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早期,20岁到35岁,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这是个体努力寻找一个稳定满意客体关系的过程,只有建立这种满意的客体关系,个体才能形成健康的自恋,进而形成稳定牢固的自我意象和自信心,也只有具有牢固自我意识的青年人才敢于冒险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就是把自我认同与他人的认同融合一体,这其中有自我牺牲,是一种永远抑制内在分裂的互相献身。
初为人母的年轻父母们常会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童年的客体关系延伸到自己的子女身上,或重演自身儿童漆未能解决的冲突,这是强迫性重复,这种心理遗传性棵树代相传,从而形成一种家庭的系统模式。
成年中期35到50岁,会遇上疾病,亲人的丧失,孩子对自己的依赖越来越少,这时期人们的自恋性危机越来越明显,同时,生活中的理想目标只能部分或根本不能实现,使中年人产生理想自我的危机,生命仿佛空虚而无意义,这种价值的丧失产生人格中的真空,此期躯体化的抑郁障碍最多,精神上的困扰是中年人心身疾病的重要原因。除非生活在一套新的精神价值上。
成年后期(50—65岁)由于自己或配偶患病或职业能力的下降,而且这些危机又不能通过自己的兴趣家庭,社会支持来解决的话,常常会导致个体的自恋性攻击,这种攻击可以指向他人,也可以指向自己。怪不得更年期人们情绪爆发的多,可能是跟这个因素有关系。
老年期 65岁以后,老年人完全可能在躯体和精神上退行,进入第二个童年,可以出现对客体的强烈依赖。
本能冲动如果无法控制,易使个体产生挫折感,更多的是,由于超我激起的负疚感和自我惩罚影响个体的心理。
唤起病人潜意识的内容,了解病人内驱力的压力,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独到之处,治疗师的言行必须利于病人,提高内省力,即通过帮助病人认识自己内心的冲突,促进病人认识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哪些部分受到自己内心愿望冲突和想象所左右,哪些部分是外界客观的控制。因而使用较成熟的方法来处理这些矛盾,从而达到解决冲突的目的。
精神分析治疗包括四个阶段
(1)初始阶段
在初始阶段,治疗师 通过了解病人的既往经历和儿童生长发育史,进一步了解病人的潜意识冲突,了解病人目前表露自己的特征性方式。鉴此,治疗师逐渐去探查贯穿病人生活的主要倾向,这种主要倾向导致了病人相对独立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使病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生活事件中重复出现某种相同的结果。
(2)移情发展
治疗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病人常常会潜意识地将自己此时的体验与儿童期对重要人物的情感相联系。此时,治疗师被看做为特定人物,病人对治疗师的感觉和要求可能会不合时宜,即病人把儿时对某人的体验移置到目前的治疗师身上,这种以往体验的重现称作为移情反应。移情的分析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柱,移情分析可帮助病人识别儿时的潜意识愿望,也帮助病人认识自己是怎样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反映出潜意识幻想的,这有助于病人认识自己冲动、焦虑的不现实性,理解自己恐惧的性质,防御的由来,这样促使病人在更成熟和现实的基础上作出判断。
(3)修通阶段
移情 分析需反复在多个方面扩展,这称之为修通。经过修通,从移情分析而得的内省力循序深化、巩固。成功的移情分析常伴随回 忆起儿时重大生活事件。修通像催化剂,使移情分析与识别儿童期愿望巧妙联姻,移情分析易化了回忆,回忆也揭示了移情的性质,这种互相作用,敦促病人的内省力不断巩固,也使病人更加信服治疗师的解释。
(4)处理移情
治疗师的目标是解除病人潜意识地对治疗师的神经症性依赖。此期,病人可能出现下列现象:病人初来就诊时的症状又突然再现或恶化,使人看起来以往的治疗似乎是徒劳一场。
经过分析不难发现:这常是病人证明自己还须继续治疗的背水一战,病人这样做有许多潜意识的动机: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来自治疗师帮助,或是儿童期依赖,被动性的遗留,或者是他们希望治疗师满足自己儿童期未能满足的愿望。病人出现的另一种现象是:病人突然回忆起一直压抑到现在的对治疗早期治疗师给予的解释的再认识,这看似病人在离开治疗之际给治疗师的一份礼物,但潜意识中,病人很可能是想表现为一个儿童,一个开始新生活的儿童,一个需要治疗师进一步帮助的儿童。上述种种问题如不解决,症状极有可能复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