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有一个人,他认为一加一等于三,虽然我们知道一加一等于二显而易见,但他却坚定地认为一加一是等于三的。某一天他发表了一个帖子,说一加一等于三,受到了别人的嘲笑和指责,然而,他并没有接受别人的意见,仍然认定一加一等于三,原因是,他不仅仅是认为一加一等于三这么简单,他的整个数学和逻辑思维的建设都是基于一加一等于三这个想法上面的。如果他接受了别人的想法,那么他心中的所有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方面的建树将在一瞬间全部崩溃,像一栋大厦轰然倒塌。所以为了自我保护,他选择保持沉默。
之后,在那人的不停探索中,他发现自己的数学逻辑在被运用的时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他自己的实践中,他最终发现了是自己最初的那个一加一等于三的认定是个错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叹息后,他撤回了自己过去的言论,并重新搭建自己的数学逻辑,相当于自己渐渐把自己的大厦给拆除,当然比前述的轰然倒塌损失更小。
进行过机械项目设计的人常常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进行过草图绘制后,开始进行原型机的搭建,但是在搭建完成百分之九十的时候,发现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个最底层的设计无法支持最后那百分之十的搭建,为了完成原型机,就必须要重新设计底层的那个细节,然后重头再来。
这里便体现出一种发展与否定的模式,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大厦的基础部分出现了错误,进而不得不进行一种否定,然后重头再来,从零开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从零开始并不意味着前功尽弃,因为对于一个还没有进行过尝试的人来说,他很难不遇到这样的问题。尝试过后失败了,调整之后选择继续的人,他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些经验就是他之前的错误尝试的收获,同样是十分宝贵的。
在最开始的例子中,他并不一定不如那些否定他的人,因为那些人并不明白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他们只不过是采取了前人得出的结论,前人所得出的结论,或者说多数人相信的结论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理论证明一加一等于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学家陈景润在论证一加二等于三时使用十分复杂的数学推导。关于一加一等于二的历史,更可能的情况是,最早使用的人或许曾采用了一加一等于一或者等于三或者四的结论,结果在实践中发现困难重重,最后采用了一加一等于二这个产生问题更少的算式作为一种经验公式,就这样传承下来,后人便无条件地相信了。
他通过亲身经历,实践了一加一等于三的结论,发现不可行,然后通过一次否定来获得进步,比那些直接采用前人结论而不加思考的评论者,拥有更多的经验收获,他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因为他没有依靠别人的结论。
因此,不必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崩溃而感到沮丧,也不必因为害怕前功尽弃而不进行自我否定。否定与发展相辅相成,失败的经历所产生的价值在无形中促进了后续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