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027421/de9a38f74ceef0c9.jpg)
读书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这是我的几点个人体验,分享给同样爱读书朋友。
1、为自己,不做表面文章。
有很多人在读书,甚至在同时做一件事,付出的时间都一样,可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除了先天生存环境、教育还与什么有关系?当你决定开始读书时,必须要想明白: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首先,无论以什么形式带着什么心理看书,只要看就会对自己有帮助,多或少而已。但我身边有部分人在读书是试试看的态度包括之前的我自己,读了一点点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在朋友圈社交媒体晒一晒,自我感觉良好,向外界传递一个印象:看,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其实,人生来的本性就会有跟随的行为,看到美好的人和事物都会模仿,想成为对方那样。就像无数人在创业,看到了对方的收获与荣誉,却不关心过程中的艰辛与委屈。
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停止,注定不会长久,任何持续行为的背后都是自己内心的坚定与向往。当我自己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改变自己的方式或者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时候,我才会在此点上有更深的收获,真学习就会真有帮助,怕的就是做表面文章!所以,与自己对话,想清楚再开始!
2、多做记录多分享。
学习最终是为了用,当看到一本好书时,我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比如现在看的《迭代》,文字的形式我非常喜欢,内容更是精彩,我会每晚都写读书笔记,摘录我认为比较实用的内容,然后会在微信上做分享,这非常有助于自己加深记忆。
而且分享就会产生互动,就像昨晚我在直播关于读书的内容,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互动会有更多的想法,这是读书本身无法比拟的。此外有幸加入到作者建立的社群内,我直接把笔记加入发到了群内,没想到他与我私信再送了我一本书。我想说的是,只有分享才会与他人有更深度的链接,同时帮助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内容。
3、关于挑书。
我的微信关注了一些自认比较优质的公号,他们写的书或者他们推荐的书,我基本都会买,比如《朋友圈的尖子生》《把时间当朋友》等等,这些书的内容绝对有让人醍醐灌顶的感受,而更多的基于是对他们的认可,我家中这样的书占了一大部分。
人物传记一定要买作者自己写的,或者经过自己的录音,访谈类。尽量不要买非作者本人所写的人物传记。比如,杨澜的一花一世界就让我很失望,里面加了太多创作人本身的思考,这样的传记已经没有了味道。而成龙、文在寅的传记,都是个人亲自撰写,读起来就像自己经历过那人那事一样,以最小的代价了解了一个人差不多一生的人经历,而一本书刚刚几个钱,很值得!还有一点,有些书注定无用,宣传与实际不一样,内容与心里的期待不一样。我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书,所以必须要接受这样的事实。
4、读书读纸质书。
即使现在很多人会通过手机看书,也许是方便可以随时随地,也许是因为电子书价格可能会相对便宜一些,而且我也相信电子书会越来越流行,但我本人仍然对纸质书情有独钟,我喜欢用笔在书上做着记录,喜欢翻着纸张的感觉。尤其看着一本经典书,它可能被上千万人传诵 阅读,我相信他的文字是有力量的,而电子书是无法有这样的感受的。
就像我看《平凡的世界》时,我会思考:路遥写这本书到现在有几十年了,同样的文字被无数人铭记于心,有多少人读到这些文字时时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是一本书,但更像是一位故人,一位朋友。但相信这只是我的感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与见地!
希望对你有帮助!你的看书体验是什么?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