再认真修行。这样的做法,又怎么可能会增加修为。
我们要知道:释迦牟尼传法开始之时,佛教最初是没什么“戒律”的。那时只要相信佛法,以平常心行平常事的修行就行。
后来佛教教众多了些,为了便于管理和与别教的区分,佛教才逐步制定了“八戒”“十三戒”的戒律,但也只是对教众提出了一些非常简单的基本要求。
可是再后来,佛教的“戒律”就越来越多了。从几十条到几百条,后来达到几千条上万条戒律。大家只知道佛教“戒律”越来越多,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戒律”会增多?
我来告诉你。
答案是:后世的修行者智慧不够,越来越迷失“真我”,难找回此“本来面目”。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