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贵的一生,是多少平凡人苦难的集中缩影!
记得18岁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一遍读完觉得平淡无奇、不过如此,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情节,故事的主角也没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性格,最关键还特别压抑。
那时年轻,喜欢读金庸古龙三毛,读一切有意思文章和小说。总之,情感要浓烈,文字要华丽,要让人看得百转千回、愁肠百结、荡气回肠。
而《活着》就像是一杯放了苦艾汁的白开水,不仅不浓烈,还有些苦涩,读来让人感觉说不出的憋屈。
18岁的年纪,哪懂得人生的悲欢离合?那些自己所谓的愁肠百结,不过是不识愁滋味的为赋新词罢了。
可是今天在出差的火车上,拿着kindle点开《活着》,不知怎么了,我竟看得泪流满面,幸好是动车,大家都向前坐着,趁没人注意赶紧悄悄擦去眼泪。
人最痛苦莫过与亲人的死别。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次这样的痛苦,才会变得对苦痛麻木!
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一个接一个或因意外或因疾病,离他而去。
特别是看到乖巧懂事的有庆,热心去献血却被无良医生为救县长夫人,抽血抽到死,我一下就泪崩了。
我也是一个父亲,将心比心,我能体会福贵的痛!
福贵从哀叹不公到麻木不仁,再到接受命运,晚年与老牛相伴耕作的时候,甚至已经变得像个哲人一般洞透人生。
他变成了生活的强者了吗?没有!他只是变得能够认清生活的真相,那就是——
人根本无力改变命运的安排。在命运的面前,绝大多数人毫无挣扎之力,无论怎样不甘和不舍,最终都会以无奈收场。
当然这里所说的命运,不是迷信观念所谓的宿命,而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际遇。
在那些颠沛流离的岁月,每一个被生活嘲弄的小人物,都不过是狂澜中的一片落叶,随时都可能被浪头打没,转眼无踪影。
福贵所求的,不过是普通人儿女膝下承欢、夫妻白头偕老这样平淡的生活罢了,但命运却要一点一点把他所拥有的本不富余的幸福拿走。
人生就像在湍急的河流中顺流而下,不知何时会触碰到礁石坚壁,粉身碎骨。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周成林,在他那本文章集子《爱与希望的小街》里,也是充满着小人物与命运的纠葛。
周成林的父亲、母亲、外婆、朋友、爱人,都是在命运面前不肯低头,却又不得不顺从命运,这个顺从甚至是以死亡为终点的。
周成林的笔触,同样冷静、节制、收敛,看似冷漠无情却又暗藏深情。
年龄越大,经历过生离、死别和挫折,经历过憧憬后的失望、被欺骗后的绝望,我越来越喜欢看那些关于小人物的柴米油盐、苦辣酸甜。
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读来却让人感觉格外唏嘘不已。
中国的历史历来是大时代的大叙述,是英雄史观下的宏大叙事。只有这样的文字,才真正写出了生活的本质。
对于底层人小人物的漠视,让我们淡忘了,推动社会生长最原始的、最坚韧的、最强大的动力,正是那名不见经传的无数小人物。
就像《我是范雨素》,一出天下惊。让很多人惊叹,一个农村妇女才能写出如此文章!
可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这个农村妇女在她数十年的人生历程中读了多少书,遭了多少难,写了多少字!
那字字积淀的不是文采,是点点无痕的泪滴。
她默默的承受着命运给予她的,并将其记录在内心深处。她的文字要是不好看,反倒真正奇怪呢!
曾经读过一些打工诗人的诗歌,那些并非多么精致的文字,描写现代化大型工厂——如富士康——压抑的、危险的、摧残人性的流水线工作与集中营似的生活。
在那里,青年男女被物化为一个个生产线上的符号,Ta们笔下从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中凝结的文字,一个个粗粝得读起来咯牙。
这些涌动着生命原力的文字,才是真正值得欣赏的好文字。而在我18岁的时候,根本读不下去。
如果你不曾经历人生,你就不会读懂那些刻印着平凡与苦难的文字。
当很多人坐在舒适的房间通过想象敲击键盘,码出一篇又一篇鸡汤、架空、穿越文的时候,还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令人窒息的困苦生活中,靠文字为自己掘一个勉强呼吸的小孔,让生命不至于绝望。
写作是与自己的对话,是实现自我救赎的一种手段。只有更接近大地,才能有直面生活的勇气。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城市的小中产们,其实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堕入困顿。而直面生活残酷的生命韧性,我们并没有具备。
我不知道自己面对福贵的境遇,会不会疯掉,哦不,我一定会疯掉。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平日而幸福的日子。
小说的意义大概就在于,你读、你哭、你痛苦、你感动,关上书你还可以继续更加开心的生活下去。
读完《活着》,要好好活着,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这仅有一次的生命!
网友评论